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夹缝中奋发生存的英雄

孙坚:夹缝中奋发生存的
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逐鹿中原。无论是奸诈如董卓袁术,仁德如刘备陶谦,宽宏如袁绍刘表,还是奸雄曹操英杰孙权,那都是盼着裂土分茅,割据一方。而在三国群雄中,有那么一个另类人物,被后世史家裴松之誉为“最有忠烈之称”的义士,坦荡无私,一生奋战皆为强汉。此人便是孙坚孙文台。

孙坚:夹缝中奋发生存的英雄

孙坚的个人简历:

姓名:孙坚

别名:孙文台

身份: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外貌描述: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生卒年: 155年-191年

出生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

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曾任豫州刺史

封爵:乌程侯

谥号:武烈皇帝

庙号:始祖

陵墓:高陵

  孙坚的一生很短暂,从少年登场到最后去世,短短十数年,在汉末历史上不过如流星一般划过,但却凭借其忠勇笃烈、天才将略,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让我们从汉末董卓变乱,天下诸侯兴兵讨伐说起。那个时候,孙坚在长沙担任太守。

  一、突袭王睿

  国贼董卓对孙坚一个评价,挺有意思:“孙坚小憨,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什么叫“小憨”?不就是说孙坚是个傻帽,忠厚老实得不行嘛。那么,孙坚真的是一个憨厚没有心计的人吗?当然不是。

  孙坚虽然没什么文化,也没听说读过什么兵书,可是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安定一方,都非常有脑子。虽然说比起同时代的曹操、袁绍等人,确实显得有点小白,不过对付有些人,比如说曾经瞧不起孙坚的荆州刺史王叡,那还是绰绰有余。

  那么,荆州刺史王叡和孙坚之间到底什么矛盾呢?两个人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王叡和孙坚的矛盾,源自于黄巾之乱。

  孙坚在平定西凉叛军时,出色表现,于是,太张温推荐,朝廷提拔孙坚担任长沙太守。不过,当时的长沙很不太平。虽然说黄巾军的位主要领袖,张角兄弟,已经由皇甫嵩和朱隽等人平定,可是各地百姓的叛乱依然在继续。当时的长沙,就出现了一个叫做区星的人,发动起了上万的百姓,拿起武器,攻打城镇。

  当时的许多郡县长官,只知道盘剥搜刮百姓,许多饥民只能铤而走险。而州县当中没多少兵马,根本无力对抗上万叛军,于是,一些城镇很快陷落了。事情闹的太大,惊动了中央,于是朝廷就派遣一贯能打的孙坚来担任长沙太守。

  可是,当时的荆州刺史王叡,对新上任的长沙太守孙坚,很不感冒。

  为什么呢?

  王叡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孝子王祥的伯父,而王家在东汉是世代为官,虽然比不上袁氏四世三公,可是王叡的父亲,也担任过青州刺史这样的州(省)级高官,而孙坚呢?除了据说是先秦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祖宗三代根本就没一个拿得出手。

  并且,汉代出仕,讲究的是孝廉或秀才,接受州郡或者三公的征召。王叡和侄子王祥就是孝廉出身,那是东汉为官的正途。可是孙坚呢?一开始不过是个小吏,后来勉强当了个县丞,后来被朱隽调走,参加平定西凉的战役,一来二去又搭上了朝廷太尉张温,于是被任命到长沙担任太守。

  既没显赫的家世,又没正规科班出身(比如举孝廉)的武将孙坚,受到东汉名士家庭出身的王叡嘲笑也在清理之中了。

  当时,荆州刺史王叡率领长沙太守孙坚,一起出兵剿灭长沙乱党区星,孙坚很多看法和王叡不同。虽然最后区星被孙坚消灭了,可是,可王叡心里很窝火。下属总是和自己对着干,还干出了成绩,名士加上级的王叡自然受不了这个侮辱。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王叡更加讨厌孙坚了。

  在区星作乱的同时,长沙的隔壁,零陵郡和桂林郡又爆发了叛乱。孙坚在剿杀了区星等人之后,没经过荆州刺史王叡的批准,就擅自带兵,进入零陵郡和桂阳郡平叛。最后两郡的叛乱也扑灭了,可是王叡却认定,孙坚完全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对许多领导而言,下属的尊敬远远比下属的成绩更加重要。

  后来,距离长沙很远的庐江郡(位于现在的安徽省)爆发叛乱,庐江太守是孙坚的好友陆康,陆康的侄子正在宜春地区做县长,被叛军围困。陆康写信请求孙坚出兵帮忙。孙坚立刻整军出发。当时,长沙主簿还劝谏孙坚,不要出兵。长沙是荆州管辖,而庐江则是扬州管辖。之前,没经过刺史同意就擅自出兵到邻郡,就已经得罪了王叡,现在要是擅自跨州行军,朝廷知道了,那可是死罪。可是孙坚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军人,军人的天职就是上阵杀敌。现在自己确实是越界行军,可是如果能够保全庐江郡不受到叛贼的进攻,就算因此受到别人的陷害,朝廷的惩处,自己面对天下人也毫无愧色。

  孙坚率领大军向庐江进发,叛贼听说在荆南三郡杀人如麻的孙屠夫来了,赶紧逃走了。孙坚也很顺利的把军队拉回到长沙。可是,荆州刺史王叡已经把这件事情上报给了朝廷,按照正常情况,朝廷抓捕孙坚的命令不久就会到达。

  不过,孙坚很幸运,朝廷这时候刚刚爆发了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的大混战,而董卓渔翁得利,捡了个便宜,控制了朝政。孙坚擅自出兵的事情也就暂时搁在一边了。

  当董卓废掉少帝之后,天下诸侯为了各自的目的,纷纷起兵,宣称征讨董卓。而荆州刺史王叡也不甘落后,在荆州整理军马,准备出发。

  王叡这个人脾气不大好,不但是和孙坚关系闹得很僵,而且和武陵郡的太守曹寅关系也很糟糕。王叡这个人,对自己的出身,对自己现在的地位,非常自负,于是公开说,总有一天要干掉曹寅。曹寅很害怕。王叡毕竟是自己的领导,和上面的关系也比较硬,自己一个太守,较真起来,怎么斗得过呢?

  可是,曹寅不像孙坚。孙坚此人,打仗冲锋在前,从不畏惧退缩,也很懂得一些将略。可是讲到为官之道,讲到玩一些手段,就远远不如武陵太守曹寅了。

  曹寅看到当时天下大乱,政令不通,于是请人伪造了一份负责调查地方官员风纪的光禄大夫温毅的亲笔公文,派人发送给了孙坚。在公文上,列举了许多王叡的罪状,命令孙坚代表朝廷处死荆州刺史王叡,并且把相关的情况及时呈报给朝廷。公文有模有样,挺像一回事。

  孙坚接到公文之后,立刻率领一千人马,突袭荆州驻地襄阳。

  王叡听说城外忽然来了许多兵马,很是疑心,吩咐关紧城门,自己登上城楼看看情况。王叡命人喝问:“来人是属于那个部队?”孙坚躲在人群当中,让心腹在前面答话,说:“我们是孙坚大人的部下,常年打仗,可是朝廷发给的饷银,连做件衣服都不够。希望刺史大人大发慈悲,多给些赏赐。”

  知道来的是孙坚的部队,王叡很紧张,不过听说是来要赏赐的,王叡又些放心。一般来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王叡在城楼上高喊::“我一个荆州刺史,怎么会那么小气呢?并非是我小气,更不是我贪污,实在是朝廷发给的饷银就是那么多。”许多士兵依然鼓噪,说不相信王叡的话,要求进城,到官府的仓库里去看看,才能相信。

  王叡无奈,看看来的士兵人数也不算多,于是就吩咐手下打开城门,准备带着他们去仓库看看。

  等到士兵都涌进城来,王叡忽然注意到孙坚在也其中,就问:“士兵们要求赏赐,你孙太守为什么也在里面呢?”

  孙坚本来担心王叡不开门,荆州城内有几万守军,以自己长沙郡的一千人,是根本攻不进去。现在进城了,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孙坚拿出光禄大夫温毅的公文,跳了出来,当众宣读公文,说:“刺史大人,我是奉命来抓捕你的。”王叡说:“我没罪,我根本没罪。”孙坚说:“我不知道大人到底什么罪,我只是在执行朝廷的命令。”

  孙坚一挥手,手下人冲上来把王叡捆绑起来。城楼上有几千守军,听说横行荆南的孙屠夫来了,都吓得发抖,纷纷放下武器。几位王叡的心腹蠢蠢欲动,孙坚大喝:“我孙坚是依照朝廷公文行事,谁敢乱动,就是对抗朝廷!”

孙坚:夹缝中奋发生存的英雄

  王叡被孙坚抓住之后,孙坚快速兼并了王叡的部队。王叡看到大势已去,孙坚绝对不可能留自己性命,于是就吞金自杀而死。

  那么,孙坚知不知道光禄大夫的公文是伪造的呢?

  个人估计,孙坚知道,只是假装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

  武林太守曹寅和荆州刺史王叡有矛盾,既然伪造了光禄大夫的公文,为什么不自己出面抓捕王叡?因为曹寅是个文官,更因为曹寅非常了解刺史王叡和长沙太守孙坚之间的矛盾。与其自己动手,搞的一身腥臭,不如嫁祸于人,让孙坚顶包。

  而孙坚呢?早就知道王叡已经把自己擅自越界出兵的事情禀告朝廷,只是因为朝廷一时混乱,抽不出手来处理地方事务。加上自己昔日的恩人朱隽大人已经受到朝廷排挤,张温大人更是惨遭董卓杀害,朝中根本没有人再为孙坚说话。只要朝廷稍微安定一些,政令畅通,王叡必定会再想办法整死自己。

  何况,朝廷当时被董卓把持,董卓何许人也?早在征讨西凉时,担任佐军司马的孙坚,就曾经建议统帅张温,把董卓抓捕并处死。可是张温优柔寡断,拒绝了这个建议。董卓当然知道了当日的情况,于是在掌控朝局之后,诬陷张温和袁绍勾结,意图谋反,杀掉了张温。那么,只要可能,董卓也绝不会放过当初建议杀死自己的孙坚。

  于是,朝廷上相国董卓要整死孙坚,地方上荆州刺史王叡要除掉孙坚,孙坚如果不反击,那就是死路一条。与其被人整,不如先整人。既然已经得到了负责考察风纪的光禄大夫的公文,那么即便是假的,孙坚也可以当成真的来用,杀掉王叡,夺取兵权,率领军队和董卓大干一场,保不定以后就打出一番新天地。

  于是,孙坚假戏真做,上演了奉命袭取王叡的一幕。

   二、无奈抉择

  孙坚在长沙担任太守时,独立起兵,呼应袁绍,成为汉末一路诸侯。可是孙坚这路人马是无根之木,虚浮之萍。孙坚在平定董卓之乱时,几乎就要攻破洛阳消灭董卓,可因为缺粮,被袁术掐住了脖子,功败垂成坐失良机。其实,当日孙坚也曾经占领了东汉最大的南阳郡,本有机会经营南阳,使之成为自己的根据地。可是,孙坚却将自己费尽心血取得的南阳郡拱手让给了袁术。这是为什么呢?

  孙坚本是长沙太守,理来说,起兵之后,可以由长沙调配粮饷。可是,孙坚既然竖起了对抗董卓的大旗,董卓自然也不会放过孙坚。起兵不久,朝廷就另外委派了长沙太守赴任。于是,孙坚的数万人马就成了游击队,看起来人数众多,势力强悍,实际上随时面临崩溃,沿途不断的人逃走。无论是哪个时代,当兵的主要目的,还是混饭吃。没粮吃,谁给你卖命呢?

  孙坚在经过襄阳的时候,杀死了荆州刺史王叡,董卓接到消息之后,立刻委任了刘表为新任荆州刺史。刘表和董卓不是一路人。刘表本是汉室宗亲,当时担任北军中侯,京城的一个中等武官。董卓看到许多人跟他唱反调,为收揽人心,特意提拔了许多知名人士担任各州的刺史、太守。刘表就是其中之一。

  刘表既然是董卓派遣的,自然不会和董卓对抗,刘表没参加反对董卓的联盟。不过刘表也是个滑头,单身独骑来到荆州之后,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收服了荆州全境,然后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刘表当时的态度很暧昧,一方面对汉献帝的代表董卓乃至后来的李傕、郭汜等人上表称臣,一方面又对反董卓联盟盟主袁绍多番献媚。可是,对于孙坚的态度,就比较无情了。孙坚多次派遣将领回到荆州催促军粮,都被刘表拒绝。

  孙坚不能坐等饿死,只能自力更生,自谋生路了。最好的出路就是夺取南阳郡。

  当时的荆州地域宽广,最北端的是号称东汉第一大郡的南阳郡,户口在百万以上,也就是说,几乎占有了东汉十分之一的人口。南阳郡当时的太守叫做张咨,在南阳几年,搜刮了不少钱粮。孙坚的部队开到南阳城外,就派人带了一封书信给张咨,恳请张咨,看在孙坚的部队是为了国家出兵剿灭逆贼的分上,借点军粮给他们。张咨拿不定主意。张咨有钱有粮,可是,当时天下虽然号称有十来路诸侯起兵反对董卓,可毕竟还是观望的人居多,从董卓派出的刺史、太守,多可以成功上任,就可以看出,朝廷的命令,大体上还是可以得到执行的。此时,要是借粮给孙坚,无异于表白自己对抗董卓,对抗董卓就是对抗朝廷。董卓擅自废立,确实是人神共愤,可是董卓手上有数十万西凉雄兵,袁绍、孙坚等人究竟能不能成事呢?

  张咨就询问自己的幕僚,那位先生就说,孙坚不过是长沙的太守,和您同样是两千石的官员,大家又不是上下级关系,凭什么调配粮食给孙坚呢?张咨一听,这个道理比较官方。既合乎国法大义凛然,又可以委婉的拒绝孙坚。不是我不给你,确实是没有这种规定啊。

  张咨本以为自己做得挺好了,没想到孙坚收到消息却非常恼恨。其实,也并非孙坚小气,实在是孙坚的部队已经断粮几天,大家都已经饿红了眼睛。孙坚就开始盘算,到底要怎么才能弄到粮食。

  于是,有了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孙坚先派人送上一些沿途抢劫的金银财宝作为礼物送给张咨,相约明天见个面。张咨一看大喜,孙坚如此客气,按照礼节,自然该回拜。第二天张咨就前往孙坚大营。大家喝酒喝得正开心的时候,孙坚的主簿忽然走进大帐,告诉孙坚:“我军为了朝廷大义举兵,经过南阳,事先已经通知了南阳太守,可是沿途道路既没修好,军用物资也没准备,请求将军把张咨交给大伙,问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张咨一听大惊,想要逃走,可是孙坚一挥手,拥入许多伏兵,张咨就被带下去了。一会儿之后,主簿进来回报:“南阳太守故意刁难我们奉诏起义的军队,使得我们不能及时参与讨贼,罪大恶极,请求依照军法处置。”于是,张咨就被拖到军门前砍头示众。南阳的许多将领在城楼上看到太守被杀,一个个吓得半死,赶紧把孙坚迎接入城,要什么给什么。

  第二种版本。孙坚多次要求张咨见面,张咨知道孙坚会玩花招,前不久都骗杀了原荆州刺史王叡,张咨自然变得精明了。张咨每天紧关南阳城门,孙坚也无可奈何。孙坚肚子饿得实在不行,终于使出了狠招。

  孙坚假装得了疾病,半死不活了,整个军队几万人都嚎啕大哭起来,仿佛孙坚真的要断气了。将领们还请来了一些巫婆神汉,在那里作法,祭祀山川天地。搞得城里的张咨也以为孙坚真的快要死了。此时,孙坚派人转告张咨,说自己将要死了,想把部队交给张咨率领,希望张咨能够出城交接。张咨贪图孙坚的几万部队,就率领五六百人马护卫自己出城去了。

  可来到大营一看,孙坚好好的在大帐中坐着。孙坚看到张咨进来,就按住剑,大声斥责张咨,罔顾国家大义,身为臣子,不能为皇帝分忧,却故意刁难义军。于是,孙坚下令斩杀张咨。

  两个版本,一种结果。孙坚顺利占有了东汉第一大郡,南阳郡。

  可是,一个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孙坚占领了南阳郡之后,没有自己做南阳之主,而是把南阳拱手献给了袁术,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看看袁术为什么会在南阳出现呢?

  原来,董卓入京之后,袁绍袁术兄弟本来机会阻止并铲除董卓,可是袁绍犹豫不定,以至董卓后继部队到达,完全掌控了京城局势。当董卓提出废掉少帝,改立弘农王刘协的时候,袁绍公开反对,和董卓闹崩。然后,袁绍袁术兄弟都逃出洛阳。袁绍逃到了渤海,而袁术逃到了南阳。

  那么,袁术有没资格当南阳太守呢?

  当然有资格。首先说,袁术是四世公之后,在董卓入京之前,就担任虎贲中郎将,负责皇宫治安,权责重大。在董卓入京之后,为了拉拢袁术,更是晋封袁术为后将军。在当时起兵反对董卓的各路人马当中,袁术的军衔最高。以堂堂后将军的身份,担任南阳太守,甚至可以说是屈就。

  那孙坚为什么不自领南阳太守呢?

  首先是大义有亏。虽然说孙坚宣扬是张咨没及时提供粮饷,但是张咨其实并没触犯国法,孙坚杀害张咨,国法不容。孙坚如果自己接掌南阳太守,将受到士大夫的唾弃。如果在得到南阳之后,转手让人,比如让给享大名的袁术,有袁术罩着,许多人就不敢多嘴了。

  并且,孙坚是以反对董卓起义兵,而反董卓联盟的领袖人物,就是袁绍袁术兄弟。能够借助南阳,来结交名满天下的袁术,也算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还有,当时的荆州刺史刘表,也公开上表,推举袁术为南阳太守。

  孙坚本是长沙太守,可是擅离职守,并且杀害荆州治下的南阳太守,公然对抗朝廷,更是不把他刘表放在眼里。刘表怎么会容忍孙坚坐领南阳。但是如果是袁术就不一样了。袁术本身就非常有影响力,就算是刘表不上表,袁术也可以在南阳坐稳江山。与其让孙坚做人情,不如刘表来做人情。刘表退而求其次,让袁术做了南阳太守。

  于是,孙坚辛苦拼杀,夺取的南阳郡,一转眼,就落到了袁术囊中,虽然有些不服气,但是又能如何呢。从古到今,这个社会就不但讲付出,讲努力,更讲出身,讲门第,重地位,重功利。

   三、除贼英雄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地方和正史不和,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在正史中,关羽追随刘备,而刘备当时是公孙瓒的部下,而公孙瓒正在讨伐北方的乌桓,并没有参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行动。那么历史上是哪位英雄杀掉了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呢?这个人就是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孙文台。

  孙坚拿下南阳之后,转手献给袁术,袁术投桃报李,上表为孙坚请封为破虏将军,代理豫州刺史。也因此,世人皆称孙坚为孙破虏。

  当时的关东联军,以袁绍为首,虽然人马众多,但是每日不过是饮酒高会。大家不过是假借征讨董卓的名义,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然后夺取更多的地盘,索取更大的利益而已。诸侯中多数人没有把心思放在攻打董卓上,当然,还是有三个人与众不同。一个是曹操,一个是鲍信,一个是孙坚。

  曹操虽然不像演义中,是征讨董卓的发起人,不过在历史上,也确实积极备战。在会盟之初,曹操没有主动求战,一来是曹操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着保存实力,二来曹操兵少,零敲碎打不过是三四千人。其他各路诸侯大都是太守、刺史之流,都是用官府的前来给自己招兵买马,可是曹操却是拿出自家的钱来募兵,自然珍惜很多。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希望能够寻找最佳时机,一举破董卓。于是在董卓迁都之时,就算是各路诸侯无人响应,也独立追击。很遗憾,精明的曹操遇上了在正史中号称算无遗策的李儒,结果在荥阳中伏,死伤惨重。

  而鲍信则是心存汉室的一位忠臣,虽然天下人皆拜倒在袁绍的门下,可唯独鲍信看好曹操,认定曹操心存大义,必定能够匡扶汉室。鲍信曾经把自己的兵马交给曹操,结果在荥阳也打光了老本。后来曹操兵败来到兖州的时候,也是鲍信带头,恭迎曹操担任兖州刺史。

  而孙坚呢,不但是各路诸侯中平定董卓心志最坚定的勇者,更是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董卓为什么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其实,长安虽然是西汉的都城,可是经历了王莽之乱,早就残破,于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才会在洛阳另建都城。可是,董卓宁愿放弃华丽舒适的洛阳,选择荆棘丛生中重建宫殿,为什么?因为要躲避关东联军的锋芒。

  在正史中,没有什么温酒斩华雄,也没有什么三英战吕布。关东联盟也曾经和董卓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是都以袁绍等人的失败告终。董卓的军队,大都是久经战阵的西凉军团,而关东联军却大都是新近招募,没有精心训练的乌合之众。

  可是,只是因为关东联军中有个孙坚,董卓就连续遭逢大败,并且不得的退避迁都。

  对于孙坚,董卓曾经如此评价:“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董卓说,关东联军和我打了好几仗,可是都被我打败了。现在他们都很怕我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唯独孙坚这个傻小子,很能够用人,你应当告诉诸位将领,让大家小心提防。

  在董卓心中,关东联军都是垃圾,唯独孙坚是劲敌,不可小视,于是特意交代全军注意。

  那么,孙坚到底有什么经典战例,让董卓如此畏惧?

  董卓自己说了一件往事。

  当年,董卓曾经和周慎将军去平定西凉。当时,西凉地区的边章、韩遂作乱。周慎将军把叛军围困在金城地区。当时,董卓建议全军统帅张温,由董卓率领自己的部下,作为周慎将军的后援,以强大的兵力迅速击溃叛军。可惜张温对董卓早有成见,哪里会让董卓立功。何况周慎已经率领三万人,兵力在叛军之上,张温就没有听从。

  后来,张温又调遣董卓去平定其他叛乱部队,一心以为边章、韩遂等人可以轻易平定。可是董卓却认为边章很难平定,但是又不能不听从张温的命令,无奈之下只能率军转防。当时,董卓还特意留下部将刘靖,率领军队四千人驻守安定地区。董卓吩咐刘靖,多树旗帜,让敌人不知道城中有多少兵马。边章、韩遂等人不知道董卓主力已经远去,还以为有几万人驻守安定,于是周慎能够勉强支撑。

  董卓很快就平定了其他的叛乱部队,迅速回师安定,再次向主帅张温请求增援周慎将军,可是依然没有批准。

  当时孙坚在周慎将军的部下,孙坚认为,边章、韩遂据守金城已经多日,城中必然粮食匮乏。边章等人要想活命,必然从外面运粮。孙坚请求周慎分兵一万,由自己率领截断敌人的粮道,那么叛军必然因为饥饿而不敢应战,那么,叛军就可能被全歼,至少也会死伤惨重。凉州也可以得到安定。可惜周慎认定自己占有兵力优势,并且补给充足,坚持正面破城,结果边章韩遂反而两路出击,截断了官军的粮道,导致官军大败。

  董卓正是因为孙坚和自己一样,能够准确预判军队形势,所有很早就对孙坚另眼相看。

  那么,在征讨董卓的战役中,孙坚pk董卓,又是如何呢?

  两个人第一次偶遇,孙坚就显出了独特的大将风度。

  当时,孙坚在驻守鲁阳城,派遣部下前往后方催督粮草。孙坚亲自为部下践行,在城外设下帐幔,诸位将领都在帐幔中饮酒聊天。大家吃得正开心的时候,董卓率领几万军队突然出现在鲁阳城不远,当时几十个轻骑兵已经到了鲁阳城下。孙坚看到,不慌不忙,下令各位将领率领自己的部下按照编制慢慢退入鲁阳,而自己依然端坐在大帐中。等到众人全部退去,孙坚才起身入城。

  董卓看到孙坚的部队遭逢突变,依然井然有序,知道遇上劲敌。于是没有攻城,率军离去。

  后来,孙坚告诉部下,当时自己之所以没有立刻起身,就是担心大敌当前,军心一乱,就会互相践踏,反而无法快速入城了。

  第一回合以孙坚胜利结束。

  后来,孙坚转移到梁东地区,遇上董卓部队,众寡不敌,孙坚率领几十个人突围。孙坚此人,经常带着一个红头巾,董卓的部下都认识。于是孙坚就脱下头巾,命令部下祖茂(演义中是祖茂主动请求,孙坚在正史中个人品德也平平)戴上自己的头巾,做个替死鬼。可是祖茂没有像演义中一样刺杀华雄不成,反被一刀砍死,而是把头巾挂到房梁上,就躲在草丛中溜走了。

  第二回合以董卓胜利结束。

  孙坚大败之后没有气馁,反而收罗残部,在阳人地区主动出击,大破董卓军队,斩首一万多人,并且斩杀董卓的都督华雄等将领,取得了关东联军征讨董卓的最大胜利。

  孙坚确实有将略。在刚刚的大胜之后,董卓军队必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将领必然轻视孙坚军队。而孙坚在大败之后,收罗残部,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孙坚的激励之下,心存雪耻之志,于是人人奋勇,各个争先。在敌人防范最松弛的时候给敌人致命一击。

  第三回合,以孙坚大胜结束。

  孙坚大胜之后,立刻率军追击。

  董卓呢,经历了这次大败之后,不敢和孙坚正面交锋,派遣大将李傕前往孙坚驻地,希望能够和孙坚和亲,将自己的女,嫁给孙坚之子。并且表示,只要孙坚答应,孙坚可以随便列举一些自己的亲族子弟担任刺史、太守,董卓一定会上表天子,正式任命。

  可以说,董卓能够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当时董卓虽然经历大败,但是实力依然强大,并且担任相国,政令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还能够施行。如果孙坚答应的话,那么孙家的实力无疑可以迅速扩大。

  可是孙坚严词拒绝,放弃了这次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孙坚说:“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孙坚认为,董卓违背上天,残暴无道,废立皇帝,对于这种乱国奸贼,如果不灭董卓三族,砍下董卓的头颅,他孙坚死不瞑目,又怎么会想和董卓结成亲家呢?

  在正史中,此时的孙坚,依然是汉室忠臣,不像二袁,心存私念。

  在拒绝董卓之后,孙坚随即进兵,进攻洛阳。

  然后,就发生了有人劝说袁术扣下孙坚军粮的事情。

  当时孙坚虽然强大,不过一直是袁术的部下,他的豫州刺史就是袁术给任命的。而当时的袁术更是负责关东联军的粮草运输,权力很大。

  有人告诉袁术,孙坚如果一路大胜,攻入洛阳,由孙坚胁迫皇帝,执掌朝政,那危害可就大了。董卓就好比一只狼,虽然凶狠,但是不知道用人,不知道收买人心,而孙坚却是一只猛虎,一旦成势,就再也无法控制了。

  于是,袁术故意扣下军粮不发,搞得孙坚军队没饭吃。孙坚火大,亲自跑到袁术那里,告诉袁术,自己和董卓又没有半点恩怨,完全是为了给袁家报仇(袁术在长安的家人被董卓杀害),才出兵讨伐董卓的。希望袁术不要不识好人心。

  袁术不好意思,勉强恢复了粮草供应。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这位说客是谁,不过从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董卓获利最大。或许,这本就是董卓的一个反间计。

  当有人说谈到天下诸侯,董卓有一番自己的评价。在乱世奸贼董卓心中,谁才是自己的劲敌呢?

孙坚:夹缝中奋发生存的英雄

  史书记载:

  卓曰:“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天下汹汹,唯独二袁势力强劲。袁绍担任关东联军盟主,自然是董卓最大的敌人。而袁术则盘踞东汉最大的郡——南阳郡,要知道当时天下不过是三四千万人,而南阳一郡就有百万户,并且物阜民丰,颇有钱粮。而刘表呢,当时已经平定了荆州,坐拥九郡,千里沃土,十万精兵。可是孙坚有什么呢?

  和其他三路诸侯相比,孙坚的官职虽然是豫州刺史,破虏将军,可是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只不过是一个依附于袁术的二流诸侯,真正属于孙坚的不过就是二三十征战南北的兄弟。可就算是这样的孙坚,在董卓的心中,和拥有十万军队的诸侯一般无二。

  从此可见,董卓心中,何等畏惧孙坚!

   四、玉玺风波

  自从秦始皇命人刻制传国玺以后,拥有此宝,就成为历代帝王的梦想。每每得到,就自命为正统,其实,真正能够保住江山的,又怎么会是一枚玉玺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拥有传国玺,不但不是一件幸福的事,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孙坚此人,在汉末大乱,群雄并起之时,公认为最有忠烈之心,可是晚年却因为得到传国玺而招来骂名。

  孙坚在当时的各路诸侯当中,是公认的最能打,于是派处处充当打头炮的角色。孙坚确实能打,虽然说也有不顺利的时候,不过终究还是比较顺利的打到了洛阳。可是因为袁术拖延军粮,以至于不能在第一时间攻破洛阳。董卓趁乱逃出,迁都到了长安,留给孙坚等人一座空城。

  孙坚率兵进入洛阳,但见四处烟火,昔日繁华的洛阳城,此时竟成为一片废墟。董卓逃亡时,派人把汉朝历代皇陵一一开挖,夺取其中珍宝。看到眼前的一切,孙坚不禁流泪悲泣,心中满是惆怅。大汉王朝四百年天下,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了!

  孙坚带着兵马进入皇宫,把尸体搬走,把血迹擦拭,把倒掉的汉代列位皇帝的灵位摆正,然后祭祀上苍,希望历代帝王能够保佑其擒拿董卓,剿灭国贼。正在此时,手下回报,城南的一口井竟然有五彩光华出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孙坚马上前往查看。士兵就从井下找到了传国玺。原来,当初中常侍张让杀掉何进之后,袁绍袁术兄弟为了自保,率军攻入皇宫。张让等人胁迫皇帝一起逃出皇宫,掌管玉玺的太监怕玉玺给自己带来祸患,就扔到一口井当中。现在竟然让孙坚得到。

  或许有读者会说,传国玺就算是和氏璧刻制,就算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也不至于会放出光芒吧。其实,在前代就已经有过这样的疑问。可是,为《三国志》做注解的裴松之却认为,从来那些黄金美玉中的上品,大都会有光华,加上和氏璧乃是千年难得的神秘宝物,此时放出五彩光忙,乃是一代传诵的奇观,又怎么能够因为凡俗之人不理解,就生硬的认为是假的呢?那也是一种虚妄啊。

  孙坚得到的这块玉玺,一般认为,就是历代奉为宝物的传国玺。

  证据有二。其一是上面有文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和历代史家的记载一样。而大小式样,也一般无二。

  其二,是玉玺的一角有一个缺。这个缺怎么来的呢?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王莽派人到宫中索取传国玺,当时的太后看到军马闯入宫中,心中悲愤,就把传国玺扔到地上,崩坏了一个角。王莽命令工匠在传国玺角上用黄金补了一块。后来,黄金那一块还是掉落了。后代帝王就干脆不补了。缺一块的才是真品。

  孙坚得到传国玺之后,悄悄藏了起来,不让人知道。孙坚为何如此呢?《三国演义》认为,是孙坚的一些将领说,得到传国玺,是上天暗示孙家将来会拥有天下。孙坚动心,于是收藏。在《三国志》引注《吴书》中,也有类似记载。东吴人士,自然是认为得到传国玺乃是吉兆。不过,裴松之对此有不同看法。

  按照道理,孙坚应该公开传国玺,把传国玺交还皇帝,才是正道。可是,当时的汉献帝在董卓手中,并且已经挟持到了长安。送给汉献帝传国玺,不就是送给董卓吗?这么傻的事情孙坚当然不会干。那么,孙坚是反董联军之一,得到传国玺,交给盟主袁绍也算是另一种出路。可是袁绍在反董卓时的表现如何呢?史书描绘各路诸侯整天“纵酒高会”,整天就知道在一起喝酒吹牛,一点正事不做。曹操,孙坚等人多次催促袁绍进军,可是袁绍总是找出各种借口,不出兵。为什么呢?和董卓打,成功了,那么权力要交还皇帝;不成功,袁绍就一败涂地。于是最好的选择是拥兵自重,充分享受当盟主的快乐。试想,这样的袁绍,又怎么能够得到孙坚的信任呢?

  于是,孙坚偷偷把传国玺藏了起来。之后的出路,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等待时机,献给汉帝;另一个是等待时机,留作自己享用。

  裴松之认为,孙坚应当是出于第一种考虑。因为孙坚后来的一些举动,并没有明显的割据称霸的表现,一直到孙坚死亡,孙坚都还算的是一个汉室忠臣。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而孙坚的军队当中,有许多袁术的人马。本来,孙坚的从长沙带来的心腹就不多,经历了历次大战也死伤不少。攻入洛阳的兵马大都是从袁术手中借来的,自然有人在第一时间告诉袁术。

  袁术自以为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后,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论起对于天下的影响,除了刘家之外,就只有他们老袁家了。加上袁术得到了南阳这块肥肉,南阳户口数百万,拥有东汉十分之一的人口,数年来四处扩张,已然成为中原腹地实力最强的诸侯。

  袁术得到消息之后,非常兴奋,命人传召孙坚,询问传国玺的下落。孙坚率领着袁术的兵马,吃着袁术的粮饷,受到袁术的节制,可是心中根本没有把自己当成袁术的臣子,自然装聋作哑,不承认得到了传国玺。袁术很是恼恨,命人到孙坚部队中调查,到底是谁窝藏了传国玺,交出来或者提供线索有重赏,胆敢知情不报帮助孙坚的灭三族。于是有小兵告诉袁术,孙坚悄悄把传国玺带出了军队,送到他老婆吴氏手中去了。袁术大喜,命人去孙坚家中抓捕吴氏,果然搜到了传国玺。

  在《三国演义》当中则有另一番波折。据说孙坚带着传国玺日夜兼程赶回江东,经过江夏的时候,遭遇刘表伏击,死了。孙坚死后,许多兵马又重新回到了袁术旗下,而孙策也成为袁术的部下。后来,孙策主动献上传国玺,从袁术那里借来了几千兵马,出兵伐吴,开创了自己的基业。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于孙坚来说,得到传国玺,都不是什么好事。不是因为传国玺,孙坚不会让部分史家批评心怀不轨,不是因此传国玺,孙坚妻儿不至于遭受欺凌。事实一再证明,能够帮助君主夺取天下的绝非什么传国玺,绝非什么天命,而是仁德,是对百姓的关怀,当然,更还有权术、谋略、军力。

   五、名将之死

  孙坚的死,是一个悲剧。俗话说,瓦罐难免井边破,大将难免阵前亡。在那个人人厮杀的乱世,孙坚中年而亡,本来并不是什么离奇的事。可是,如果孙坚是在平定董卓的时候死了,那算是为国捐躯。如果孙坚是在为自己开拓疆土、建立江东基业而死,那也算死得其所。可是,孙坚之死,竟然不过是为了给袁术卖命,并且是死在被自己多次击败的刘表手上,实在不能不说是窝囊。

  从董卓逃往长安之后,天下就再次陷入乱局。董卓在关中地区自娱自乐,而关东诸侯以袁绍、袁术、曹操三人为首,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混战,而公孙瓒杀死幽州牧刘虞,占领了幽州;刘表单骑进入,坐稳了荆襄九郡;刘焉父子则在益州开始了二十年的霸业。

  此时,孙坚在干嘛呢?后来,人们说起江东的时候,总喜欢说什么孙家“历有三世”,仿佛从孙坚手上,就已经有了江东,其实完全不是那回事。孙坚是江东人不假,孙坚少年时也曾经在江东做官不假,可是拥有了江东霸权吗?根本就没有。三十岁不到,孙坚就跟随朱隽、张温等人四处征战。后来一度在长沙地区担任太守——长沙是荆州的地盘,正是从长沙起兵,孙坚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行列。夺取南阳之后,孙权拱手将南阳让给了野心家袁术,而袁术也投桃报李,任命孙权为豫州刺史。豫州刺史是孙坚当的最大的一个官,依然和江东没有关系。

  孙坚这个豫州刺史做的很难受,当时,朝廷早就不给官员派发俸禄,个人的俸禄还好说,可以自己去抢。可是朝廷也不派发军队的粮饷,那可就难办了。孙权有一批能征惯战的部将,有那么三四千人的精锐部队,可是,要想在混战的中国有一席之地,这三四千人根本不够。扩军?军饷从哪里来?孙坚虽然号称是豫州刺史,可是并没有拥有豫州实际的指挥权,豫州的军政大权掌握在南阳太守、后将军袁术手中。而袁术就是要让孙坚吃不饱,又饿不死。这样才好驱使孙坚来为他卖命。

  可就算是这样一个虚衔,也有人不满,此人就是袁绍。袁绍在当时已经赶走了冀州刺史韩馥,然后开始了大踏步扩张的步伐。而袁绍和袁术兄弟,也由于地盘的交错,利益的冲突,关系破裂。袁绍要想进攻袁术,就必须夺下袁术的北部屏障,驻扎在鲁阳地区的豫州刺史孙坚。袁绍的方法也很简单,你孙坚根本没有资格担任豫州刺史,你是袁术任命的官员,根本不具备合法性。袁绍以关东军盟主的身份,任命周喁为豫州刺史,率军夺取鲁阳。

  孙坚尴尬了,火大了。孙坚说:“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袁绍,当初确实被大家尊奉为盟主,可是,在孙坚大军一路血战,拼死杀到洛阳城下的时候,袁绍在干什么呢?还在和各路诸侯喝酒开party呢。

  各路诸侯心怀鬼胎,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于是孙坚这个憨厚人就痛苦了,流泪了。

  流泪归流泪,看到人家来抢自己地盘,孙坚可不是那种坐以待毙的人。孙坚主动迎战,大败周喁。

  周喁打了好几次败战,袁绍死心了,暂时先不在鲁阳用兵了,集中经历去对付并州、青州,和公孙瓒互相掐去了。孙坚稍微清闲了一段时间。

  转过年来,袁术派遣孙坚去攻打荆州。本来,在袁术看来,刘表得到荆州不到一年,只要有孙坚这员悍将出马,那一定能够夺取荆州,这样自己可以就有了半壁江山。袁术的算盘打的不错,孙坚表现也确实不俗。孙坚屡败刘表大将黄祖,一路追击,竟然杀到了刘表的大本营襄阳。

  可是,孙坚的老毛病又犯了。当年孙坚就因为追击敌军,摔下马去,差点就死在野外,幸好老马识途,带着部将找到了孙坚。这次又是冒险突进,可这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孙坚大军来到襄阳,刘表关闭城门。孙坚多次胜利,锐气正盛。晚上,刘表派黄祖前去偷营。刘表满以为孙坚一路追击,士兵肯定很辛苦,晚上偷袭,定能大败孙坚军队。可没想到孙坚作战那绝对是一把好手,早就料到刘表会来偷袭,在半路上就等着截杀黄祖。结果荆州兵大败,黄祖一路逃走,躲到岘山当中。

  追到岘山脚下,部下曾经提醒孙坚,夜晚追击,万一有埋伏就糟糕了。可孙坚毫不在意,一心以为,只要是杀死了黄祖,那荆州就指日可下。一来可以向袁术交代,二来自己也能够在荆州立足。荆州不像是鲁阳,地域狭小,又是四战之地。荆州地域宽广,并且除了东北方向的袁术,没有别的强大的诸侯。只要有了根据地,脱离袁术,那就是迟早的事情。

  孙坚满心都是美好前景,于是飞马冲上了岘山。

  黄祖只剩下一点点部队,如果孙坚等待天亮,大军渐渐推进,黄祖根本无处可逃。可是孙坚敢夜入岘山,明显是要将黄祖逼入绝境。黄祖的部将吕公也是个有血性的男儿,带着十来个人,主动请求留下来做后卫,保护黄祖撤退。

  如果孙坚不是那么心急,悲剧就不会发生。可是孙坚不但心急,而且战马又太好,众位将士也在赶来,可是孙坚一马当先,众人渐渐落后。吕公看到夜色中有人影上来,下令进攻,十来个人搬起山石就往下砸去。半夜里哪里看得清,孙坚躲了一两处,但随即被一块大石头砸到了脑袋,登时脑浆迸裂而死。

  一代名将竟然死在无名小辈手中!

不过细细推究,除了吕公之外,还有两个人是害死孙坚的凶手。

  一个是袁术。

  袁术曾经和孙坚结盟,可是彼此之间从来就是利用关系。袁术给孙坚一些兵马,让孙坚帮助他打仗。在袁术看来,孙坚就是他养的一条狗,哪里有人反对自己,就派孙坚去咬谁。当初让孙坚去攻打洛阳,快要取胜的时候,却扣发孙坚部队的粮草,导致军心不稳,董卓逃走。后来又让孙坚去对付袁绍,和周喁打了几个月。再后来又派孙坚去对付荆州的刘表,想在南方扩充自己的势力。

  袁术对孙坚控制的很死,虽然袁术打仗不行,可是在御下之术方面还是有些本事。

  第二个人是孙坚自己。

  早年孙坚没有什么野心,从当初征讨边章等人,到后来在长沙起兵,孙坚都没有想过割据一方。有人说,在孙坚得到玉玺的时候,隐瞒不报,不就是表示他有异心吗?确实,孙坚经历了董卓逃亡,攻入洛阳看到满目荒凉的场景时,他当初匡扶大汉的梦想也渐渐的破灭。可是,当时孙坚如果把得到的玉玺交出来的话,会落到谁的手上呢?交给自己的上级袁术?袁术早就又称帝的野心。交给袁绍?袁绍也是拥兵自重,以盟主自居,根本无心对付董卓。那么,交给皇帝?皇帝在董卓的手上啊。于是,孙坚选择了放在自己夫人那里——可不久之后就让袁术给抢走了。

  孙坚是一个将军,能征惯战,可是孙坚缺少一位智谋之士,来告诉他,自己的前途在何方。如果孙坚能够遇上荀彧、诸葛亮之流的人物,或者是沮授、田丰之流也行,那么孙坚的人生将完全不同。可是,很遗憾。

  也正是因为多年来受够了袁术的窝囊气,当荆州军队一败再败的时候,孙坚才会轻敌,才会单人突进,夜闯岘山。孙坚在人生最辉煌,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惨死,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