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应当招收大专生,不能歧视

作者|张衢

银行该不该招收大专生、中专生?理应不是个问题却问题很大。如今进银行的门槛就是本科,研究生越来越多,走向了极端。更有人说,大专素质太低,如今的本科是过去的大专,研究生是过去的本科生,打击一大片,荒唐谬误至极。

一个非常出色的客户经理,内外公认业绩好、服务好,就无法转正为正式工。什么原因?上级人事干部说:好什么?大学都考不上。一句话否了一个人的业绩,也断了前途,她只能离开,留给了客户不尽的遗憾。此话伤人之处,是不懂得尊重努力工作的人。在市场的岗位上,能将本职工作做得优秀不正是倡导的吗?为什么一些高学历者做不到她的服务水准?因为人的素质差异不在学历,而在个人履职能力和品质。如今是按图索骥选人才的国有体制,不是田忌赛马的市场方式,许多人事干部远离市场并不懂该用什么人。

当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一,从管理看,任何一个组织需要有学历、年龄、岗位的人员分层结构,实施层级管理,使队伍稳定人尽其才,也合理管理成本,创造价值。银行基层各种岗位根本不需要都是本科大学生,也无必要都招应届生,且不说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经营不稳定性和管理病因。

其二,许多本科生眼高心大,看不起柜员岗,不安于坐柜台,当作临时岗位。一个不想当柜员的人怎能做优业务?不安心工作、不钻研业务、不关注服务的现象十分普遍,制约了网点的服务品质。须指出,他们薪酬高于劳务工半倍多,积极性却远不如,这不是市场机制。

其三,做了一年半载柜员就想跳槽,以为委屈了人才,年轻人不懂得市场对人才的定义是能否做出业绩和贡献,沉浸在理想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中。

西方银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远比我们出色。例如,汇丰银行增减人员都有财务依据,前几年危机时,英国总部在全球板块中收入最低而成本最高,自然是减员的重头,亚洲板块还增加了人员。又如,一位去澳洲某银行访问学者问及人事部门,为什么不多招收博士硕士?答复是,博士岗位有人了,这些岗位薪酬高,一旦经营不景气首先会减员。经营准则非常明确,什么岗位用什么人,会招收很多服务生、钟点工,来降低薪酬成本,队伍也很稳定。再如,我考察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电话中心时,总经理介绍说,许多员工来自当地的家庭妇女,时间上宽松,培训上岗后都做的很好,因为她们很热心做这些有交流对话的工作。对比三个案例的

中外差异是,他们讲求成本,我们崇尚学历;他们按岗位用人,我们按学历分配;他们以人为本,我们学历为上;他们重视人的效用,我们关注是否合规。

每年八九百万大学生毕业,可除了重点城市外,其他城市普遍是招大学生难、留住大学生更难。很多中小城市分行招不到大学生,只得眼巴巴看着员工人数在下降,好容易招到几个不久又跳槽了。广东一位城市分行长告诉我,该市经济发达,银行经营好发展快,人均利润过了百万元,但瓶颈是:不断发展的规模与员工流失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手严重不足却招大学生很难,表现在:一是流失率高,近三年流失率分别为6%、8%、6%,多是素质高的客户经理,使得正式工总数大幅减少8%。二是招收难,近三年校园招聘签约率从80%下降到60%。三是操作类岗位补人难,营运中心已十几年未进新员工,平均年龄近50岁。加上清退百余劳务工,网点服务已明显下降。广东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人员流失率也是非常高。浙江也一样,一位城市行行长告诉我,该行招的大学生3年内跳槽的占46%。过去我只知中西部中小城市招大学生难,从不知发达省份重点城市员工流失率高和招工难问题,其实这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不招收大专生呢?不存在国家政策障碍,只有银行自恋式学历歧视。90年代银行是中专生唱主角,柜员服务好队伍稳定。银行内部有许多岗位工作不复杂、操作性强,如果能招用一定数量的大专生进入操作岗位是最理想的方案,既可调整队伍结构利于稳定,又可降低成本,这是一件大好事。分行普遍期待着招聘大专生,尤其在中小城市。人事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银行不能再把自己打扮成党政机关,应当加快市场化转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