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中國確實應該學學德國!

前段時間,西安藥理學博士楊寶德的悲劇還未消散,幾個月後,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的研三碩士陶崇園做了與楊寶德相同的選擇,從宿舍樓墜下,死在了尾隨而來的母親面前。

這事,中國確實應該學學德國!

這一系列頻發的“學生輕生”事件,讓咱們不得不反思當前“中國的師生關係”。

一、師生關係怎麼了?

咱們的一生中,要學的東西太多,老師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師生關係也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基礎性關係。從整體上看,中國好的優質教師資源還是非常多的,美好的師生關係也十分常見。但也不可避免的,在某些地方發生著一種非常可怕的、關係扭曲異化的師生關係:情感淡漠、互不尊重、相互敵對,甚至褻瀆生命。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事,中國確實應該學學德國!

1、師與道的分離。

唐代著名思想家韓愈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放在如今,許多師範大學校訓會倡導的“身正為範”的“正”,其實就是一個道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愛戴,不僅僅是對教師個人的尊重和愛戴,更是對教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的尊重與愛戴。

這事,中國確實應該學學德國!

▲韓愈

因此,如果教師不能以身垂範,僅僅將自己看作一個教書人,只需要學生考試沒問題的話,是很難成為一名真正的好教師的。

2、師與真的分離。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不少人認為,學生完全可以自己通過網絡獲取新知識,在學校上課無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混個文憑,忽略了教學的真實性和實踐性。

在這種情況下,師生間沒有溝通,關係自然越走越遠,好得起來,那才真是奇了怪啦!

3、師與育的分離。

教師的“育”是一種奉獻、給予和自我犧牲。但現在有些教師將師生關係塗抹了一層“交換”的色彩,變得扭曲。

更誇張的是,以前十分神聖的教師稱號現在可以說是滿天飛,什麼人都可以隨意地自詡為“老師”。也不管他是不是名副其實,是不是履行了教育的神聖職責。

因此,教師資源良莠不齊,上學像抓鬮,碰到好的賺到了,碰到懷的,沒法整。

這事,中國確實應該學學德國!

二、德國這方面,做得確實不錯!

1、雙導師輔導制度。

德國實行的這種適度,在當第一導師因時間或專業原因不能盡心盡力輔導學生時,博士生可以從第二導師那獲得幫助。

有效減弱了學生對單一導師的依附關係。

2、白紙黑字協議規定。

德國用《輔導協議》來約束導師和研究生的關係。詳細標註輔導的內容和範圍、見面討論的次數和頻率、雙方的各種權利和義務等,避免了不必要的“暗箱操作”。

3、明確輔導特徵和衡量指標

事實上,德國大學普遍制定了《良好學術實踐規範》,用來規避抄襲、剽竊、署名排序等方面的學術失範問題。有效的減少了師生間的矛盾。

4、引入衝突協調機制和更換導師的機制。

這個也是咱們急需的。在德國,當博士生和導師關係出現矛盾時,可向學院內部信任的老師或學校內專職協調員尋求幫助。他們會作為第三方,協調雙方矛盾。如果矛盾無法化解,可啟動退出或更換導師的機制。

為處於弱勢一方的博士生提供了保護。

這事,中國確實應該學學德國!

默克爾:哼,難得有點做得不錯的,我要乾了這杯酒。慶祝一下。

總的來說,完善機制,勢在必行。不過,“學生自殺”的悲劇,不僅有學校和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個人原因。

為人師表要堅持教師和育人相結合,但前提是,師者,其修身養性之儲備是否具有教書和育人的能力。學歷和素養早已不能劃等號,更不是正相關,然而被量化的選拔制度不得不把能力等同於各類被解構的大數據。師者如此,學者亦然。箇中結果該由誰來承擔?

這事,中國確實應該學學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