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健:痴心满怀醉“济公”——工艺美术大师

周德健:痴心满怀醉“济公”——工艺美术大师

“济公醉酒”活灵活现

周德健:痴心满怀醉“济公”——工艺美术大师

周德健醉心“济公”

□ 王双季 陈小阳/文图

近日,在德化县永成瓷雕坊展厅内,一尊尊形象栩栩如生、表情生动有趣、活灵活现的济公瓷塑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作品的主人就是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周德健。

周德健子承父业,集众家所长,运用精湛的德化瓷烧制技艺,专注陶瓷三十余载,创造出“济公”题材等诸多独具特色的瓷塑作品。

出身陶瓷世家 自幼爱瓷学瓷

周德健出生于陶瓷世家,曾祖父周元开民国期间就经营一家“永德珍”瓷彩店,一生以瓷彩加工为生。父亲周雅各是有名的雕塑家。在家庭瓷艺氛围的陶冶下,周德健从小就对陶瓷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一些雕塑的基本知识,让周德健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基本的打算。初中毕业后,他来到德化职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学习。1990年职校毕业后,周德健开始跟随父亲在德化陶瓷国营厂上班,开始了他的瓷塑工艺创作。

“德化陶瓷厂是许多老一辈陶瓷雕塑家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心中的一面旗帜 。这里是他们贡献青春岁月的地方,是一个孕育希望的地方。”周德健说,这里也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在这里,周德健继承传统瓷塑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后来陶瓷厂解散,周德健和父亲一起创办永成瓷雕坊。

周德健经常想:跟着传统走,意味着永远跟随别人的脚步,但又要选择走一条怎样的艺术创新之路?

带着问题,周德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进修。这次进修让他开阔眼界,受益匪浅。2013年,他又来到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陶瓷艺术创作设计高级进修班。每一次进修,周德健都将新学到的理论与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使他对瓷塑创作有了新的理解,对自己作品定位有了新的想法。

继承家传绝活 潜心研瓷制瓷

在千年瓷都德化,陶瓷艺人从宗教获得创作的题材,造型中以传统的观音、弥勒等人物形象为主,周德健的父亲也不例外。但他却盯上了“济公”这一人物形象来潜心研瓷制瓷。

“这件舌头会动!这是我家传的一个绝活。当时父亲是经过多次的摸索改进和多次的试验,才做成功。”周德健一边介绍,一边轻轻移动底座,济公的舌头马上动了起来,好像在说话,妙趣横生,令人称奇。

正是对济公这一题材情有独钟,周德健从父亲的那尊济公为原型,推出系列济公作品。因此他开始关注济公的一些故事,影响最大的是1983年游本昌演的济公里面的故事,结合自己的一些创作灵感,表达他当时故事的情节。三年来,周德健已经创作了50多件济公作品,他的济公形象刻画上吸取了石窟艺术的养分,衣纹处理上深得中国画的精髓,气势潇洒,静中取动,人物的手、足、珠串,都是手工捏成,突出了济公疯疯癫,蓬头垢面、手执蒲扇的个性化特征,周德健的济公形象不止是位癫僧还是位酒仙,酒缸、酒壶、酒杯、酒具的设计让画面更丰富人物更生动。

展厅中间摆放着一组以酒缸为背景的济公瓷塑便是其中的代表。这组作品由四件组成一个完整的“济公醉酒”的过程:济公看到酒缸要爬上去,爬上去之后,看到酒很多就去舀酒,喝了之后手伸进去摸到见底了酒喝完,最后就躺在酒缸上醉了。济公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疯,笑我癫,酒肉穿肠过”,作品中酒与蟋蟀的出现,让他更具有亲和力。

挑战“百态济公” 提升艺术修养

三四年间,周德健接连做出了50件形态各异的济公瓷塑作品。“正当我感到 ‘山穷水尽’的时候,偶然一个周末,我带儿子去月记窑闲逛时,又让我‘柳暗花明’。”周德健如是说。

在古老的月记窑边,周德健看到了一堵旧厂房倒塌的墙。“我就突然想到济公抓蟋蟀放到这个墙头上,一定效果不错。”回去后,他结合了这堵墙设计出第五十一态济公。“我打算后面做的这五十态济公将更接地气。”周德健充满期待地说。

“除了在技艺上要不断提升,也要从文化修养上进一步深造。”周德健表示,他现在也不断研读一些关于美学的书籍,给自己充电,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周德健还经常带着家人走访名胜古迹,目的就是让自己能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为自己未来创作的百态济公开阔更宽的思路。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周德健的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瓷艺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近年来创作的济公作品也屡屡获奖:《济公戏蟋蟀》荣获第九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奖金奖,《济公》获得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趣斗蟋蟀》荣获十三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暨国际珠宝、古玩书画艺术品博览会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金奖,并于2017年被敦煌市博物馆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