心本無瑕,杯亦無疵

心本無瑕,杯亦無疵

我的一位茶友,王先生,從相識到現在大約一年有餘。由於常在一起喝茶,慢慢熟絡了,除了愛喝茶賞瓷,他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在入夏後的一次茶會上,王先生又和我們聊起了佛法,也偶然談起了他的心結:他一直想收藏一對心經杯用來供佛,卻未償所願。究其原因,其一,在他眼裡心經杯是清淨莊嚴的供器,但市場在售的心經杯都是日用器,不能拿來供佛,既不如理,也不如法;其二,心經杯要完美無瑕,但要在手工瓷裡找到絕對完美、毫無瑕疵的比較難,需要緣分。

心本無瑕,杯亦無疵

聽王先生一言,頗為感慨,也非常認同他對心經杯“完美無瑕”的看法,但也正是這種看法,讓我們一直不敢造次。因為製作過程中有兩個難度係數極高的點,第一個是字,書法作品講究嚴謹,對於心經杯來說,不僅要求字字見真章,260個字有一筆一劃不規矩,就算失敗了。

第二個是大面積留白,對於手工瓷來說,料刺、礦點是很尋常的,但以完美為標準,除了經文外必須潔白無瑕。這對大面積留白的心經杯而言,意味著可能1/100的成品率。

心本無瑕,杯亦無疵

以古鑑今,其實在各朝官窯中供器成品率都是最低的,淘汰率也是最高的。一些平時可忽略的小問題,均杯視作瑕疵,砸碎棄之,可見歷代帝王對供器也是非同一般的挑剔。

而這種對“不完美零容忍”的態度,卻也是我們所追求的。雖然覺山隱窯向來對品質不將就,但做供器要比完美更完美。只有做到極致,才算及格,做不到,自己這關都過不了,更不用說別人會不會買賬。

心本無瑕,杯亦無疵

雖然不容易,但篤定了要做,便開始動手。而在我們心裡,也並沒有把製作心經杯當成一次出品,而是看作一次修行。為了完成這次修行,我們也克服了兩大考驗,一是書寫,二是燒製。

除了把經文寫好,為了製作過程如理如法,在書寫前務必靜心沐手,方可提筆,無論心態還是形式,皆心懷虔敬。我們相信,這樣寫出來的字,才算圓滿。

心本無瑕,杯亦無疵

除了書寫,燒製是另一重考驗,也直接決定了最終的成品。260個蠅頭小字,筆劃極細,稍有閃失,字便會模糊。而杯中大面積留白,意味著高於其他器物數倍的風險,極細小的泥料礦點或釉面瑕疵都會被放大,這一點是人力無法控制的,只能靠佛菩薩加持了。

陸陸續續,我們做出了一些「青花心經圓融杯」,再經過層層苛刻的甄選,與各位結緣的極品僅餘個位數了。若您也與我們同樣追求完美,希望通過這隻心經杯,您能感受到這份極致用心。

心本無瑕,杯亦無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