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买书

我为什么要买书

为什么要买书? 作者 吴涛

虽说不是出身书香门第,但是却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识字以后,总有一种难以满足的对阅读的渴望。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看完了家里所有带字儿的纸张。无书可读的窘况,大概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那时候,一但同学中谁找到了一本不错的书,几乎被全班传看。高中阶段虽然稍微好转一点儿,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在,事实上也不可能自由地看书。

进入大学以后,感触最深的就是大学的图书馆了。走进学校大门,最醒目的就是图书馆。有了借书证以后,立即兴奋地跑到图书馆去借书。当时的图书馆还没有开架,需要提前去翻看目录,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然后抄下来交给图书管理员,让她们去把书找到。一般来说,很难一次就找到自己想借的书,经常是她去转了一圈就告诉你,没有。如此这般,折腾几次,她的脸上写满了“不耐烦”三个字!每次去借书,几乎都是一次心理折磨。

真正找到阅读的快乐是在图书馆开架借书以后的事,第一次进入书库,见到琳琅满目的图书,那种感觉不是兴奋两个字可以形容的。尤其是在找到图书馆图书的分类规律以后,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借书就越来越多了。由于我所读的书工科院校,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理工科的学生并不怎么读书。很多文史类的图书,自从买来以后,根本没有人读过。当时借书还需要填写书后面的借阅卡片,在那上面第一个写上自己的名字,很有一种成就感!

我为什么要买书

自从可以开架借书以后,大家借书的热情明显提高。借到一本好书,痛痛快快地把它看完,是一件非常愉悦的经历。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初在图书馆找到了约翰·夏伊勒的《第三帝国兴亡》,一口气把它看完。晚上宿舍里熄灯了,我就跑到走廊里去看。完全是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我为什么要买书

不过,依然还是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那就是,借书虽然不去麻烦图书管理员了,但是还书还要找她们。每次还书,几乎都是在与图书管理员斗智斗勇。大家都知道哪一个脾气好,哪一个好说话,哪一个喜欢刁难人。虽然,一般而言,大家都会爱惜图书。但是,偶尔的折损也在所难免。而且,有些勾划,也不是自己弄上去的,借书的时候没有仔细察看,到还书的时候,都是麻烦。

好在,我们同宿舍有一位高人。这位同学姓吕,是我们老乡。他不仅写的一手好字,而且爱好广泛,绘画、篆刻都有所涉猎。当时,图书馆里的图书,一旦污损,或者有了勾画,都会在上面扣上一个章,写上“已破损”、“已勾画”。我们学机械制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绘图橡皮。有一天,我们那位吕同学,突发奇想,直接用绘图橡皮刻成了图章,两头分别刻上“已破损”、“已勾画”。自从有了这件法宝以后,还书的时候自己先检查一遍,发现有破损勾画的地方,就自己扣上我们的图章。再去还书的时候,即便是遇到最难缠的图书管理员,她也拿我们无可奈何。

我为什么要买书

大学里就已经开始买书了,学校的图书馆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周围也有几家书店,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开始买几本书。大学毕业的时候,也弄了一麻袋。当然了,由于当时读书不广,还不太会挑选,大学期间所买的书并不都是很好。但也有一些书,现在偶尔还会翻看,比如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大学毕业以后,暂时远离了图书馆。但是,阅读的习惯却被坚持下去了。由于工作的性质,那时候经常出差。无论到哪一个城市,我都会找到它最大的书店在哪里,它的博物馆在哪里。出差回到家,都会带回去一摞沉甸甸的书。

当我再次回到学校,无论是郑州大学的图书馆,还是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都比我本科时候的图书馆要好很多。但是,我进图书馆的次数明显降低,除非是不得已,不会去图书馆借书。相反,买的书却是越来越多。博士毕业以后,进了高校,学校的图书馆我一次没进过,我的借书证都不知道扔在哪个角落里了。而自己的书房,则是越堆越满。

很多人觉着很不能理解,既然有那么好的图书馆,为什么还非要自己买书呢?从小我们都被教导,要爱护图书,爱护公物。从图书馆借来的图书,总是被我们敬若神明。虽说不至于净手焚香而读,也差不多了。这样的读书,未免也太累了些。而且,总想在书上写写画画,但是只能忍着。自己的书就不一样了,我自己的书一开始用铅笔画。后来就改用钢笔和水笔了,现在一些常用的书,比如《汉书》、《后汉书》上,往往被我画得五颜六色。书是要人拿来用的,不是被供起来的。自己的书,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就是这么任性!

再者说,图书馆里的书,当我想用的时候,它就一定安静地躺在那里等着我用吗?大家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想用的书,明明知道图书馆里有,但是跑过一找,却是扑了个空。好不容易借到了吧,转眼间借期到了,而自己还想再用一段时间,怎么办?没有办法,只能先把它还了,然后再借出来。麻烦!

而且,人都是有一定惰性的。平时读书,或者写东西,遇到一些不明白的事情,如果书在手边,随时都可以查。但是,如果书不在手边,需要到图书馆里去查,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话,很有可能就那么算了。一想到去图书馆那么麻烦,惰性很有可能就会占了上风。

经常遇到有人问我,你买那么多书,你都看了吗?怎么可能呢!我曾经算过,我的书大约六千四百册,如果一个星期看一本书,需要看一百多年,才能看完它们!所以,注定有一些书,买来以后也就扔在哪里了。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买那么多书呢?首先来说,自己买来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想读的,之所以没读,完全是精力有限的缘故。其次,之所以买他们,很多情况之下都是备用的。说白了就是,我可以接受书买来而不用,但是不能接受,当我要用的时候却没有。

我为什么要买书

另外,有些书,本来就不是为了阅读而买的,尤其是一些大部头,都是用来查的。比如,《二十五史补编》煌煌六大册,怎么可能读完?也就是跟自己有关的才会翻翻。其他一些,写东西的时候用到了才会去查查。当初买这套书的时候,品相略差了些,外面的套封没有了。我要求老板给我打折,我说:这些书买回来主要的功能是放在那里吓人用的,没了外面漂亮的套封,吓人的功效就大打折扣!

当然了,也有些书,只是因为它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近才买。买来以后,找到关键的地方翻看一下,其他也懒得看它。即便是自己没有读过它,它的价值也已经尽到了。

买书不仅是一种习惯,买书也是一种劳动!只有读书人才会知道买书过程中的辛苦。不仅需要付出金钱,而且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书还好说,只要有钱,就能买到。而一些书,则完全是靠机缘才能买到。类似这样的书,一旦遇到,明知道自己可能短时间内不会用到它,也总是会毫不犹豫地就把它买下。

买书的过程,也是快乐的。当你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书,那种快乐难以言表!尤其是买旧书,逛旧书摊的时候,都会抱着捡漏的心理。迄今为止,我还清楚地记得两块钱买到郭人民先生《战国策校注系年》的愉悦!

当然,要向郭先生谢罪的是,书买来十多年了,除了查过两次以外,一直没有能够认真地看一遍。我一直渴望着,闲下来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阅读的。

—————————————

野叟者,不误正业的大学历史老师,虽僻居荒野,但所讲并非野史。

这里没有高头讲章,也没有高深的论著。有的只是对历史的点滴采撷,对文化的一点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总会有趣,总是力图呈现出历史丰富的本来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