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6月电影圈最大的事件,就要属如火如荼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了。

用两个词来概括上影节:佳片云集,大咖云集——对于影迷,电影节是一场接一场的观影狂欢,而对于电影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展示自己和自己作品的机会,没有人会放过。

但是,就算汇聚了全中国的电影人,有一个人的光芒也没法被掩盖,反而耀目地扎了出来。

猜对了,他就是姜文。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与往年不同,姜文今年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本次电影节“金爵奖”的评委会主席,另一方面他也是新片《邪不压正》的导演。

基于这双重身份,姜文一下子成了大忙人。

作为主席参加开幕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和观众们聊聊新片。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这事儿所有导演都会做,不足为奇。但是姜文做起来,就和别人那么不一样:

某次采访,彭于晏谈起自己是如何与姜文结缘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第一次见面导演说为什么拍电影,他说拍电影可以逃脱现在的世界,电影的世界更美。”

坐在旁边的周韵突然补刀:“是吗?”

姜文导演求生欲也是很强 ,赶紧答了一句:“现实世界更美!”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在宣传电影的时候还不忘玩把浪漫,全中国导演里可能找不到第二个。

奇怪吗?有点。

姜文人高马大,声如洪钟,在电影里也大多是横刀立马的形象。乍一看,确实可能会给人一种既定印象:不擅长表达浪漫的直男。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其实熟悉姜文电影的人都知道,如果姜文有十分,那这十分里,应该一半是侠骨,一半是柔情。

所以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姜文其实是中国最浪漫的男导演,没有之一。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看一个导演的灵魂,要从他的起点看起。

“印象派导演”姜文

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作为导演的起点,也是他浪漫主义的起点。

何为浪漫?纵情、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新华字典)

对于姜文来说,这意味着要把整部电影“印象化”

《阳光灿烂的日子》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用光——永远是那么鲜黄,那么炽热。实际上电影里很多场景属于曝光过度,但“过度”也正是姜文想要的。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姜文镜头下的少年时代,完全就是一幅梵高或者雷诺阿的印象派油画:模糊了现实的细节,留下的就是印象本身。

这印象,是马小军赤裸着精瘦的上身,反反复复在屋顶上游荡;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是几个少年整日无所事事地聚在一起,青春荷尔蒙膨胀的少年,只能从光的侧影里窥视女性皮肤的质感;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是米兰从泳池里探出头来,羞涩地咬住了下嘴唇,特写镜头长久地停留在这张绝美的脸上;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是马小军骑车带着米兰穿梭在白杨林里,“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题眼是一句旁白:“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

这和我看片子的感觉一样:我永远记不住情节,只记得那些金黄色的画面。

姜文年少的那个时代,本可以拍得很凌冽,很有批判性。但对于姜文来说那些都不重要,甚至回忆本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留在回忆里的画面、味道、和声音。

感受,远大于理性——这就是一个浪漫主义导演的起点,也是他日后所有电影中浪漫的根。

中国最会拍女人的导演

从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起,姜文的浪漫变得更加丰富了——

女性成了他电影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所有男导演的电影里都会拍女人,但能拍到女人骨子里去的,不多。

《太阳》先从拍女人的“身体”开始——片中一个经典桥段是陈冲扮演的女医生被人摸了屁股,而找凶手的方式,竟然是让嫌疑犯们隔着帘子挨个再摸一遍。

女医生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这种方式的喜欢。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包括房祖名扮演的儿子和唐老师的老婆,为了验证一个“女人的肚子是天鹅绒”的预言,搭上了两条性命。

女医生和唐妻,都代表了女性生理上的一面。

而片中最有深意的一个角色——周韵演的疯妈,则穿透了身体的表象,窥探到了女性的灵魂。

疯妈动不动就上树,玩消失,用吴语念叨着“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没人知道她的来历,只知道她的内心藏着一个巨大的谜。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这个谜在片子结尾处终于揭开了:她爱的那个志愿兵战士,曾经“在几千人里面只看到我,只对着我一个作报告,作完报告,只跟我一个人握手。

女人可以为了爱付出多少?也许是一切吧。

和疯妈非常类似的角色,就是《一步之遥》中的武六。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武六是谁?大帅千金,掌上明珠。

却为了马走日的一句“就算我万一回不来,我的灵魂也会穿过大山,穿过森林,穿过大海,去湖边找你。”就敢与母亲为敌,开着车带马走日逃跑,就敢跟马走日说:“你死了,我就开枪打死自己。”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和洪晃饰演的母亲争吵,她问:“您有真心喜欢过一个人么?”

母亲回:“喜欢?那不就是荷尔蒙一分钟的荡漾么。”

武六回:“我就喜欢这么荡着,我这一分钟啊,顶你一辈子!”

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处于“被观察”地位的米兰不同,姜文后续作品中不管是疯妈、武六、抑或是《让子弹飞》里桀骜的县长夫人,全都有超强的行动力,全都可以为了爱付出一切。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姜文电影里没有柔弱的女人,姜文对电影中“女性”这个意象的爱,也超过了一般的男导演。

这个“爱女人爱到骨子里去”的汉子,你能说他不懂浪漫?

“我就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中的这句台词,既是张麻子这个人物的灵魂,更是姜文电影中浪漫主义另一个极其关键的侧面——

姜文式的英雄主义。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中国文化里,对男人的浪漫最好的概括也许是《菜根谭》里的这句话: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名士真风流。

这句话放在《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不仅“站着就把钱挣了”,更是“站着就把英雄当了”。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张麻子的人生可以这么概括:顶着土匪强盗的名,干着劫富济贫的事,不谈主义、快意恩仇、干就完了——看上去混世魔王,实际上心系家国。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张麻子谈到自己的来历,说自己曾经追随过松坡将军——松坡将军,就是那个救国同时不忘和小凤仙谈个恋爱的蔡锷。

张麻子或者说蔡锷,其实就是姜文心目中英雄的样子:

他们永远不会受什么道德束缚,七情六欲喷薄而出,却从来不会耽误救国救民的正事。他们的英雄当得不累,反而很快活!

我猜姜文不会太喜欢乔峰,可能会更喜欢令狐冲一些——这种恣意生长,纵情山林的浪漫,才是姜文式的英雄主义。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所以,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打下的印象派基础上,后期姜文电影中逐渐发展出两条线:

儿女情和英雄气,这同时也是他浪漫主义的一体两面。

那么,新片《邪不压正》又会如何呢?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与姜文的前作《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一脉相承,《邪不压正》同样以民国为时代背景——1937年,北平。

在《十三邀》的采访中,姜文讲述这时候的北京成为了一座“间谍之城”。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其中有闲的人,好读书的人,不满现实的人,带有特殊使命的人。各方势力、各色人物鱼龙混杂,暗潮汹涌。

故事中的主角李天然,是个背负着复仇使命的义气少年李天然。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他面对的,是日本人,是黑帮,是间谍,还有身份不明的女人: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所以按姜文的话来讲,《邪不压正》就是一个“李小龙进了卡萨布兰卡”的故事——一个影史上最强的英雄,跑到了影史上最动人的爱情片的片场,这话听着就浪漫。

所以,《邪不压正》对于姜文式的浪漫主义意味着什么?笔者以为,既是集大成的终点,又是枝叶生发的起点。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集大成自不消说。片子里有功夫,有刀光剑影,自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英雄戏: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当然女人戏也必不可少,预告里的这两个画面,不知让多少男人魂不守舍: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英雄气和儿女情,在《邪不压正》里应该是齐了,这就是它的“终点”。

那“起点”是什么呢?从预告片里,《邪不压正》让我们看到了姜文全新建立的一套美学体系,笔者给它起了个名字:屋顶美学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从最初的几张海报,到预告中的多个镜头,“屋顶”这个意象在《邪不压正》中显得异常显眼。

这是为了突出主角的轻功了得?还是配合“谍战”的剧情?我觉得都不是。

“屋顶”本身就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姜文恣意放浪的想象力。

屋顶是一道分界线,把北平一分为二。上面是飞檐走壁的自由和浪漫,下面是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上清,下浊,但都充满了故事。

《卡萨布兰卡》的故事发生在小酒馆中,而这个“北平版的卡萨布兰卡”,就发生在这一层屋顶分割出的世界里,这里一切都可能发生。

华语影坛最浪漫的导演,非他莫属

这种对于空间的打破和重建,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所孕育出的新的美学体验,也就是姜式浪漫主义全新的出口了。

这就是一个印象派的姜文,一个不断进化的导演,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男人。

他永远出乎我们的意料,所以,就静静等着7月13日的《邪不压正》再次给我们惊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