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正史。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了解三国实际上都是从小说演义开始的。因为小说太精彩了,而历史杂乱无章、枯燥无味。罗贯中对于推广这段历史是有着巨大的贡献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历史知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演义读者,希望去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今天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对比之中,共汇总出133条,供历史爱好者查看。

《三国演义》号称“三分虚七分实”,是不是名副其实!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桃园结义

三国志只说刘关张“恩若兄弟”,演义增饰渲染。

装病诬叔

三国志说曹操任侠放荡,而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则说曹操装病诬叔,演义袭用之。

鞭督邮

三国志记载本是刘备所为,演义移花接木,既照顾刘备的仁厚形象,又表现出张飞嫉恶如仇的刚烈性格。

董卓进京

董卓进京前是并州牧,演义误作西凉刺史,东汉有凉州,并无“西凉”。

丁原被杀时为执金吾,演义误作荆州刺史。

历史上吕布曾任丁原主簿,而非其义子。

孟德献刀

其事于史无据,三国志及裴注只说曹操认为董卓最终一定会失败才出走,演义虚构这一节为表现曹操非同寻常的大胆和机敏。

捉放曹

三国志及裴注中捉放曹和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均实有其事,但曹操不是因谋刺董卓而逃。

捉放曹并非陈宫所为。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时吕伯奢不在,并未被杀。

三国志中曹操知道误杀吕伯奢一家后慨然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演义却改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语气由歉然变为理直气壮。演义在史实基础上略加虚构发挥,使曹操奸雄面目第一次得到大暴露。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演义中“冀州刺史韩馥”,应为冀州牧。

演义中“北海太守孔融”应为北海相。

演义中“西凉太守马腾”,西凉太守应为凉州刺史。刺史或州牧为州之长官,而太守为郡之长官。

演义中“北平太守公孙瓒”应为右北平太守。

演义中“祁乡侯袁绍”当作“邟乡侯”

张杨曾为丁原从事,后被大将军何进遣归本乡募兵,此时驻上党,并非上党太守,演义误作上党太守。

实际上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四人并未参加讨伐董卓。

三国志注引英雄记中说刘备起军从讨董卓,可见刘关张参与讨董有史可据。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温酒斩华雄

正史斩华雄是孙坚之功。演义张冠李戴,意在突出关羽勇猛无敌。

三英战吕布

正史中无其事。但元代杂剧中流传三英战吕布之事甚广,演义恰当应用,有力突出刘关张的英雄形象。

孙坚背约

三国志孙坚传中并未言传国玉玺之事,裴注引《吴书》中有孙坚得玉玺,但裴松之不信《吴书》之说,力辨其非。历史上孙坚离开洛阳后并未返回江东,而是屯兵鲁阳(今河南鲁山),故袁绍不可能派刘表阻击。演义以三国志注文为本写出玉玺之事。

磐河之战

磐河之战史有其事,实际交战地点在界桥。

但三国志袁绍及公孙瓒传中并未说袁绍事前与公孙瓒预定夹攻冀州平分其地。公孙瓒本欲攻韩馥,韩馥让位袁绍,公孙瓒因此不满。正巧那时袁术遣孙坚与公孙瓒从弟公孙越攻袁绍部将周昂,公孙越中流矢而死,瓒归罪于袁绍,两家交战。

赵云是否参与此战,史无明文,三国志注引《赵云别传》只说当时赵云投靠,演义中却写赵云救公孙瓒,大战文丑,恐系虚构。

跨江击刘表

孙坚击刘表被射死,史有其事。但演义写此事,有技术性错误。

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孙坚离开洛阳并未返回江东而是屯兵鲁阳,自然未被刘表截断归路。演义说孙坚攻刘表因刘表曾阻击自己。实际是袁术欲夺荆州,派孙坚击刘表。进攻方向是由南向北而非由江东跨长江进攻。

连环计

王允与士孙瑞、吕布共谋董卓,史有其事,但并未使用“连环计”。

正史说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由是与董卓生隙,而并非因貂蝉,史并无貂蝉其人。

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出貂蝉其人和连环计故事,元杂剧中有言吕布与貂蝉本系夫妻,因战乱而失散。演义则对人物关系作了创造性的改造,改为二人本不相识,并增加李儒劝董卓等笔墨,使故事情节更加合理,更为摇曳多姿。

犯长安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犯长安之事大致符合史实。

但三国志中李傕郭汜张济原是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校尉,牛辅屯陕县,派三人略陈留、颍川诸县。

吕布诛董卓后,派李肃至陕县攻牛辅,被牛辅击败。但牛辅却因营中惊扰以为部属叛乱取金银逃亡,被心腹胡赤儿杀死。演义中却是李肃先击败牛辅,半夜为牛辅劫寨军败。吕布打败牛辅,牛辅惧怕,带金银逃走为胡赤儿所杀。

李傕等回到陕县是牛辅已死,于是用贾诩计起兵作乱与董卓故部樊稠、李蒙、王芳等合兵围长安,城下。演义中却是吕布退守长安,李蒙王芳在城内偷开城门,李傕等拥入,吕布逃离。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濮阳之战

演义中吕布用濮阳富户田氏诈为内应诱得曹操夜入濮阳,吕布军与城中四处放火,分兵掩杀曹军。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中是曹操用田氏为间得入城,烧东门示意无反,不过仍然军败,并非中吕布之计而败。

演义中吕布追到曹操问“曹操何在”,曹操指说前面骑黄马之人,吕布追去。《献帝春秋》中士吕布的骑兵追到曹操,而非吕布本人。

演义中曹操淘出濮阳,令军士发丧诈死,吕布率兵攻之中伏兵败退回濮阳。此事属虚构。

三让徐州

陶谦让徐州确有其事,但是并非三让,而是陶谦对麋竺说刘备可以安定此州,陶谦死后麋竺等往迎刘备,演义为突出刘备仁厚而虚构三让情节。

移驾许都

演义大致根据三国志曹操传荀彧传及董昭传而有所虚构,不过正史中至建安十三年,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才为丞相,而演义中为方便叙事,自十四回便称曹操为丞相。

夜袭徐州

三国志刘备传中说下邳守将曹豹反,迎吕布,裴注引《英雄记》中说张飞欲杀曹豹,曹豹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于是吕布夺取徐州。演义在史实基础上增饰而成,但曹豹为吕布岳父恐为虚构。

酣斗小霸王

基本符合史实,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有此一节,不过只说太史慈不顾孙策身边有从将便上前相斗,并未有太史慈先与孙策大战五十回,怕其从将相助又诱至平地再战。

辕门射戟

基本属实,见于三国志吕布传。

败师淯水

三国志曹操传、张绣传、典韦传中可见,不过张绣传中说曹操纳张济妻闻知张绣不悦密有杀绣之计,因计漏为绣掩袭而败。

据典韦传胡车儿盗典韦双戟系演义虚构。

借头欺众

三国志曹操传注引曹瞒传中说曹操讨贼时粮食接济不上而发生此事,并未言明何时,而演义中事情则发生在曹操击袁术围困寿春时因久攻不下粮食不够。

曹瞒传中并未言粮官姓名,而演义中加以王垕之名。

曹瞒传中提倡小斛发放军粮的是粮官,而演义中改为曹操自己提出,并虚构出在杀粮官后趁机下令三日内破敌,进一步突出曹操的阴险狡诈。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割发代首

演义基本袭用三国志曹操传注引曹瞒传而略有增饰,只将原文中“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改为郭嘉所言;将“罚”写作“法”,则系刊刻之误。

十胜十败之议

本于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演义基本袭用之。十胜十败之议虽有溢美曹操之辞,却指明了袁曹双方的优劣长短,使曹操坚定了战胜袁绍的信心。

拔矢啖睛

三国志夏侯惇传中只说在征吕布时为流矢所中,演义中虚构成为曹性所射。

啖睛的情节也是虚构,以表现夏侯惇的粗豪勇武。

白门楼

吕布传中是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而降,吕布是自己下楼投降被绑缚的,而演义中是宋宪魏续趁吕布睡着将之绑缚出降。

许田打围

正史中无汉献帝到许田围猎的记载。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中只记载:刘备曾与曹操狩猎,关羽想趁机杀曹操刘备不允。演义据此虚构献帝、曹操、刘备一起围猎的情节,使曹操企图篡汉的“奸雄”面目得到一次大暴露,也表现了刘备、关羽的忠义。

董承密受衣带诏

王子服应为将军,演义中误作侍郎。

马腾应为征西将军,演义误作西凉太守。

三国志刘备传及裴注献帝春秋中共记载董承、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六人参与衣带诏,当时马腾屯关中并未参与其事。写马腾参与密谋为后来欲诛曹操反而被杀埋下伏笔。

望梅止渴

出于世说新语。

煮酒论英雄

出于三国志刘备传及裴注引华阳国志。言语细节更加丰富,大致符合正史。

裸衣骂曹

三国志祢衡传记载祢衡当众更衣击鼓面不改色,事后又坐营门大骂曹操,而演义将裸衣及骂曹二事合为一体,并略加修饰,遂成千古妙文。

降汉不降曹

三国志刘备传及关羽传中都记载是曹操击破刘备擒关羽及刘备妻子。而曹操传中言关羽是归降,演义为维护关羽忠义无敌之形象,解决反曹与降曹的矛盾,虚构了“降汉不降曹”的情节。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斩颜良

基本与三国志关羽传记载相若。

诛文丑

曹操于延津以辎重马匹为诱饵趁机攻文丑之事三国志曹操传中有记载,基本属实。但只说文丑在混战中被斩,演义却指明为关羽所斩,使袁绍两员大将都死于关羽之手,意在进一步突出其勇猛无敌的形象。

挂印封金

演义在史实基础上,参照三国志平话,有所虚构,使关羽忠义的形象大为突出。

千里走单骑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袁绍派刘备与龚都刘辟会合于汝南攻击许都,此时关羽往投刘备,可见关羽直接从许都往汝南投奔刘备,其间距离不长,千里走单骑自然也是虚构。演义对三国志平话卷中关公千里独行的故事作了大幅度的改造,意在突出关羽忠义形象。

过五关斩六将

如“千里走单骑”,关羽从许都直接去汝南,根本无须经过洛阳、荥阳等地,此情节纯属虚构。

斩蔡阳

三国志刘备传中记载是关羽投奔刘备后,曹操派蔡阳击刘备被刘备杀,而演义却是在关于投奔刘备时蔡阳追击,又将刘备斩蔡阳之功改到关羽头上。

古城会

三国志中未言张飞与刘备失散占据古城。刘备传只说关羽于刘备会合龚都刘辟时投奔,故古城相会应为虚构。元代三国志平话卷中有古城聚义一节,写刘备与赵云离开袁绍,在古城与张飞相遇;随后关羽保二嫂来到古城,斩蔡阳等情节,演义以此为本。

孙策之死

演义基本取三国志孙策传及裴注引江表传中许贡门客复仇情节,裴注又引江表传及搜神记中关于孙策斩于吉的记载,演义亦采纳。

许攸问粮

采用曹操传注引曹瞒传记载,基本属实,加以适当发挥以突显曹操之诈。

官渡之战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演义写此战大体以史为据,部分情节有所虚构(如关公诛文丑)。

对袁曹双方的兵力则较多夸张,据三国志,袁军约十余万,曹军约一两万,演义却写成袁军七十万,曹军七万。

焚书不问

基于曹操传及裴注魏氏春秋,基本属实。

遗计定辽东

演义中言曹操北征乌桓行至易州,实际应为易县。

三国志郭嘉传中并未记载郭嘉遗计定辽东,而曹操传中记载定辽东之计出于曹操本人,演义张冠李戴,以突出郭嘉非凡才智。

马跃檀溪

基于三国志刘备传注引世语。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身在曹营心在汉

诸葛亮传中记载徐庶母与徐庶同在刘备军中,刘备携民渡江时徐庶母被曹军追获,于是徐庶辞别刘备,演义出于尊刘贬曹倾向,对史实作了较大改造。

一般认为身在曹营心在汉指关羽身虽在曹营,心系刘备。

走马荐诸葛

诸葛亮传中记载徐庶先投刘备又荐诸葛,二人曾同仕刘备,演义中却是徐庶先投刘备,自己迫不得已辞别刘备再走马荐诸葛。演义将徐庶荐诸葛时间推后,意在让二人先后登场,各显其才,并以徐庶不凡之才为诸葛的旷世奇才作铺垫。

三顾茅庐

诸葛亮传中写三顾茅庐仅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平话卷中三顾孔明一节写得粗率浅陋。演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将三顾过程写得婉曲多致,遂成千古佳话。

隆重决策

诸葛亮隆重决策,分析精辟,高屋建瓴,为三分鼎立规划了蓝图,为刘备集团制订了明确的战略方针。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可见,仅个别字句略有差异。

火烧博望

刘备自拒夏侯惇于禁等,功在刘备,而诸葛亮尚未出山。元代已有诸葛亮博望烧屯杂剧,将此功移到诸葛亮头上,演义去除杂剧中不合理成分,重新艺术虚构,使之成为表现诸葛亮军事谋略的第一个情节——初出茅庐第一功。

刘备传中记载刘备自烧屯是诈败,引夏侯惇追,再用伏兵破敌,而演义中诸葛亮是先用赵云刘备诈败因夏侯惇追赶,再放火并出伏兵破敌。演义中诸葛亮的计策本质上是火计加伏兵计,而正史中刘备用的计策本质上是诱敌伏兵计,用火完全用来诱敌。

火烧新野

正史中曹操南征,刘琮降,刘备听闻后即率众南行,实际并无火烧新野之事,演义虚构此节又一次表现诸葛亮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携民渡江

本于三国志刘备传中情节,大致符合。

单骑救主

赵云传中只记载赵云抱阿斗,保护甘夫人都得免于难仅此而已,而演义中却大幅度虚构和夸张,使赵云忠勇无敌的形象大为突出。

大闹长坂桥

张飞传中有张飞拒曹操于长坂一事,演义在史实基础上有所增饰夸张,如吓死夏侯杰一事并无记载。

舌战群儒

正史中并无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事。元代三国志平话写诸葛亮在孙权面前高声斥责张昭、吴危,情节简率粗糙,将诸葛亮写得急躁而鲁莽,且吴危史无其人。演义重新艺术构造,虚构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的发生的事,表现出诸葛亮的博雅和雄辩。

正史中薛琮、程秉均于建安十五年以后才被任用,不可能在建安十三年与诸葛亮进行争辩。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智激周瑜

三国志中并无诸葛亮智激周瑜之事。

铜雀台建于建安十五年,实际在赤壁之战以后二年。

曹植《铜雀台赋》中并无“揽二乔于东南兮”等句。

群英会

正史中曹操确实派蒋干往见周瑜,企图说降而未成,但是此事是在建安十四年,即赤壁之战后。

蒋干实际系九江郡人,与庐江郡人周瑜并非同窗好友。演义中采用江表传的材料,将其时间提前,加以修饰虚构,遂成奇事。

蒋干盗书

参见上条“群英会”,蒋干盗书系虚构。

草船借箭

三国志孙权传注引魏略记载有孙权乘船观看曹军,曹军放箭,孙权船一面受箭倾,又以另一面受箭,船平而回。而演义中此事却张冠李戴到诸葛亮头上。孙权草船借箭之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操相拒于濡须时,而演义中则发生在赤壁之战中。演义将事件的时间、主角、原因、过程都作了根本改造,编制出一段扣人心弦的斗智故事,以周瑜对比诸葛亮,突出诸葛亮的气度与智慧。

苦肉计

三国志周瑜传中确有黄盖诈降一节,但并无苦肉计。演义在史实基础上针对读者心理,生出这一情节。

连环计

正史中并无庞统献连环计之事。

蒋干是在赤壁之战后见过周瑜一次,参见“群英会”条,而演义中蒋干再次往周瑜军中欲探听军情,被周瑜送至西山庵中,蒋干在西山庵中遇见庞统,方得献连环计。故演义虚构此情节,既为赤壁之战增添波澜,又使庞统第一次出场不同凡响。

横槊赋诗

刘馥当时远在扬州任刺史,镇守合肥,职责重大,不会随曹操征荆州。

三国志曹操传中虽有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记载,但并无在长江上横槊赋诗之事。演义虚构此一节,意在表现曹操骄盈自满、趾高气扬的精神状态,为其惨败埋下伏笔。

借东风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中记载东吴火攻曹军时确实是东南风急。但实是自然现象,而非诸葛亮之功。宋元以来民间盛传诸葛亮借东风之说,元代三国志平话卷中有诸葛祭风的情节,元杂剧亦有此情节。演义中袭用此说,而在情节上有所丰富和发展。

火烧赤壁

三国孩子周瑜传中记载黄盖以火船诈降,促成火烧赤壁,演义在细节上有所加工,写出了赤壁之战的高潮一幕。

华容放曹

三国志曹操传注引山阳公载记中记载曹操赤壁战败,从华容道走的情节,但并无诸葛亮所设伏兵,故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亦虚构,以突出关羽恩怨分明的性格,为塑造义绝的形象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气周瑜

正史记载建安十四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得南郡,周瑜死后,南郡才借给刘备,而演义中却是周瑜打曹仁,诸葛亮派赵云趁虚占了南郡,又派关羽袭取襄阳。

孙权嫁妹并非周瑜之计。

周瑜欲取蜀意在为东吴扩大地盘,并非用计欲趁机偷袭刘备军。

三气周瑜实乃虚构,正史中周瑜气度恢宏,甚有雅量,而演义中则心胸狭窄。

义释黄忠

刘备传中只记载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太守皆降,并无义释黄忠等曲折情节。

过江招亲

刘备传中记载应是孙夫人出嫁到荆州,而不是刘备入赘东吴。

刘备在娶孙夫人之后曾到东吴见过孙权,但并非为娶亲。

周瑜传中记载刘备见孙权时,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未被孙权采纳。

演义将数事捏合,加以增饰,虚构出过江招亲之事。

赔了夫人又折兵

此即二气周瑜,而过江招亲基本皆虚构,见上一条。

刘备见孙权实际是在东吴京城(今江苏镇江),而演义中误作南徐。

大宴铜雀台

本于曹操传,但演义中将冬写成了春,对《自明本志令》的内容有所删削,并虚构了武场比箭的情节,为铜雀台之宴增添热闹气氛。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庞统理事

庞统传中有庞统从事耒阳县令一事,但只记载不治理,并被免官,演义虚构庞统半日了断百日公务情节,增加庞统之传奇性。

庞统在耒阳理事后刘备将之与诸葛亮并任为军师中郎将,而演义为表现其地位略逊于诸葛亮,将其新职位改为副军师中郎将。

割须弃袍

此事于史无据。但元代三国志平话卷下、元无名氏杂剧曹操夜走陈仓路均有曹操割须弃袍情节,唯所叙时间有所不同。演义在平话基础上加工而成。

裸衣斗马超

许褚传中有许褚护曹操与马超会语一节,但只记载马超因许褚之故不敢突袭曹操,演义却超越史实,虚构裸衣斗马超情节。

抹书间韩遂

曹操传中记载有曹操抹书间韩遂之事,演义进一步引申发挥,虚构马超欲杀韩遂、韩遂投降曹操的情节,把曹操使用反间计的效果写得淋漓尽致。

张松献地图

三国志刘二牧传中张松献图时间为曹操得荆州,追击刘备时,而演义中却是在刘备取得荆州后。

刘备传注引吴书中记载刘备问蜀中情况,张松才画出山川地形图,而演义中是张松画图在前再投曹操投刘备。

截江夺阿斗

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记载有此事,但演义中为维护刘备与孙夫人夫妻情分,有意将孙夫人欲携阿斗还吴写成由于受孙权之骗,但实际上孙夫人与刘备的婚姻属于政治婚姻,情分不深。

庞统之死

庞统传中只记载庞统随刘备攻益州时中流矢而死,而演义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虚构出落凤坡情节,张任射杀庞统,以便诸葛亮入蜀指挥夺取益州。

义释严颜

出于张飞传,基本属实。

计捉张任

三国志刘备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只记载张任在雁桥战败被擒,而演义中却虚构出诸葛亮诱敌断桥埋伏等细节。

夜战马超

马超传中记载马超投奔张鲁不得信任,往蜀中投刘备,故历史上并无领兵攻葭萌关之事,夜战马超也是虚构。

单刀会

鲁肃传中有鲁肃约见关羽记载,但并未埋伏刀斧手。

鲁肃传中记载此次会面鲁肃大声斥责关羽,而演义出于尊刘倾向,在元杂剧单刀会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改造,以利于突出关羽形象。

威震逍遥津

张辽传中记载张辽招募八百勇士大战,吴军战败。而演义中则乐进诈败诱敌,张辽李典出伏夹击得胜。

孙权传记载东吴撤军时被张辽偷袭,凌统拼死护主,孙权马跃小师桥。注引江表传有谷利催孙权马跃桥细节。而演义中孙权马跃小师桥也发生在战斗中,并非撤军时。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百骑劫魏营

基本依据史实,细节有所加工。

冤杀百官

基于曹操传注引山阳公载记,基本属实。不过正史中说曹操冤杀百官是因为王必死而发怒,而演义中王必只是受伤,未死。

耿纪韦晃金祎起事,攻许都,四处放火,禁军统领王必被射伤。曹休与夏侯惇率兵击败耿纪等。曹操命将百官押往邺城,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却认为救火者实际是助贼冤杀三百余人。

智取瓦口隘

张飞传中并无雷铜中张郃埋伏被杀。

张飞传中只记载张飞与张郃战于山道,因山道狭窄张郃军首尾难顾而胜。而演义中张飞从小道绕至关后与魏延夹击瓦口隘制胜。

计斩夏侯渊

法正传中记载有黄忠登高鼓噪攻夏侯渊,夏侯渊军败授首,而演义在正史基础上有所虚构,黄忠先用反客为主计逼近至定军山下,连夜袭取定军山西面高山,法正又提出以逸待劳之计,并以旗为号,等夏侯渊军锐气尽退黄忠鼓噪而下斩夏侯渊。

一身是胆

基于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基本属实。

梦中杀人

基于世说新语。

智取汉中

智取汉中基本出于虚构。刘备传中记载曹操征汉中,刘备坚守不出,曹操无计可施,只得退兵。而演义中却是诸葛亮设疑兵、伏兵等,曹军惨败而退。

诸葛亮传中记载当时随刘备出征的是法正,诸葛亮镇守成都,而演义中却是诸葛亮智取汉中。

杨修之死

正史中杨修被杀时间为建安二十四年秋,即曹操从汉中撤兵后。

正史中杨修被杀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曹操忌其才,二是因其卷入曹操立嗣之争,曹操恐有后患。演义综合史料,巧妙地将杨修之死移至曹操退兵之前,创作出一段深刻鞭挞曹操奸雄心理的精彩篇章。

水淹七军

正史中曹军七军被淹是意外偶然事件,而演义对史实作了关键性的改造,写成关羽利用自然现象有意策划,以表现关羽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

正史中只说水淹七军,关羽斩庞德,未言周仓擒庞德其事,周仓系虚构人物,正史中无。

刮骨疗毒

关羽传中确记载有刮骨疗毒一节,但应发生在水淹七军之前。

历史上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不可能为关羽刮骨疗毒。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另有其人,演义运用移花接木的艺术手法,以神医奇术衬托关羽神勇,遂成小说史上一段佳话。

白衣渡江

正史中白衣渡江之计陆逊虽有参与其谋,但主要出自吕蒙,而演义中计谋主要由陆逊提出。

走麦城

吕蒙传、关羽传皆有记载。

虚设疑冢

曹操设七十二疑冢之事不见于三国志,当属虚构。但宋元以来记载、议论、题咏此事却甚多。

七步赋诗

其事不见于三国志曹植传,出于世说新语,演义在其基础上有所增饰,对诗句有所改动,且只有做“煮豆”一诗,而演义中增加作二牛相斗之诗。

曹丕篡汉

基本源于正史,演义在史实基础上将这一名为禅让,实为篡权的事件写得入木三分。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张飞被刺

范疆应为范彊。

张飞传有其事,基本属实。演义在史实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具体描写了范彊张达刺杀张飞的原因和过程。

火烧连营

傅彤应作傅肜。

本于三国志陆逊传,演义大致依照史实描述,略有增饰,唯关兴张苞保驾,赵云救驾等情节出于虚构。

八阵图困陆逊

历史上八阵图系诸葛亮训练八阵法的石砌模型,而唐宋以来附会颇多,赋予它若干神秘色彩,被演义采纳。

刘备传中记载夷陵之战后追击刘备的是吴将李异、刘阿。陆逊传中记载陆逊防止被曹丕入侵,立即退军,并未到达鱼腹浦。

白帝托孤

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基本属实。演义在史实基础上把白帝托孤写得纡徐委婉,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无比倚重和充分信任。

安居平五路

三国志中并无曹丕起五路大军攻蜀的记载,安居平五路基本虚构。但邓芝使吴,史有其事。

刘备去世之前,蜀吴关系已经明显缓和,故吴出兵攻蜀可能性不大。

夷陵之战后,建兴元年,魏军三路攻吴仍处于对峙状态,不可能联合攻蜀。

刘禅嗣位以前马超已死,而演义中还被诸葛亮派遣抵挡鲜卑国王轲比能。

难张温

本于三国志秦宓传,基本属实,细节有所增饰。

邓芝使吴后,孙权派张温入蜀答礼。诸葛亮设宴饯行,秦宓迟至,张温与之谈天论地先后提出天有头乎,天有耳乎、天有足乎、天有姓乎等问题,秦宓引经据典应声而答,使众官及张温大为惊服。

七擒孟获

诸葛亮征南蛮,采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方针,曾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释放:第一次,诸葛亮命王平关索出战诈败,诱孟获追赶,而以赵云魏延等抄其后路,生擒孟获。第二次,孟获部将董荼那因曾受诸葛亮释放之恩不战而退,被责打,乃与众酋长共缚孟获,送交诸葛亮。第三次,孟获令其弟孟优诈降,欲里应外合袭击蜀军;诸葛亮识破其计,命人灌醉孟优,待孟获来劫寨时大破之;孟获匹马而逃,被马岱化装成蛮兵诱擒。第四次,诸葛亮诈作退军,诱孟获追赶,暗令赵云攻其后方;孟获大败,领十余骑奔逃,忽遇诸葛亮,欲奋力杀之,却掉入陷坑被擒。第五次,银冶洞主杨锋因不满孟获继续对抗蜀军,与其五子率兵三万,诈称愿助孟获;孟获大喜,设宴相待,被擒于席上,送交诸葛亮。第六次,孟获请木鹿大王相助,诸葛亮以木刻彩画巨兽吓退其真兽,大破之;孟获妻弟带来洞主诈作擒献孟获,欲借机刺杀诸葛亮,被诸葛亮识破,一并擒之。第七次,诸葛亮火烧兀突骨所率藤甲兵,复设伏打败孟获;孟获单骑突围,又被马岱生擒。至此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降,于是南方平定。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南征,裴注汉晋春秋记载确有七纵七擒,演义以此生出七擒孟获,但具体情节多为虚构。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第一次,诸葛亮兵出祁山,大败魏国驸马夏侯楙,夺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复败魏军大都督曹真;后因马谡败于街亭,被迫退还汉中,三郡得而复失。第二次,诸葛亮出陈仓道口,为魏将郝昭所遏;魏遣勇将王双援陈仓,诸葛亮留魏延据王双,自引大军攻祁山,连败曹真;后因粮尽退兵,计斩王双。第三次,诸葛亮趁郝昭病重,奇袭陈仓,再到祁山,命姜维、王平分取武都、阴平;魏以司马懿为都督,率军抵御;诸葛亮连败司马懿,却因发病而悄然退兵。第四次,魏以曹真、司马懿为正负都督,进攻汉中,因遇连日大雨而退;诸葛亮分兵两路,从箕谷、斜谷而进,击败曹真军,气死曹真,复打败司马懿;司马懿坚守不出,使蜀降将苟安回成都散播谣言,诬诸葛亮欲篡位,亮被迫退军。第五次,诸葛亮复出祁山,连败司马懿;都护李严因粮草不济,乃谎称吴国欲攻蜀,向诸葛亮告急;诸葛亮连忙撤兵,在退却中射死魏国大将张郃。第六次,诸葛亮分兵五路而进,再出祁山,借魏将郑文诈败之机,将计就计,大败魏军;复火烧上方谷,夺取渭南;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久病死。

历史上诸葛亮与魏国共进行了六次战争。其中五次北伐:第一次,建兴六年春出祁山,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叛魏应亮;因先锋马谡败于街亭,大军退还汉中。第二次,建兴六年冬围陈仓,不克,粮尽而还。第三次,建兴七年春,遣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建兴九年春,再攻祁山,粮尽退兵,射死来追的魏将张郃。第五次,建兴十二年春,由斜谷攻渭滨,屯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八月卒。另一次属于防御,即建兴八年秋,曹真、司马懿等攻汉中,遇大雨而退。

宋元以来,通俗文艺中已有六出祁山,演义以史实为基本线索,吸收通俗文艺组织成六出祁山故事,虚构成分较多。

力斩五将

三国志曹叡传记载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派遣大将为曹真、张郃,夏侯楙并未参与。

赵云传没有力斩五将的记载,演义所写出于虚构。

收姜维

姜维传记载姜维是由于天水太守疑其叛变,姜维走投无路才降蜀。演义中却虚构出诸葛亮定计收降姜维。

正史中并无姜维识破诸葛亮计谋,打退赵云,又夜袭诸葛亮等情节,演义为表现姜维才干而虚构其出场。

姜维当时官为中郎,演义误作中郎将。

骂死王朗

历史上王朗并未任曹真军师,更不曾与诸葛亮对阵。

正史记载刘禅即位后,王朗曾致函诸葛亮劝其归降,遭到严斥。加之,王朗恰好死于诸葛亮首次北伐之年。演义出于尊刘贬曹倾向,虚构王朗之死。

克日擒孟达

演义中申仪为金城太守,应为西城太守。

申耽、申仪并未参与孟达之谋。

孟达起兵被杀实际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演义对史实作了改造,将擒孟达置于诸葛亮开始北伐之后,虚构司马懿斩孟达后便奉命抵御蜀军,以便与随后的街亭之战相衔接。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失街亭

张郃传记载街亭败马谡的是张郃,晋书司马懿传记载司马懿击灭孟达后仍回宛城,并未与蜀军交战。而演义却将魏军统帅改为司马懿,张郃写成先锋,既符合小说中张郃勇而寡谋的性格基调,又可使失街亭成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互相斗智的前奏。

空城计

西城县应作西县。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中有空城计记载,但裴松之力辨此事不可信,当时司马懿为荆州都督驻扎宛城,不可能率兵到西城;直至曹真死后,司马懿才开始与诸葛亮抗衡于关中。但罗贯中使之成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第一次面对面的斗智斗谋,并为其后来反复进行的较量定下基调。

斩马谡

本于诸葛亮传。

赚曹休

周鲂诈降曹休,曹休进兵皖城,周鲂迎接。曹休言疑周鲂,周鲂拔剑欲自刎,被休抱住,又割发自誓使曹休深信不疑。陆逊伏于石亭,命朱桓、全琮分抄魏军寨后,前后夹攻。曹休大败,幸得贾逵相救逃脱,曹休羞愧成疾不久死去。

演义中曹休为魏扬州司马大都督,实际应该为大司马、扬州都督。

陆逊传中记载曹休已知中计,但自恃兵马精多而交战,为陆逊三路俱进而破。而演义中是曹休深信周鲂,中计而败。

斩王双

本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但只记载王双追击诸葛亮,战败被杀。而演义却虚构了诸葛亮退兵留下魏延断后,王双追击,魏延到魏军后寨放火,王双见本寨起火慌忙退兵,魏延从林中冲出斩杀王双之事,仅数百字,却将斩王双的过程写得闪闪烁烁,引人入胜。

子瑜之驴

基于诸葛恪传。

袭陈仓

魏书曹叡记注引魏略记载郝昭是病死,而演义中诸葛亮奇袭陈仓,郝昭惊骇而死。故袭陈仓属于艺术虚构。

计射张郃

正史只记载张郃追击诸葛亮,被射死。而演义增饰成先令杨仪、马忠埋伏弓箭手,再以关兴、魏延断后诈败诱敌,张郃中计被射死。

剑阁实际在木门以南数百里,而演义则剑阁木门道连称。

历史上张郃善处营阵,有勇有谋,演义却将其写成有勇无谋之辈。

火烧上方谷

正史记载曹叡派辛毗督军,令司马懿坚守不出,由此演义之事纯属虚构。

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事,演义突破史传的平淡记载,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将诸葛亮临终前的言行举止写得纡徐委婉,着力突出其忠贞国事的高尚品格和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使秋风五丈原成为全书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之一。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本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自引魏晋春秋,但只记载姜维反旗鸣鼓,司马懿自惊而退,并未制作诸葛亮木雕像。

遗计斩魏延

三国志魏延传有相关记载,但只记载魏延士卒逃散,魏延与其子数人亡奔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斩之。而演义却写成诸葛亮生前定下的遗计,马岱偷袭魏延等,实属虚构。

赚曹爽

基于三国志曹爽传及注引世语、魏氏春秋、魏略等书,以及晋书司马懿传,但演义在史实基础上将这场斗争写得紧张曲折,惊心动魄。

历史上司马懿与曹爽矛盾发展过程长达十年,而演义为避免干扰蜀魏斗争的情节主线,对此过程予以简洁。

八伐中原

姜维先后八次北伐:第一次,姜维进攻魏国雍州,雍州刺史郭淮与副将陈泰商议,淮引兵取洮水,切断蜀军粮道,泰往牛头山截击姜维。维遭前后夹攻,兵败而回,驻守麹山的蜀将句安降魏。第二次,姜维会合羌兵进攻南安,斩魏国勇将徐质,包围司马昭于铁笼山;郭淮、陈泰击败羌兵,活捉羌王迷当,以其为前部,袭击姜维,姜维败退汉中。第三次,姜维趁司马师新亡出兵洮西,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进围狄道;魏邓艾分两路攻姜维,多设疑兵,迫使姜维退往钟堤。第四次,姜维兵出祁山,魏将邓艾、陈泰先已在祁山扎下营寨,姜维使诸将守祁山,自引大军欲攻南安;邓艾识破其计使陈泰攻祁山蜀军,自引所部星夜倍道而行抢在姜维之前;姜维中伏大败,祁山营寨亦被攻破,只得退回汉中。第五次,姜维趁司马昭亲率大军往淮南攻诸葛诞之机,出兵骆谷进攻长安,击败魏将司马望,与邓艾相拒;后知司马昭得胜班师,恐三面受敌而退兵。第六次,姜维再出祁山,与邓艾、司马望斗阵法,大破之;邓艾遣人至成都结连后主亲信宦官黄皓,诬姜维欲降魏,姜维被迫退兵。第七次,姜维三出祁山,魏将王瓘诈降,姜维将计就计诱邓艾来劫粮草,邓艾被包围弃马爬山而逃;王瓘见事败焚烧蜀军粮草及栈道,姜维只得退兵。第八次,姜维出兵洮阳,邓艾使司马望埋伏于洮阳,自引一军伏于侯河;夏侯霸率蜀军前部在洮阳中伏而死,邓艾又夜袭姜维。姜维虽败而不退,暗袭祁山打败邓艾;黄皓欲以阎宇取代姜维,说后主令姜维班师。

《三国志》刘禅传记载姜维八次北伐是:第一次,延熙十二年秋,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句安、李韶降魏。第二次,延熙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第三次,延熙十六年夏四月,姜维复率众围南安,不克而还。第四次,延熙十七年夏六月,姜维复率众出陇西,冬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居于绵竹、繁县。第五次,延熙十八年夏,姜维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王经大败退保狄道城,姜维却住钟题。第六次,延熙十九年春,姜维与胡济约定会于上邽,胡济失约;秋八月,姜维被魏邓艾所破于上邽,姜维退军还成都。第七次,延熙二十年,魏诸葛诞据寿春起兵,姜维复率众出骆谷至芒水。第八次,景耀五年,姜维复率众出侯和,为邓艾所破,还往沓中。

演义中邓艾为兖州刺史,应为行安西将军。

演义对正史记载姜维的第二、四次北伐未作描写,而演义所写第六次、七次北伐则属于虚构,其他几次北伐也有虚构成分。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称姜维九伐中原,实则姜维第八次北伐退兵后,仅在沓中屯田,并未第九次出兵。

诸葛恪被害

本于三国志诸葛恪传,基本属实,细节上将孙峻手被张约斩伤之事省去。

收藏丨资深迷,花3分钟看看《三国演义》和正史全面对比,共133处

文鸯单骑退雄兵

毌丘俭传记载文钦失约不到,文鸯退兵,文钦也引退,如此而已,但演义虚构了文鸯单枪匹马多次打退敌军追击,在史实基础上以简练的笔触将文鸯勇冠三军的形象写得相当鲜明。

司马师的眼珠蹦出

沓中屯田

正史中姜维第八次北伐败于邓艾,而演义却写成姜维先败于邓艾,但虽败不乱又打败邓艾,因后主诏而班师。

正史中姜维败于邓艾后即往沓中,疑黄皓陷害不复还成都而留沓中,而演义中姜维受先主诏而班师回成都,惧怕黄皓构害而往沓中屯田避祸。

三国志郤正传并无郤正为姜维设谋往沓中避祸之事,而演义虚构出其事。

偷度阴平

基于邓艾传,基本符合史实。

战绵竹

诸葛亮传附诸葛瞻传记载诸葛瞻督军与邓艾交战于涪城,败而退至绵竹。而演义则写诸葛瞻先打败邓忠、师纂,后中伏败退至绵竹。

邓艾传记载诸葛瞻退守绵竹后曾打败邓忠、师纂,而演义中诸葛瞻打败邓忠、师纂则是在退守绵竹之前。

诸葛瞻此时官职应为行都护、卫将军,而演义误作行军护卫将军。

哭祖庙

基本依据史实,细节有改变,刘禅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刘谌杀其妻,而演义则写其妻知其意触柱而死。

二士争功

基于三国志邓艾传钟会传,基本属实。

假降计

基于姜维传及注引华阳国志,基本属实。

三分归晋

魏国于景元四年灭蜀汉。咸熙二年八月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嗣为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让,建立晋王朝,魏亡。晋咸宁五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六路大军攻吴。吴军将士离心土崩瓦解。次年三月王濬兵临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天下统一于晋。

弘扬正统历史,不写宫闱野文。欢迎关注,我是:刘弘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