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買書

我為什麼要買書

為什麼要買書? 作者 吳濤

雖說不是出身書香門第,但是卻和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從識字以後,總有一種難以滿足的對閱讀的渴望。記得小時候在老家,看完了家裡所有帶字兒的紙張。無書可讀的窘況,大概一直持續到初中畢業。那時候,一但同學中誰找到了一本不錯的書,幾乎被全班傳看。高中階段雖然稍微好轉一點兒,但是由於高考的壓力在,事實上也不可能自由地看書。

進入大學以後,感觸最深的就是大學的圖書館了。走進學校大門,最醒目的就是圖書館。有了借書證以後,立即興奮地跑到圖書館去借書。當時的圖書館還沒有開架,需要提前去翻看目錄,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然後抄下來交給圖書管理員,讓她們去把書找到。一般來說,很難一次就找到自己想借的書,經常是她去轉了一圈就告訴你,沒有。如此這般,折騰幾次,她的臉上寫滿了“不耐煩”三個字!每次去借書,幾乎都是一次心理折磨。

真正找到閱讀的快樂是在圖書館開架借書以後的事,第一次進入書庫,見到琳琅滿目的圖書,那種感覺不是興奮兩個字可以形容的。尤其是在找到圖書館圖書的分類規律以後,可以輕鬆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借書就越來越多了。由於我所讀的書工科院校,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理工科的學生並不怎麼讀書。很多文史類的圖書,自從買來以後,根本沒有人讀過。當時借書還需要填寫書後面的借閱卡片,在那上面第一個寫上自己的名字,很有一種成就感!

我為什麼要買書

自從可以開架借書以後,大家借書的熱情明顯提高。借到一本好書,痛痛快快地把它看完,是一件非常愉悅的經歷。我到現在還記得,當初在圖書館找到了約翰·夏伊勒的《第三帝國興亡》,一口氣把它看完。晚上宿舍裡熄燈了,我就跑到走廊裡去看。完全是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我為什麼要買書

不過,依然還是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那就是,借書雖然不去麻煩圖書管理員了,但是還書還要找她們。每次還書,幾乎都是在與圖書管理員鬥智鬥勇。大家都知道哪一個脾氣好,哪一個好說話,哪一個喜歡刁難人。雖然,一般而言,大家都會愛惜圖書。但是,偶爾的折損也在所難免。而且,有些勾劃,也不是自己弄上去的,借書的時候沒有仔細察看,到還書的時候,都是麻煩。

好在,我們同宿舍有一位高人。這位同學姓呂,是我們老鄉。他不僅寫的一手好字,而且愛好廣泛,繪畫、篆刻都有所涉獵。當時,圖書館裡的圖書,一旦汙損,或者有了勾畫,都會在上面扣上一個章,寫上“已破損”、“已勾畫”。我們學機械製圖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繪圖橡皮。有一天,我們那位呂同學,突發奇想,直接用繪圖橡皮刻成了圖章,兩頭分別刻上“已破損”、“已勾畫”。自從有了這件法寶以後,還書的時候自己先檢查一遍,發現有破損勾畫的地方,就自己扣上我們的圖章。再去還書的時候,即便是遇到最難纏的圖書管理員,她也拿我們無可奈何。

我為什麼要買書

大學裡就已經開始買書了,學校的圖書館並不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要。學校周圍也有幾家書店,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也開始買幾本書。大學畢業的時候,也弄了一麻袋。當然了,由於當時讀書不廣,還不太會挑選,大學期間所買的書並不都是很好。但也有一些書,現在偶爾還會翻看,比如李澤厚先生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大學畢業以後,暫時遠離了圖書館。但是,閱讀的習慣卻被堅持下去了。由於工作的性質,那時候經常出差。無論到哪一個城市,我都會找到它最大的書店在哪裡,它的博物館在哪裡。出差回到家,都會帶回去一摞沉甸甸的書。

當我再次回到學校,無論是鄭州大學的圖書館,還是復旦大學的圖書館,都比我本科時候的圖書館要好很多。但是,我進圖書館的次數明顯降低,除非是不得已,不會去圖書館借書。相反,買的書卻是越來越多。博士畢業以後,進了高校,學校的圖書館我一次沒進過,我的借書證都不知道扔在哪個角落裡了。而自己的書房,則是越堆越滿。

很多人覺著很不能理解,既然有那麼好的圖書館,為什麼還非要自己買書呢?從小我們都被教導,要愛護圖書,愛護公物。從圖書館借來的圖書,總是被我們敬若神明。雖說不至於淨手焚香而讀,也差不多了。這樣的讀書,未免也太累了些。而且,總想在書上寫寫畫畫,但是隻能忍著。自己的書就不一樣了,我自己的書一開始用鉛筆畫。後來就改用鋼筆和水筆了,現在一些常用的書,比如《漢書》、《後漢書》上,往往被我畫得五顏六色。書是要人拿來用的,不是被供起來的。自己的書,我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就是這麼任性!

再者說,圖書館裡的書,當我想用的時候,它就一定安靜地躺在那裡等著我用嗎?大家可能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想用的書,明明知道圖書館裡有,但是跑過一找,卻是撲了個空。好不容易借到了吧,轉眼間借期到了,而自己還想再用一段時間,怎麼辦?沒有辦法,只能先把它還了,然後再借出來。麻煩!

而且,人都是有一定惰性的。平時讀書,或者寫東西,遇到一些不明白的事情,如果書在手邊,隨時都可以查。但是,如果書不在手邊,需要到圖書館裡去查,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話,很有可能就那麼算了。一想到去圖書館那麼麻煩,惰性很有可能就會佔了上風。

經常遇到有人問我,你買那麼多書,你都看了嗎?怎麼可能呢!我曾經算過,我的書大約六千四百冊,如果一個星期看一本書,需要看一百多年,才能看完它們!所以,註定有一些書,買來以後也就扔在哪裡了。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買那麼多書呢?首先來說,自己買來的每一本書,都是自己想讀的,之所以沒讀,完全是精力有限的緣故。其次,之所以買他們,很多情況之下都是備用的。說白了就是,我可以接受書買來而不用,但是不能接受,當我要用的時候卻沒有。

我為什麼要買書

另外,有些書,本來就不是為了閱讀而買的,尤其是一些大部頭,都是用來查的。比如,《二十五史補編》煌煌六大冊,怎麼可能讀完?也就是跟自己有關的才會翻翻。其他一些,寫東西的時候用到了才會去查查。當初買這套書的時候,品相略差了些,外面的套封沒有了。我要求老闆給我打折,我說:這些書買回來主要的功能是放在那裡嚇人用的,沒了外面漂亮的套封,嚇人的功效就大打折扣!

當然了,也有些書,只是因為它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近才買。買來以後,找到關鍵的地方翻看一下,其他也懶得看它。即便是自己沒有讀過它,它的價值也已經盡到了。

買書不僅是一種習慣,買書也是一種勞動!只有讀書人才會知道買書過程中的辛苦。不僅需要付出金錢,而且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新書還好說,只要有錢,就能買到。而一些書,則完全是靠機緣才能買到。類似這樣的書,一旦遇到,明知道自己可能短時間內不會用到它,也總是會毫不猶豫地就把它買下。

買書的過程,也是快樂的。當你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到了自己想要的書,那種快樂難以言表!尤其是買舊書,逛舊書攤的時候,都會抱著撿漏的心理。迄今為止,我還清楚地記得兩塊錢買到郭人民先生《戰國策校注系年》的愉悅!

當然,要向郭先生謝罪的是,書買來十多年了,除了查過兩次以外,一直沒有能夠認真地看一遍。我一直渴望著,閒下來的時候,一定要認真閱讀的。

—————————————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並非野史。

這裡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採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