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仅存五个月的广安大学,那个年代的产物,你知道不?

史上仅存五个月的广安大学,那个年代的产物,你知道不?

今广安中学艺术楼处,原为广安大学学生宿舍遗址。

史上仅存五个月的广安大学,那个年代的产物,你知道不?

今广安中学足球场处,原是广安大学教学楼所在地。

史上仅存五个月的广安大学,那个年代的产物,你知道不?

夏孟珏老师介绍当年的链子桥遗址。

史料记载:“大跃进”催生广安大学

得知广安大学这段历史,源于1959年出版的《广安县地方志略》。该书介绍,广安县为响应全国的教育大革命,为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建设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于1958年春在川东地区率先建立起地方性的广安大学,学校开设有化工矿冶、农艺、教育三系,同年5月,化工矿冶、农艺等系招收50多名学生。又载,1958年9月,广安大学合并到南充大学。

很明显,当时广安大学的设立,有着全国性的大背景——“大跃进”。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1956年,毛泽东鉴于对形势的判断,提出教育也要“革命”。于是,“多、快、好、省”成为当时“教育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农业大放粮食高产卫星,工业大炼钢铁处处报喜,教育界也乘着大跃进的东风开始搞高校教育大革命,争取在十五年之内实现高等教育普及。

1958年3月,中央政府提出,要在每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6月,刘少奇在给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指示中指出:“县办大学,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为了办大学,一些中学硬性提升为大学资格。11月5日,财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卫生部在全国文教系统财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就在1958年一年之中,全国大学生人数增加了78%,中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小学生人数增加了70%。当时,在政治优先的入学准入制度下,工人、农民、速成中学的工农毕业生和干部,只要具备推荐的条件,不需要经过任何书面的考试就可以上大学。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和全国性的大饥荒。随后,教育系统开始整顿和调整,大规模精简教育规模,高校学生陡然减少了22%,“教育大跃进”坚持了不久便退热,无数工农学生坚持不下去而逃离,无数学校办不下去而解散……

1958年开始的教育大革命,至1960年结束,前后持续近三年时间,它是一场影响中国教育乃至中国命运极为深远的一场教育革命,也是当年举国“大跃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老人回忆:广安大学只存在了5个月

据1958年毕业于广安一中的李大蕴老人回忆,1958年上半年,广安大学在位于链子桥的广安一中教务楼正式挂牌,学校还有部分老师在广安大学兼职任教。广安建大学了!当时,整个县城传得沸沸扬扬的。

现年82岁的广安区委办退休干部李正泉老人说,1958年,他是广安县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李力众的秘书,广安大学成立时,李力众兼任校长。那么,当时具体负责学校管理的副校长又是谁呢?曾在广安大学读过书的、现年82岁的夏正栋老人回忆说,广安大学具体负责的是广一中的校长,姓王,但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

关于学生的来源,夏正栋也记不清楚了,他推测说应该是考进去的,因为在读广安大学之前,他在代市区拱桥乡当民办教师。据夏正栋回忆说,他是1958年4月进入广安大学的,当时广安大学设有机械科、农学科和教育科三科,而教育科又细分为语文、数学、理化三科,一个科就是一个教学班,他读的是理化科。夏正栋至今还记得,他们的数学老师叫白等元,物理老师叫李永华,都是广一中的高中教师。

夏正栋老人还说,当年7月初,广安大学就放暑假了,到9月开学时才得知,广安大学已并入南充大学了,于是他们又到南充大学继续读书。南充大学是南充地区办的,后来改成了南充专科学校。毕业后,夏正栋分配到永兴中学任教,直到退休,现定居华蓥市。

按夏正栋老人的说法,广安大学从1958年4月开始,至9月初并入南充大学,它在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5个月时间。

广安大学的生源是通过考试招来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陈敏捷老人的证实。陈敏捷为广安区农业局退休干部,现年81岁。他说,解放初,他正上初中,抗美援朝的时候,参加了志愿军。转业后,组织安排他在东北工作,因难以适应当地的气候,他回到广安老家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但仅一个月,广安大学招考了,想实现大学梦想的他就报名了。陈敏捷当时学的是农学专业,他还记得,农学专业有30多个学生,教他们的有5个老师。而在广安大学,他只读了两个多月,后来就转到南充去了。

现场走访:大学遗址已了无痕迹

关于广安大学的校址,夏正栋和陈敏捷老人都证实,当时,广安大学是在广一中高中部挂牌,借用高中部的教学楼上课,具体位置在今广安中学老食堂背后。

广安中学,即原广安一中。现年62岁的广安区教研室退休干部夏孟珏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乃至它的前后变迁都十分熟悉,当我们决定寻找广安大学当年的遗址时,他非常乐意地为我们当起了向导。

夏孟珏说,他是在广一中长大的。夏孟珏的父亲原是广安县师范学校的教师,1961年,广安师范从北仓路迁至广一中高中部,那时他便随父亲来到广一中生活。2001年,广安师范并入广一中,夏孟珏的父亲又成为广一中的教师,而夏孟珏本人则先后是广一中、广安师范校的学生。而更主要的,夏正栋是夏孟珏的大哥,根据夏正栋对广安大学的描述,夏孟珏已完全摸清了广安大学遗址的具体位置。

我们从今广安中学的侧校门进入,沿着往里的校园公路前行约50米,夏孟珏便停了下来,指着公路说:“这里以前就是链子桥,广安大学当时就在链子桥后面的湾湾里,所以也有老百姓称广安大学为链子桥大学。”接着,他又指着公路旁边篮球场里侧的旧楼房说,那里就是广一中的老伙食团。

沿着公路继续往里走,来到广安中学的艺术楼,只见入口处标着“广安中学文印室”几个大字。夏孟珏指着入口处说:“这里原来叫冯家作坊,曾经是广安大学的学生宿舍,我大哥说他当年就在冯家作坊住过。”

再往里走,是一处上行数十步的台阶,上得台阶,便是广安中学的足球场。夏孟珏指着球场说:“这里以前就是广一中高中部教学楼,广安大学就是在这里挂牌的,并借用广一中高中部教学楼上课。”

夏孟珏进一步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还看到过这里的教学楼,一共三幢,呈“品”字形结构,正面一幢为平房,旁边两幢为一楼一底,看起像砖房,实际是夹壁房。上世纪70年代末,广安师范校因建新教学楼,便把这三幢老楼拆了;师范校并入广一中后,广一中把原师范校新教学楼拆了,并把后面的山湾进一步拓宽,建成了足球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