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渠为什么放弃山东?

焦思聪



1937年10月韩复榘获命负责山东军事防务,但是在日军进攻时,韩复榘几乎是“不抵抗式”的选择跑路,将山东白白送给敌军。1938年1月,韩复榘赴河南参加高级将领军事会议时被蒋介石诱捕,1月24日即被枪毙。

韩复榘放弃山东这事很复杂,实际上造成最终韩复榘弃守山东的两个关键人物是韩复榘自己与蒋介石,但是无论如何,韩复榘在当时放弃山东确实已经演变成必死的局。韩、蒋两人对山东失守皆负有责任,当然主责仍然系于韩复榘,这事绝不可为韩开脱。

韩复榘与蒋介石在韩失山东这事上究竟扮演着怎么的角色?我们慢慢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扮演的并不是好角色。

韩复榘也应该算是死得恰到好处。


韩复榘曾是“倒戈将军”冯玉祥部将,叛冯投蒋后割据山东,军阀思想浓重,只要手里有兵,处处皆可仗势称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韩复榘是不战而失山东,实则不然。在战事的开端,韩复榘是跟日本人交过手的,甚至亲临前线督战,韩当时差点壮烈牺牲。后来韩复榘心有余悸地给妻子写信:

我部这次与日寇浴血奋战,伤亡惨重,为我从军以来历次战斗所未有,眼见官兵如此伤亡,我心中十分沉重。今后战斗会更加严重,生死存亡,难以预卜。

这封信也成了韩复榘的绝笔,因为他很快放弃了山东,然后又很快便被蒋介石枪毙了。从信中文字可以看出,韩复榘虽然不想惹日本人,但是实际已有作战的心理准备。可是,最后又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放弃山东当“逃跑将军”这个找死的决定呢?

韩复榘曾经说过:“我们有了军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这句话是韩复榘军阀思想的体现,如果他坚持在山东与日本交战,那么必然会让他自身的实力遭受严重的损失,在军阀林立的时代,军权是每个军阀得以立身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了军权,他便只会成为让人任意揉捏的附庸。因此,他必须选择保存自己的实力以维护自己的权位。从这点可以看出,韩复榘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国家与民族则不如。


同时,韩复榘当时有“中国抗日必须西撤而后反攻”的战略思想,这也是促成韩复榘选择撤退或者说跑路的原因。事实上,在南京沦陷后蒋介石也将国民政府向西搬到了重庆,却是呼应了韩的战略思想。



蒋介石对韩复榘使阳谋,韩复榘如陷漩涡,几乎已成死局。

在是否坚守山东这事上不仅是韩复榘有自己的小心思,蒋介石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并且老蒋扮演的角色很不光彩很不厚道。

老蒋让韩复榘带着第三集团军守住黄河,韩复榘说好,但是我第三集团军没有重武器部队,让我守黄河,可是步兵肯定守不住,你得调重炮过来给我。老蒋想了想同意了,然后调重炮第1旅第1团过去给韩复榘指挥。结果在日军即将强渡黄河的时候,老蒋又找借口将炮兵团调走了,韩复榘气得痛责老蒋:“他们不守南京,却叫我们死守济南,叫我们用步枪跟日军拼吗?”因此,韩复榘选择了撤退。后来,李宗仁让韩复榘守住泰安的时候,韩复榘以此怒怼李宗仁: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这事老蒋做得实在太不光彩了,学者梁漱溟亦表示老蒋此举重在消灭异己。老蒋与韩复榘不可调和的龌龊说到底还是韩支持张杨的“西安事变”,称赞张杨乃是“英明壮举”,这让老蒋听了,韩复榘能得好?经此事,蒋视韩为仇敌,因为韩不听自己的话。蒋对付韩虽然用的是阳谋,反正我坚决要求你抗战了,你如果逃跑那便是“违抗命令,擅自撤退”,到时候看我怎么揉捏你!但是,蒋选的时机却很有问题,到底是你老蒋的“独裁”重要还是国家的安危重要?




在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受到侵略者的威胁时,韩复榘选择了保存实力,蒋介石选择了借机消灭异己。

韩复榘,置国家与民族于不顾,当诛。

韩、蒋皆是不顾国家与民族的自私之辈。韩自私,故陨其命;蒋自私,故失其国。

当然,韩复榘被枪毙也是有利有弊,只是利大于弊。在韩复榘被枪毙后,让那些仍然抱着韩复榘式小心思的人受到了警醒,算是杀鸡儆猴吧。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将调度与指挥的权力收归中央更适合,否则如同散沙何以御敌。

因此我说韩复榘也算是死得恰到好处。


吾与吾国

一,说起这韩复榘,也算是个顶聪明的人。穷家出身,早年当兵。后投身冯玉祥麾下。因作战机灵勇猛,一路提拔做到了军长。中原大战时,韩复榘见蒋介石事大,弃冯投蒋。蒋介石“收服”各路军阀完成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后,就给了韩复榘一个民国山东省省政府主席的位置。

二,韩复榘在山东经营多年,俨然成了坐拥山东的土皇帝。据说他也办了几件实事,如办学堂兴教育,扫毒戒赌等。但他拥兵自重,跟中央政府搞阳奉阴违,如抗命不遵、截留税收等。这使蒋介石早就对他心存不滿。

三,但韩复榘却很自信。仗着自己有人有枪,上头也奈何不了他。依然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每天喝口小酒,诌首油诗,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

四,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很快日军开到了山东。韩复榘是一贯主张抗日的,也跟日本人交过几次手,打过几次还不错的仗,但自己也损失不小。这时韩复渠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五,韩复榘认为,自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且跟蒋素有间隙,蒋介石部署作战总让韩的部队在前沿打头阵,而中央军则安排在第二道防线。韩复榘因此推断蒋是想借日本人吃掉自己。

六,山东战事正在进行之时,南京失陷。韩复榘判断蒋介石有可能以后会跟日本人和谈。而如果自己的部队这时都打完了,“家当”光光,到时候什么也不是。蒋介石更不把他当回事。于是韩复榘要拥兵自保,一丟黄河,再丟济南,又丟泰安,将整个山东拱手让给日本人。更严重的是,打乱了当时对日作战的战略部署,险些造成徐州会战全线失利,而且在国民党军队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韩复榘逃跑的根源还是在于旧军阀思想严重,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丧失民族大义,不顾国家利益,只为自己打算,只求自保,自私自利。

1938年初,蒋介石借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之机,将韩复榘拘捕。如果当时韩复榘能够低头认错,也许老蒋不至于将他置之死地。可他竟对着蒋介石和与会军政要员的面说:“山东丟了是我的责任,那南京丟了又是谁的责任?”。一句话把蒋介石气的脸色铁青。“娘希匹”!蒋介石这句骂词一出口,也决定了韩复榘必死无疑。

韩复榘后被押解武汉经军事法庭“会审”后执行枪决。

韩复榘临阵脱逃,贻误战机,被严惩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



谁怜一灯影

不是韩复榘想放弃山东,而是守山东很可能会将自己的军队全部打光啊!

军阀的性质使韩复榘不能全力抗敌

任何一个军阀对自己的地盘都是极为爱护的,不管是韩复榘还是宋哲元,阎锡山,甚至是张学良,都是极为标准的军阀。军阀的含义只有两个,一个是军队,一个是地盘,有了地盘自然有军队,有了军队自然还能打下地盘。

在面对日本来势汹汹的气势,不止是韩复渠选择了放弃抵抗,就连一直以正面视人的宋哲元,其麾下二十九在卢沟桥事变后打响了全面抗战第一枪后,依然抱有和日本人何谈的幻想,总之,如果全力抗战,自己肯定会损兵折将,从一无所有,混到主政山东七年,说实话,他比蒋介石都不希望丢掉山东。

但是韩复榘又害怕抗战会打光自己的家底,所以,放弃山东是韩复榘的无奈之举,但是拒绝蒋介石进入华北,也是其自私之举。

蒋介石谋求夺取韩复榘的兵权

关于蒋介石和韩复榘之间的关系,其实大部分的时候就是矛盾居多,韩复榘以前是冯玉祥手下大将,但是冯玉祥这个人对手下太苛刻,以致后来韩复榘被蒋介石收买,倒戈冯玉祥。

但是,蒋介石和韩复榘之间是相互不信任的,九一八之后,山东本来就是对日的前沿阵地,蒋介石在给了韩复榘之后,也希望能够插手山东事物,毕竟如果让韩复榘成为继张宗昌之后的军阀,那么北伐打这么多年还有什么意义,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是蒋介石从1926年到撤离大陆之前一直作为主线任务进行的。

但是韩复渠不是这么看的,我之所以跟你老蒋,完全是根据你开出的条件,当初中原大战的时候说的好好的,现在你就要反悔,因此韩复榘驱逐了山东境内蒋介石的人手。

在抗战的时候,蒋介石要求韩复榘全力抗战,或者中央军进入山东境内一同抗战(借机夺取兵权,这是老蒋一贯的作风),韩复榘当然不愿意了,韩复榘自治就是蒋的棋子,因此选择放弃山东,宁落日寇之手,也要保存实力。

韩复榘有谋权的进一步打算

但是相对于张学良退出东北后没有脸见人的情况不一样的是,韩复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有理。

在蒋介石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批评韩复榘:“说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

韩复榘听完之后也不惯蒋介石毛病:“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

结果蒋介石就安排军统特务抓捕了韩复榘,并于几天后审判后进行了枪决。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杀韩复榘,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韩复榘带着部队,向山东省西南撤退,再后退就是蒋介石的中央军腹地了,在华北沦陷,南京上海失守的情况下,山东东南的湖北和江苏将要成为战略前线,这个时候韩复榘要是摆蒋介石一道,恐怕蒋介石也吃不消,毕竟,韩复榘作为冯玉祥手下,深得倒戈精髓。

蒋介石也并不是无中生有,当时韩复榘已经在秘密同刘湘联络,企图共同发动反蒋斗争,这是蒋介石决不能容忍的行为。

所以,韩复榘放弃山东,显然是带着那种,丢了东墙要从西边找回来的意思,一个军阀全无大局观念,只为自己着想,于家国不顾,杀之无过。

所有不抵抗的军阀,都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史论纵横

韩复榘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逃跑将军,他也因此被蒋介石枪毙。那么韩复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为什么要不战而逃?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个人。



韩复榘这个人很怪,他并不是那种残暴的军阀,在山东主政期间他也颇有政绩。在山东,他厌恶贪官,重视教育,强制戒毒,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做出了不战而逃的举动,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那么是因为他也属于汪精卫一类的投降派么?



事实上他并不是汪一类的投降派。“西安事变”爆发后,韩复榘曾明确表示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并发出了支持张学良和派兵夹击中央军的“马电”。张被蒋扣押后,韩复榘也曾去电要求释张。那么他到底是为什么要不战而逃呢?



我们先来看一件事,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日军进攻山东之时,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曾劝说韩复榘坚持抗日,不要再继续逃跑。 韩却反唇相讥道:你知道蒋介石什么时候跟日本人妥协吗?我们就这么几万人,拿去跟日本人拼,把这个家底牺牲完了,那时蒋忽然跟日本人来个什么协定,那他倒是没事了,日本人也占了便宜,我就倒大霉了,华北就没有我们的份了。




答案很明显了,韩复榘不战而逃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担心自己的家当会丢光,而自己什么都剩不下。除了这之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当时韩与蒋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蒋也确实有借日本人消灭韩的打算,所以韩从这两方面考虑才做出了不战而逃的举动。



对于韩复渠的所作所为,我只能说我从感情上理解他不愿意被蒋当作棋子的心情,但从大是大非上来讲,他的行为不可原谅!在国家大义面前,任何的自私自利都是不可原谅的,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军人!想想我们的川军,在大义面前他们是如何抉择的,他们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么!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历史文斋

还原历史,韩复榘放弃山东探究。

其实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核心点就是,韩复榘认为蒋介石,要以日寇来消灭地方势力,而蒋介石认为韩复渠消极抵抗,破坏了抗日大局。

韩复榘这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抗战时期最著名的逃跑将军,外号韩跑跑仅次于,天字第一号跑路将军张学良。

也正因为他的逃跑举动,最后他被蒋介石当场枪毙。为跑路的行为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

那么他真的是如历史书上所说那么不堪吗?其实也不是。

作为军阀而言,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徒,至少他比,张宗昌要强很多。在山东执政期间,他也算颇有政绩,反贪污,重教育,强制戒毒,发展经济。当时山东经济状况非常好。


而且他本人非常看不上张学良逃跑举措,当西安事变爆发后,他明确表态支持张学良及杨虎城举措,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仅是口头支持,他还发电报支持张学良并派兵夹击中央军。张学良被蒋扣押后,韩复榘也曾去电要求释张学良。

那么他为何会在抗战最重要的时刻,选择不战而逃呢?我们看下面这段对话就能明白。

日军进攻山东之初,他和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曾有一段对话。

何思源:日寇来袭,全民抗日必须顽强抵抗保护山东,不能逃跑。

韩复渠:谁知道蒋介石什么时候又来一个《何梅协定》他妥协都成瘾了,我们几万人跟日本人拼,拼干净了,协定一签,他没事啦,日本人又占了我们地盘,最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何思源:难道就这样不战而逃,如何跟国民交代?

韩复渠:我把所有兵马打完了,我就倒大霉啦,华北没我们的份,没有兵马我何去何从?



于是,这段对话没有结果,韩复渠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逃跑。

这个逃跑的举动完全是出于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他害怕自己所有部队,输光之后,没兵力保护情况下成为光杆司令,被人随意清算,却从来没有想过国家民族。

其实蒋介石是有通过日寇来消灭地方势力的打算,他的猜测也并没有错,但是,大义面前,所有的军阀,都在为国尽忠,不分彼此。如果你真的是抗日,把所有兵力全部打完了,我相信蒋介石也没有理由没有胆量去对你下毒手。



想想同样是军阀的四川王刘湘遗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不还乡。”

同样是军阀四川王和山东王,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至于那一开始就带头逃跑的东北王张学良,我说都不想说了。


阿斗不傻

阎锡山为什么放弃山西?宋哲元为什么放弃平津?不说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们也曾英勇抵抗过,就连一枪未放的少帅张学良挥师入关时,心理也肯定眷恋故土,这是毋庸置疑的。

眷恋故土是真,眷恋权力更真,离开了东北的张学良领着东北军到处流浪,无以为家,看到他的窘状,后来的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们才引以为鉴,下定了抵抗决心,组织了顽强抵抗。

淞沪会战打响后,正是看到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几十万几十万的往战场上填,地方军阀们才摒弃前嫌,川军、桂军、晋军、东北军、才源源不断的走向战场,面临生死存亡之争、亡国灭族之痛,由不得把自己的小九九放在前头。

抵抗得住当然最好,抵抗不住(不含张学良)怎么办?

这时候自己的小九九就开始出现了。

阎锡山,从坚决抗日,到边抗日边谈判,从中央军和日军间隙里求发展;宋哲元,误判形势,想以谈判化解敌寇的全面进攻,将北平拱手让于敌寇,毁掉了长城抗战建立起来的十九路军大刀队的美名;韩复榘,上来猛打,拼掉了很多部队,一看打不过,而中央军说好的炮火支持呢?完全没跟上。为了保全实力,决心后撤,拱让山东大部地盘。

让出地盘是很心疼,自己多年经略的地盘给日寇占了,要论心疼,他韩复榘比谁都心疼,但比起命丧战场,或命保住了,但军队拼光了(这也意味着再也拿不地盘来),结果还要好一些,至少底子还在,未来值得期待。

看起来区别也不大,但他们的结果截然不同。

阎锡山,家底厚,山西地形好,没有被日寇和中央军吃掉,坚持了下来。

宋哲元,败退后再也没有机会证实自己,1940年郁郁病终。

韩复榘,被蒋介石设计擒拿,以不抵抗罪名枪决。

张学良有宋家小姐姐撑着,宋哲元有长城抗战英雄的威名顶着,韩复榘?韩复榘只剩下了嘴硬,面对李宗仁对他弃守泰安的质疑,人家韩复榘回答的也在理:“南京不守,何守泰安?”你老蒋的中央军把南京丢了,干嘛非要我一定守得住泰安?

光是嘴硬,未必会死,但韩复榘上有前科(支持张、杨当年搞的事情),下有不轨(联系刘湘继续反蒋),关键是后边没有给力的小姐姐顶着,尤其是在这种需要杀一儆百来稳定军心的紧要关头,不杀你,却杀谁?

据说法庭上的韩复榘一句话也没有辩解,零口供。他心里明镜一样,说什么都是死,本来自己就不很会说话而著称于各个段子,事已至此,还说什么!


历来现实

军阀所有的本钱,就是手里拥有的枪杆子;

孙文手里没有枪杆子,所以后来没办法把大总统让给了天津小站起家的袁项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出东北,蒋介石因软禁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而被迫下野,维持政府没有没枪没钱,只能白费口舌地催人抗日。所以拥有兵权的老蒋很快又重新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其实,再笨的脑袋也会想明白,在旧军队的时候,没有枪炮没有军饷,哪个当兵吃饭的瓜娃子会给你去卖命打仗?

民国乱世,一切都要靠枪杆子说话。俗话讲得好:“种地吃土、当兵吃饷。”那个年代,想要当个草头王也很容易。土匪三五人,搞上几匹马、几条枪,竖一杆替天行道的大旗,从此便可以鱼肉乡里、吃遍四方。从部队上溃散下来的散兵游勇手里有枪,便更容易再度投军,拉起队伍。孙殿英拉起队伍来以后投了老蒋,可是老蒋只给了个空壳子司令名头和部队番号却没有军饷可发。孙殿英的几万人马,靠打家劫舍,让几个土财主小商人捐钱捐物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说起来,孙殿英兵发马兰峪、盗慈禧太后的墓筹集军饷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孙殿英韩复榘这些军阀们心里都明白,没有军饷是留不住流水的兵的。

凭心而论,韩复榘为政山东的那些年当中,还是给山东人民办了很多好事的。韩复榘出身贫寒,为能吃上一口饱饭才去当兵。虽然受到冯玉祥重用、成为将军之后又背叛冯玉祥,转身投了蒋介石,有点不地道。但是当时的局势谁也看不清,韩复榘能够在中原大战之时临阵倒戈,投奔蒋介石也得到了回报。蒋介石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还是把山东省府主席的美差给了韩复榘,用古时候话讲,韩复榘也算是封侯拜相,成了气候了。

抗战爆发以后,韩复榘为什么会放弃山东,选择逃跑呢?韩复榘其实并不是一个孬种,他曾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早年在北伐军中的时候就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他是第一个带兵打到天津城下的北伐将领,因而被称为“飞将军”。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沿津浦线南下,重兵压境。韩复榘身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和第三集团军司令长官,抗敌决心非常坚决,他断然拒绝了日本人提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亲自参与指挥了桑园、德州、济阳、济南、徒骇河等关键性战役,韩复榘在鲁北地区集结了三个师一个旅的兵力与日军作战。9月30日,三八六旅在冀鲁交界处的桑园火车站与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一部展开激战,取得胜利。从桑园之战开始,到1937年11月23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共与日军展开大小战斗数十次,虽然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长驱直入,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但是第三集团军损失也非常大,甚至连韩复榘本人也差点在战斗中阵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韩复榘的心理开始发生了变化。

韩复榘奉命守备山东,延缓日军南下进度。但是韩复榘的部队缺少重型武器,在与作战勇猛、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中处于下风。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蒋介石竟然下令将配合第五战区作战的两个重炮旅撤走,改交汤恩伯部使用。韩复榘知道以后大发雷霆,连夜召开军事会议,改变了作战计划,决定向鲁南撤退。此举,也导致了后来的济南沦陷,也为蒋介石逃避战败罪责,借不抵抗借口处决韩复榘留下了口实。

韩复榘与蒋介石两人长期存在矛盾,韩复榘在山东执政期间,不太愿意听从中央指挥。蒋介石的一些命令在这里得不到认真的执行,蒋介石对于韩复榘这种温吞水的性格很恼火,但是又没有什么办法。总体来看,韩复榘在山东的抗战还是非常坚决的,之所以后来决定向鲁南撤离,也是不想把自己这点兵力全部拼光,失了做军阀的本钱。而且,从战前部署和中途撤走重炮旅等情况来看,蒋介石也确实有借日本人之手除掉韩复榘的想法。

尽管韩复榘放弃山东的做法对其保存自身实力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他的主动放弃使得山东地区的抗日活动变得极其艰难,也给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造成了巨大损失,从这点上来说,韩复榘是死有余辜的。

今日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期待您的关注,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徒步说史

文/炒米视角

韩复榘放弃山东,有韩复榘本人的原因,也有蒋介石的原因。

首先,韩复榘放弃山东的历史局限性在于他本身是一个军阀,他所有的本钱就在于他的那个军队。


他放弃山东的思维路径和张学良放弃东北的思维路径是一样的。那就是抵抗日寇拼光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一己之力拼光家底,结果回头老蒋反过来和日寇媾和,回过头来清算自己。

地盘丢了,但是只要军队还在,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而其实他不只是一个军阀而已,他还是民国政府的山东省主席,所以于国于民,他是一方封疆大吏,他有责任顺应民族大义,听从中央政府调遣,担负抗日守土之责。这点比起四川的军阀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丢了山东,无论对战局的影响,还是对全国其他抗日情绪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其次,蒋介石应该对此也负主要责任。原因很简单,在日寇大举侵华的主背景下,代表中央政府的蒋介石仍然一直在搞“安内”。

各地军阀本身对爱国主义认识就不深刻。而蒋介石仍然一心保存扩展自己实力,去积极分化消灭其他派系的实力。在东北的事情上,希望”国联调停”;在北平、华北,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搞“塘沽协定”、搞“何梅协定”。

蒋介石忘却了三年前的“淞沪会战”,当自己把家底搬出来抗日的时候,哪个地方军阀怂过?谁人没积极投入兵力来抗战,虽然最后输了。但从那里可以看出团结的力量。

但此刻,你缩头,要韩复榘顶上去,这觉悟韩复榘没理由比你蒋介石更高。其实放弃苦心经营的山东(毕竟是自己的地盘,韩复榘在山东反贪污,重教育,强制戒毒,发展经济),他的心态和张学良那种“崽卖爷田,心不疼”还不一样,韩复榘对山东是有感情的。


其实韩复榘本来也是有机会,被口头批评一下,然后像张学良一样,换个地方放羊的,的确也放了不到两年羊。然而1936年底,张学良终于坐不住了,联合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全国统一抗日战线终于得以实现。

虽然已经宣布统一抗日了,但蒋介石小心思仍不死,送命的事,地方军阀上,别人建制打残后,要么被收编,要么被取消建制。对于东北军(如118师,编入18军,108师编入25军,等等)和西北军(17路军的第7军,收整扩编为27路军;17路军剩余的部分被撤编,部分编为38军,等等)的处理,可见一斑。

蒋介石还是那个最大军阀 ,但是蒋介石终于可以借用民族大义的由头,于1938年初诱出“清算”了韩复榘,吞并整编了他的十万人马和两架飞机。

早知道这个结果,韩复榘当年不知道有曾后悔过,还不如死在抗日一线,留得一生清誉?


炒米视角

粗略谈下个人看法,细节上大家已经说的很多,就不重复了。这儿只补充些

首先,韩在主鲁期间,对中央、对日基本就两字,敷衍! 既合作又有小争斗,可见其内心中日蒋无非外人耳。(以前读文史资料选辑中部分山东人士回忆文章留下的印象)

其次,韩在山东毕竟经营日短,山东又非其桑梓之地,为民守土的意志自然不能与阎老西这等相提并论了。

再有,民国时期大风气影响,有枪便草头王,韩反复背叛冯蒋阎,把此发挥的淋漓尽致。对日作战,韩无非想走老套路而已。

最后,西北军发展过程及传统的影响。从北洋混成协到西北军解体,冯的部队基本在中国北方各省流动(流窜?),一直缺乏一个稳定持久的根据地,我个人印象内战中无论是冯还是其下属四大金刚、十三太保似乎都没有守土共存的决心和经历,甚至直到抗战初期都这样,如宋哲元守平津,韩复榘守山东,打不过就跑而且跑得贼快。

个人观点,欢迎探讨!但勿喷!


hhrh86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