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吴敬琏为什么反对“不惜代价发展芯片产业”?

似沐夕梓

不惜代价发展某个行业,这句话听着耳熟吗?上一个这样的行业是光伏。什么事,“不计代价发展”,就会过剩。 计划的问题就在这里,对于价格和供需的反应慢一拍,加上一旦形成利益团体,信息传递和决策机制都会发生扭曲。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芯片行业当然很重要,但是任何行业,一旦不惜代价,不考虑价格的传导,往里堆积资源,很快就会产能过剩,出现低效率的重复。我们过去有许多的口号,不惜代价要出成果,这些都是运动式的发展方式,难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和浪费。



其实,如果芯片行业发展不顺利,成本总是比较高,那么市场需求自然会推动技术进步,去寻找替代性的解决方案。说不定未来我们可以不需要这种类型的芯片就可以完成计算机的应用。但是,如果不计代价,就只能生搬照抄国外的芯片制造技术,要么制造出四不像的低效能的产品,糊弄交差。然而,行业仍然是一团糟。



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地方已经可以看到。 而且这个行业,往往是外行领导内行,迷信一切都可以通过人海战术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不计代价往往意味着蛮干。到头来,只能在,芯片行业越来越落后。



以及,原本应当利用市场规律,发展出来的替代性行业,也未能生长起来。因此不光是吴敬琏教授认为不能不计代价的发展芯片行业,我们一般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应当有这样的判断。顺便一提芯片,这种东西生产的过剩了,既不能吃又不能用,还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真的可以不计代价吗?还请三思。



以上意见供参考。


林海

中美贸易战不打了,但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攻坚战才刚刚开始,想要打赢这场“战争”,把握正确的战略方向少走弯路至关重要。

  受美国贸易禁令的影响,谋求芯片独立发展,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媒体报道中最频繁出现的口号。有人更提出谋求芯片产业全产业链自控,而在行业人士看来,“这是做不到的”。尊重芯片产业发展本身逻辑,是中国芯片行业崛起的前提。

  在对中国“缺芯”的这场大讨论中,资本尤其是VC、PE们被甩了一口大锅。随着这场“缺芯”事件不断发酵,未来可能会有热钱涌入,但是资本的种种顾虑事实上是没有改变的。更让业内警惕的是,在这股热潮之下,不乏炒作投机者。

  剔除掉对产业发展逻辑的不尊重和奢望依赖资本的“不现实”以后,中国“芯”图景才得以展开。包括华为在内的一批优秀公司正在飞速发展,而这批公司可能就是数十年后的中国“芯”。

  芯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不可能

  2018年4月初来自美国的一纸禁令,突然让国人意识到拥有高新技术自主权的重要性。有人高呼,中国芯片产业一定要实现自主可控,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

  对于这种观点,在接受投资界采访时,川土微电子创始人陈东坡表示:“芯片产业是高度国际协作和全球产业链的事情,所以那些鼓吹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什么都要自己整一套的做法一是做不到,再多的钱也做不到,美国也做不到。”

  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完完整整的自主可控产业链。芯片生产是一条技术密集度非常高的工艺线,一条生产线可能要涉及50多个行业,5000道工艺,其中涉及到晶圆、流片、封装、光刻等多个专业细分领域。

  就算是发展最领先的美国,它的光刻机也是依赖欧洲的,材料则依赖日本。因为光刻机其内置镜头可能要涉及几百个供应商、数千个产品以及数万家企业。

  谋求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不可能,那就只能把功夫做“精”。芯片制造工艺有多精细呢,有个非常生动的描述,“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蚀刻数十亿晶体管”,而这只是芯片制造几百道精细化工艺的一种。

  对于芯片制造这个“瓷器活儿”,陈东坡认为,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融入全球供应链。“融入协作很有必要,要让别人觉得你的角色无可替代即可。在设备,原材料,设计,制造,封测上面,集中精力做好几件事,甚至一件事即可。”

  上海张江聚集了国内许多芯片企业,其中很多都坚持高度精细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战略。如上海川土微电子聚焦在射频与模拟芯片领域,上海微电子则是国内光刻机龙头。

  这些公司聚焦的都是芯片产业的细分领域。射频芯片是无线通信的关键部件,能实现信号的发射、无线传输和接收。目前,高端射频芯片的供应商大部分在发达国家。美国商务部制裁中兴通讯的禁售产品中,就包括高端射频芯片。

  光刻机则是生产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目前全球高端光刻机基本上被荷兰ASML垄断,上海微电子则是世界四大光刻机制造公司之一,其封装光刻机已在国内外市场广泛销售,国内市占率达到80%,全球市占率40%。

  能否在芯片领域做专做细也是投资人挑选项目重点考虑的因素。鼎兴量子合伙人吴叶楠认为:“国内半导体公司要突围有两个路径。一是靠强有力的市场终端支持和培育,让它尽早进入良性循环;另一种是进入细分领域,迅速做大做强占领市场。”

  由于半导体产业链自身发展特点,芯片产业几十年来已经形成全球制造的格局,中国芯片生产商唯有尊重其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不盲目求大求全,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无可替代的位置。

  热钱涌入,肯定有人“浑水摸鱼”

  在中国未来芯片产业发展中,投资机构被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鉴于产业和资本的共生共荣关系,中兴通讯事件让业内对VC、PE诟病颇多。近年来,资本狂热追逐商业模式创新,盲目投资特点概念已成行业普遍现象,这被业内指责为“顾此失彼”,过度聚焦互联网模式投资,忽略了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

  中兴事件让国人再次感受到大国政治博弈和经济较量的残酷性,呼吁政府大力扶持芯片产业发展的声音不绝于耳,希望政府可以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政策风口之下,有投资机构以及创业者已经闻风而动,争相布局芯片产业。

  有行业分析指出,芯片行业容易受政策宏观趋势的走向影响,在有政策导向和侧重的情况下,会更容易吸引投资者,对行业的投资回报预期也可能会略有上浮。

  据媒体报道,有些创业者已经不做区块链了,“转型“做芯片了,而这些人中有很多人可能连芯片的概念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

  “最近很多人在讲我国芯片产业要实现自主可控,可以预见的是会有大量热钱流入这个行业。这到底是不是好事还有待论证。”有投资人表示。

  创璟资本黎芳宏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资金的流向是很难控制的,能否流到那些有研发能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手里还不一定,有可能反而产生一些行业乱象,在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当中也不是没发生过。”

  对于这种现象,上述投资人提醒道,“利用政策的红利是某些投资机构比较擅长的,但是想借助政策优惠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往往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芯片产业这样具备较大难度的行业而言,投资风险更高,投资机构不要盲目追逐政策风口,为了投资芯片而投资芯片。”

  众所周知,芯片产业投资的主要难题在于产业链长,流程复杂且变现难,盲目涌入的机构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陈东坡也认为,接下来会有很多钱涌入这个行业,那么最大的机遇和挑战都在这个上面,让专业的人用好专业的钱,这个事情就靠谱。剔除浑水摸鱼的,乘机揩油的,心平气和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完美,政府保护好知识产权,用市场的方式调节资源,这个才是取胜之王道。”

  投资人也有自己的一笔账要算,芯片投资行业的的长周期和高风险性,决定了资本大批涌入的景象无法复制TMT。一方面资本都是逐利的,有知名投资人曾说,“投资芯片的收益基本等于卖肥皂”。

  再加上芯片行业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是一个典型的“慢工出细活儿”的行业,愿意花这份时间的投资机构数量可能不是太多。高通全球副总裁、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提醒投资人和创业者,“想要涉足这个领域时,需要做好10、20年的长跑打算。认为3到5年就可以打造一个大公司,这种想法是危险的。”

  挤下三星,谁会是中国“芯”?

  在尊重行业发展逻辑和理性看待资本投资规律之后,中国“芯”图景才会慢慢展开,国内部分公司也正显现出峥嵘之象。

  市场研究顾问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前15大人工智能(AI)芯片企业排名表“A_List”中,前三名依序为英伟达(Nvidia)、英特尔(Intel)以及恩智浦(NXP),苹果排名第8名、三星第09名;华为第12名,成中国大陆地区最强芯片厂商。

  华为从2004年10月10月开始研发手机芯片,为此创办了海思公司。在海思创立之初,华为内部曾发生很大分歧。当时国内芯片行业流行一句话,叫“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产品和方案,比自主研发还要低很多。

  十余年后,国内公认的芯片研发最好的就是华为的海思芯片。有付出就有回报,坚持自主研发也给了华为一般手机厂没有的底气。2018年1月美国高通在北京举行技术合作峰会,国内厂商唯独华为缺席。2017年11月,小米、OV同高通签署备忘录,三年内采购不低于120亿美元芯片,华为也没有参加。

  在国产华为的大旗之下,像兆易创新、川土微电子和上海微电子这样的芯片企业也在努力成长,其中涵盖设计、制造等各个产业链领域。

  除了传统的芯片生产企业之外,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也不甘示弱,接起了芯片国产化的大旗。阿里巴巴是较早的入局者。早在2016年1月,阿里巴巴就入股中天微,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17年6月,阿里巴巴又向中天微注资5亿元,正式进军芯片基础架构设计领域。

  互联网公司入局对跟中国芯片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可以说,阿里巴巴更多是做一个准备工作,不是想要取代某一家芯片企业,而是做到不受制于人。包括华为研发自主芯片,思路都是对的。”达泰资本创始人、主管合伙人叶卫刚认为。

  企业是一个行业发展的真正主体,所有的资本或政策要围绕企业本身来操作。在谈到企业发展愿景时,陈东坡说,我希望川土微电子能成为一家为客户赋能,为股东创造收益,为员工实现价值的专业芯片公司。这个十分简单朴实的目标,可能正是中国芯成长的源动力。

  2017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缔造了一项新纪录,就是三星将英特尔挤下全球半导体营收龙头的宝座。在此之前,英特尔已经连续25年稳居“全球第一大厂”的位置。这距离20世纪80年代三星建立半导体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开始已经过了近四十年。

  不知要过多久,中国的芯片公司才能像“三星”一样成功实现逆袭。


投资界

如果芯片产业是2025中国制造的核心,那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行业无疑是合理的,但如果还有其他行业价值比芯片行业更大,那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行业就是一个笑话。

美国借由高通的芯片产业来遏制中兴,导致中兴生产停滞几乎死亡,此后不得不选择与发展势头不好的联发科合作。此时“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行业”成为舆论主导,吴敬琏的反对之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其实,芯片产业等具备高度商业化的领域不仅仅是纯粹补贴就可以实现腾飞的。一方面需要政府重视,另一方面需要行业竞争和巨额的资金投入,第三方面需要长期的孵化,短期很难见效;第四方面需要行业上下游打通,生产出来要有企业愿意用,良性循环。

国家扶植也有很多行业没有扶植起来,并且容易贪腐。三年前建立的半导体芯片基金规模是4000亿,但仍然没有成功。腐败也并不少见,甚至出现用国外产品直接换一个logo的骗经费时间,比如龙芯,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国家给了5亿资金,外加北京市政府和民间投资人的2亿股权投资。 最后也死了。

而中国的重要战略太多,平均到每个项目上的经费却不够。对比美国韩国等高度商业化行业来看,每年的研发经费远比我国的政府扶植更大。美国intel公司仅仅在2017年的研发经费就好大131亿美元,约830亿人民币。 对比国家扶植数据,2014年开始到现在,中国芯片产业国家扶植金额为1387.2亿元人民币,比intel一家的投入还少。



对吴敬琏来说,他是一个经济学家,所以他看问题的角度是整个中国经济的角度,从经济学上来看,他考虑的是整个中国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出发点并没有问题。

但是还有另一个因素是单一行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某些领域即使利润空间不高,行业需要持续的投入也不应该放开,仍然应该由国家扶植。比如通讯行业,比如军事,安全等行业。哪怕是投入性价比再不高也需要国家扶植去做,现在的关键点在于芯片产业是否会上升到国家战略上,如果上升到国家战略,必然需要倾全国之力来扶植,否则类似联想投票给高通让华为错失5g,美国借高通来打压中兴,华为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


毛琳Michael

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用力方向会不会错?

大众需求是创新的老师!

全球30亿有效消费者,每人每年在智能手机、电脑和智能硬件领域消费2K,总量是6万亿需求,未来10年的需求之和更是大于60万亿。这一需求的驱动力是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投资的15倍。因此,相对于大众需求,行政补贴只相当于一根小拇指,根本拧不过市场的大腿。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是一个有机活体,智能硬件这个活体的起点基因源自美国硅谷,人家靠几十年累积的“产业链嵌入式”主导优势,靠全球市场需求累积的主导优势,不可能轻易被“不惜一切”打败。客观看待,作为后发经济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在全球分工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不要因为一点的不足,而否定全盘的成就。更不要因为一点不足,而加入大量非市场要素与干预。过去经验表明:所有由市场拉动的与配置资源的领域,产品的性价比都在持续提升,比如电器产业、比如数码领域、比如智能手机领域,比如互联网领域,甚至是汽车领域.....反观那些行政介入较深的领域,产品的性价比则出现了持续的下降,比如农产品领域、比如房地产领域.....这些产业毫无技术含量,但却在不断涨价,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尊重市场,华为这类已经在美国市场以外获得阶段性成功的企业能够靠全球市场获得的利润,持续来养自己的芯片产业,最终获得突破只是时间问题。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应该被华为等兼并,从而使市场集中度获得进一步提升,使头部企业可以获取较为丰厚的利润,使已经取代一定进展的华为芯片获得实质性突破,逐渐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正如索尼所言:市场的冬天才是头部企业的机会,因为市场的冬天可以帮助头部企业肃清竞争对手。政府干预与补贴会导致头部企业被产能过剩包围,使整个行业陷入亏损泥潭,无法穿越冬天。钢铁、水泥、煤炭都是前车之鉴。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芯片和原子弹的本质差别:前者是消费品,是靠持续的滚动投入优化,无限优化的消费品,后者是一次性有限投入的特殊产品。所以,请不要动辄拿原子弹说事,两者根本不是一会事。

不要过度焦虑,市场是相互制衡的

不要只看到芯片全是国外生产的一点,而忽略了大部分产品Made in China的全局。如果中国内需充足,我们对外部订单和利润依赖程度没有那么高,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提高出口关税给其他经济体输出通胀。也就是说,贸易战的病因在失衡,在于中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却没有建立起与工业化配套的普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中国有美国、欧洲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消费因此获得激活,世界工厂主要满足中国人自己的需求,贸易战还需要打吗?当然,很多人会讲谁出钱?谁为社会福利埋单?实际这个问题很简单,产能过剩就是负债,产能充分释放就是资产。现在A股不值钱,企业不盈利的根源在于消费不足。因为消费不足,所以世界工厂不值钱,因为世界工厂不值钱,所有没钱消费。要破解这个自我弱化的经济循环,只需要机制适当调整,而不需要所谓的钱。货币本身就是一种数字算法,或者说是一种分配机制。最后留下两个常识性的数学等式供大家思考。

交易量=流入实体货币数量X使用次数=中国人享受的产品与服务的总量=幸福指数

交易量=流入实体货币数量X使用次数=世界工厂的价值=财富指数

如何让大家敢于消费,提升货币的使用次数(幸福指数)?


高金波

首先来看这个问题的背景:最近中兴事件在国内炒的沸沸扬扬,又一次把一个核心问题摆上了台面: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对此,吴老在22日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原话如下: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应该考虑的是这个争论能不能促进我们自己的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但从网上的反映看似乎有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就是由于这个争论使得国家主义更加取得了优势,就是用更强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我们的有关产业,比如说有一种口号叫做“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

然后我们来划划重点,吴老这话的核心在“反对不惜一切代价”,也就是说国内目前发展芯片产业的激情一下子太过高涨了。

而我们现在拥有的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实际不少,比如福建晋江的晋华集成电路,武汉长江存储,合肥长鑫还有著名的京东方等,建厂规模大,同时资源消耗也大。企业要钱政府就给,个中环节其实充满了某种投机的味道,到头来恐怕是对国家有限资源的浪费。

再者,芯片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的不仅是投入,更是对技术变化、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在这个方面,我们不但要分享经济学家的理论,而且还要倾听真正的业内人士的声音。然而,目前站出来发声的权威人士中,我们尚未看到行业精英或者技术大牛的身影。芯片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域,最终的崛起只能依赖成熟的市场氛围和专业的企业家精神。

最后,提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尝试着在芯片产业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民间资本先制定详细的决策方案,政府基金跟上。

除此之外,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都得跟上。换言之,政府要组织构建一个生态框架,这个立体平台不是普通企业能搭建的,它包括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市场导向,研发方向,应用辅助,子系统整合等等。只有政府才有这样的能力去组织与整合。企业要做的就是开足马力搞基础研发和创新研发。

最后的最后,希望中国雄“芯”早日实现!


每日经济新闻

吴老很久没有发声了,而今一发声就引起很大的关注。

“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这句话从经济学理论上看是错误的。因为经济学的开篇就是机会成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如果成本或代价超过了所做事情的本身意义,那么就不值得了。

只有不懂经济的人才总这么讲,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某些说不计一切代价要救活谁、搞定什么事。其实啊这更多是表现一种态度,千万别理解为真的不惜一切代价。

对于芯片发展这个事,吴老在后面也具体提到,这不是钱的问题,国家投入很多钱做研发、搞大基金,但为什么没干好呢?这说明其实是机制的问题了。

譬如一篇热文里所讲的,“芯片项目资金主要用在流片和EDA工具上面,人员工资只是小头”,市场经济年代,科研人员的价值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不是勒紧裤腰带搞火箭的年代了。

还有对失败的容忍度,在确定性的框架内,不能容纳失败,结果就是过度管理。一旦管理过多,尤其外行干涉内行,那么事情通常是做不好的。

所以,我想这才是吴老反对“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的真正内涵。


牛熊交易室

“不惜代价发展芯片产业”这句话究竟是对还是错,随着吴敬琏老先生观点的传播,在国内引起了国人广泛讨论。而讨论这个问题的核心,我想应该是在争论,中国要不要在国家战略角度上,把芯片产业当做是一个重点领域来进行发展。

吴敬琏老先生是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者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市场论”的倡导者。他的观点是只要是民用产品就应该遵从市场规律,依靠市场调节来进行发展。

但是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种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在某一些领域,这种观点完全不适用,特别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重要行业里,这其中就包括芯片产业。

中国在芯片产业领域究竟有多“短腿”?

也许很多人都不理解,平常我们使用的电器里的各种芯片,都是在市场上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说这个东西不是市场化的产物呢?哎~老实说,这个东西在生产和研发等方面还真的一点都不市场化。

96年西方国家在奥地利维也纳集体签订了《瓦森纳协议》(《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物品及技术出口控制的瓦森纳安排》),这一协定的签订,为发达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售军、民用的先进设备以及技术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该协议,实施对华出口技术管制,严重阻碍了中国加入全球生产体系的速度,这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就是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就使得中国被迫想西方国家高价购买半导体产品以满足自身需要,而且这些半导体产品还不是最好的,因为最好的半导体产品也在被禁售的范围之内。

根据统计,中国2017年左右,中国需要花费超过一万亿美元,去从国外够买电子芯片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相当于中国2017年GDP的1/12,超过了中国当年的石油进口额。这样恐怖规模的财富,就这样被西方国家使用那“轻飘飘”的芯片,“轻飘飘”的赚走了。

“轻飘飘”的电子芯片,已经变成西方国家打击中国,阻碍中国发展的“重锤”。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不由的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恐慌,为了限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美国不得不开始相尽一切办法打击、阻碍、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其中就包括禁止向中国出售电子芯片。

比如在2017年,韩国就仅仅是减少了向中国出售内存储存芯片的数量,引起了中国的电子产品涨声一片。在今年,美国为了打击中国,宣布禁止一切与美国电子产品相关连企业向中国中兴出售一切芯片和其他软件,并同时宣布调查其他中国电子产品企业。

此时此刻,“轻飘飘”的电子芯片,在美国手中已经变成了威慑中国的一项战略级武器,一旦这一“重锤”砸到中国的头上,将会使得中国在电子产品领域受到重创。而中国如果想要避免受到美国的打击,就必须要在某些领域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不管是那一边,都会严重损害中国的利益,都是中国人决不能忍受的。

为什么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就是为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不再受到西方国家的“核讹诈”。

在我们新中国刚刚成立几十年里,因为我们国家没有核武器,便经常会遭到他国的“核恐吓”和“核讹诈”,这逼迫我们国家不得不倾尽全力去发展核武器。

时间到了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在电子芯片领域,再一次遭到了美国的“核讹诈”,在这个时候,我们难道要默默的接受美国的不合理要求么?我想这绝对不可能的,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像我们的先辈一样,倾尽全力的去发展属于我们的先进芯片技术。

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代才不会生活在美国的“芯片讹诈”的环境里。

我们曾经的祖辈们为了后代考虑,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牺牲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新中国;后来的父辈们为了后代考虑,不惜北上、南下、西进建设祖国,点亮了两弹,让卫星上了天;到了我们这一代,我想是时候在努力一把,让我们的后代拥有自由用自己的芯片的权利了。

以上可能涉及到了国家,但是满腔热血在此,恳请通过发表。


落下m

他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不惜代价发展某个行业,本来就是值得质疑的。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当年冷战的最后阶段,里根政府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导致苏联不惜一切代价搞军事工业,拖垮了苏联的经济,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然而美国本身并没有在星球大战计划上投入多少钱,这只不过是一个对于苏联的战略忽悠。其目的就是为了诱骗苏联,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钱财,耗尽苏联的经济潜力,迫使苏联解体。无奈苏联领导人在这方面上了当,导致经济上被美国人玩儿了一道。

回到现在的芯片大战上,可以看出,此次芯片大战也是美国贸易战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这么做禁售芯片,可能就是为了激起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

但是这有可能就是个骗局,目的就是像星球大战一样拖垮中国的经济,或者给中国指出一条错误的发展路径,让中国白白跳坑,你们想一想,这样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吗?其他产业该怎么办呢?还是听从市场的安排,合理的分配资源,不要说什么就信什么。


海汇观潮

空对空地喊话无论是支持或是反对都没任何意义,我们还是先看看吴敬琏的原话吧:”这种危险就是由于这个争论使得这种国家主义更加取得了优势,就是用更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我们的有关产业,比如说有一种口号叫做‘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我自己曾经在信息咨询机构里面工作过,这个芯片问题其实政府是非常重视的,问题似乎并不在于给钱没有给钱,三年前建立的半导体芯片基金规模是4000亿,像清华大学紫光一个收购动作也是想在芯片发展上建立丰功伟绩的,但是效果并不好,有许多深层问题需要进行讨论,而我们这个研究中心正是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刚才有的发言者讲的很对,我们作为一个研究者应该冷静、科学、客观的观察,去找到问题的根本,提出确实有利于我们这个国家、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正确的对应策略。“


看明白了吗?人家并没反对发展我国的芯片产业,而是说的目前我国对芯片产业的投入力度不可谓不深厚,然而成效不佳。既然如此那就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问题的关键症结所在。有人说:正是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才努力研制出核武器和航母。其实我们不惜代价研制出来的何止是核武器和航母,载人航天、三峡工程、杂交水稻......哪一项不是我们中国人不怕苦不怕累辛辛苦苦研制出来的?哪一项又不能称之为伟大?我们的制度优势正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也曾不惜代价大炼钢铁结果呢?我们曾不惜代价为男足砸钱,想要打造一支劲旅,结果呢?

当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我们必须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这就是所谓的不惜一切代价——就比如打仗,战争的第一目的当然是争取胜利,否则国之不存何谈其他?然而真正在战斗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呢?恰恰相反这时我们应当如《雪豹》中周卫国所说的那样:”老子的兵都是爹妈养的,送到老子这儿打鬼子,一个也是命“。产业发展是极其复杂,这牵涉到国家的大战略问题,这并不是简单砸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核心技术不是砸钱就能砸出来的。

其实吴敬琏真正反对的在他的原话中就已说明:”有许多深层问题需要进行讨论,而我们这个研究中心正是肩负着这样的责任“。看明白了吗?他认为:目前我国的芯片产业发展遭遇的是技术和制度上的瓶颈,而不是靠砸钱能砸出来的。他反对的是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盲目向里砸钱,而不是反对我国发展芯片产业,恰恰相反他认为发展芯片产业正是他们技术人员责无旁贷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的确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当今面对国外的贸易和技术壁垒,我们必须掌握最核心的科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我们要有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勇气。但在实际发展我国的芯片产业时绝不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恰恰相反我们要提高效率,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的芯片产业。我们要有做成事业的决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做事时减少成本开支是错误的,完全没必要将二者对立起来。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对于吴敬琏先生的看法,我是赞同的。

在我看来,中国缺的不是芯片,而是能造出芯片的环境,能够与芯片组合的系统和相关软件架构,能够让创新获得高收益的市场,能够保护知识产权的体系。

芯片如果投入巨资,花上几年时间,是可以研究出来。但是操作系统呢?

资金是有限的,芯片领域投入巨资,那么别的领域呢?

高端制造业与国际依然有差距,超高精度机床,高新材料,需要投入资金的行业绝非芯片一家。

芯片只是一环,还有电脑操作系统,还有手机操作系统。不仅仅如此,还有相关的软件体系,庞大的软件生态。

20年前我就使用过国产红旗操作系统,安装极其麻烦,速度极慢,体验极差。到如今虽然还偶有消息,但是显然很难成为市场主流。至于当年投入巨资打造出的芯片,事后得知假如是请农民工打磨出来的假货。

芯片当然要做,还要大力做。但是不惜一切代价肯定是不对的,假如还是像之前那样交给几家国企搞研究,恐怕还是做不成的。

给已经有了相当基础的芯片企业更多的扶持,给予更多的税费优惠,对人才更多的尊重和奖励,这是更好的办法。

市场经济,还是用市场的办法去做更有效,而不是用行政的手段去砸钱,砸成果。

一个演员,古时称戏子,一年收入几千万很正常。那么大学的教授,搞科研的学者,从事科研的研究生一年能赚多少钱呢?

到底什么原因形成了演员收入普遍高于高级知识分子的现状呢?能不能让搞研究的人更知名,让搞研究搞科学的人赚到更多的钱呢?

创新很好,但是山寨更赚钱啊。有了创新,哪怕申请了专利,转眼山寨品出来了,仿造的比发明创新的企业赚的更多。打假成本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让创新获得更高的收益,让知识产权得到更好的保护。如果做好了,仅此一项就可以带来万亿级的收入。

学术造假的知识分子都受到严惩,造假的企业都得到惩罚,则尊重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会越来越好。


创新的环境好了,山寨的企业少了,创新有了更多的收入,自然就可以投入更多的钱去创新。到时候,何愁造不出芯片,何愁造不出操作系统。

芯片是造出来用的,不是造出来给别人看的。

科学研究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时间积累,需要抹平每一个短板,最后齐头并进!

建立创新的公平有利环境,并不比打造芯片的重要性更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