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帝江 [dì jiāng]

帝江是中國遠古神話中的神鳥。《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西次三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白話譯文:“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除此之外,《神異經》記載的怪獸也叫此名。黃帝、共工氏首領在一些記載當中也被稱為“帝江”。

中文名 :帝江

其他名稱 :帝鴻

神話體系 :道教神話

所屬 :華夏上古神獸

居所 :西方天山

司掌 :歌舞

象徵 :歌舞

父母 :無

兄弟姐妹 :無

特徵 :無口鼻、善歌舞

帝江: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空間速度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句芒 [gōu máng]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木神、春神

句(gōu)芒,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輔佐東方上帝青帝太皞。[1]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

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它的本來面目是鳥,它鳥身人面,乘兩龍,後來竟一點影響也沒有了。不過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它:它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中文名:句芒

外文名:Gou Mang

其他名稱:句龍、句重、芒童/勾芒、木正、木帝

神話體系:中國道教神話

司掌:木神、春神、農事

祖先:少昊

句芒:青若翠竹,鳥身人面,足乘兩龍,東方木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祝融 [zhù róng]

華夏族上古神話人物、火神

祝融,是三皇五帝時夏官火正的官名,與大司馬是同義詞。歷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後世祭祀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歷史上有顓頊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其中炎帝后代黃帝夏官祝融容光為南方灶神火神、顓頊之孫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顓頊之孫吳回(楚國先祖)在帝嚳誅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堯帝時棄用祝融官名採用司馬一名,商朝祖先契為火正大司馬此為商人的火神。

《晉書》有記載:“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這句話明確的告訴我們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晉書》以外《左傳》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記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裡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傳》所說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

《史記.楚世家》說: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吳回覆居火正就為祝融。楚國始祖祝融本名吳回,因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嚳命名為祝融。

之所以歷史上會有祝融與共工大戰,是因為祝融是夏官官名,夏官即兵部。[1]

祝融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中文名:祝融

外文名:zhurong

多位祝融:祝融容光、祝融重黎、祝融吳回

神話體系:道教神話

出身一:顓頊族祝融黎及祝融吳回

出身二:炎帝族祝融容光

民族:華夏族

職務演變:祝融—大司馬—兵部尚書

祝融:獸頭人身,身披紅鱗,耳穿火蛇,腳踏火龍,南方火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蓐收 [rù shōu]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秋神

蓐收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秋神,左耳有蛇,乘兩條龍。是為白帝少昊的輔佐神,有人說蓐收為白帝之子。還有說他是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明,司秋。據《淮南子·天文篇》載“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說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樓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與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兩座牌坊同時在西嶽廟出現。《山海經》又說∶“蓐收住在泑山”。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在山上可以望見西邊太陽落下的地方,那時的光氣乜是圓的。管太陽下去的神叫紅光,據說這就是蓐收。

中文名:蓐收

神話體系:《山海經》

司掌:司秋

父母:白帝少昊

特徵:左耳有蛇,乘兩條龍

蓐收:人面虎身,身披金鱗,胛生雙翼,左耳穿蛇,足乘兩龍,西方金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共工 [gòng gōng]

神話人物

共工,為氏族名,又稱共工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上古奇書《列子》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怒觸不周山。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共工氏是軒轅裔黃帝王朝時代的部落名,把共工與驩兜、三苗、鯀列入四罪。

中文名:共工

外文名:Gong Sheng the God of Water

別名:康回

國籍:中國

民族:華夏族、東夷

出生地:若水(雅礱江)

職業:部落首領、水神

主要成就:怒觸不周山

本質:氏族名

拼音:gōng gōng

神職:水神

活動地域:帝丘(今河南省輝縣市)

神力:掌控洪水

性格:正面:勇敢。反面:暴躁,偏激

共工:蟒頭人身,身披黑鱗,腳踏黑龍,手纏青蟒,北方水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玄冥 [xuán míng]

玄冥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要指神的名字,如水神、冬神、北方之神等等。而道家則用來形容“道”的,道教稱腎之神。到漢代,中國民間用來指陰間,九泉;同時用於漢代郊祀歌名,歌詞為:“玄冥陵陰,蟄蟲蓋臧……”取首二字為歌名。到唐代以後,就有用來稱為北方的,也有用來稱為冬季的。而到了現代,“玄冥”則成為各種武俠小說裡武功怪異人的代名詞了。但實際上,“冥”是商族領袖之一。因其”勤其官而水死“,故被後人奉為水神,稱“玄冥”。

中文名:玄冥

起源於:中國夏朝商族先人之一

主要指:水神、冬神、北方之神

唐代以後稱:北方的,冬季的

現代稱:武功怪異人的代名詞

含義:冬天光照玄冥不足、天氣晦暗

玄冥:乃一猙獰巨獸,全身生有骨刺,雨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后土 [hòu tǔ]

后土,又稱後土。源於母系社會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相傳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後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中文名:后土

外文名:houtu

別名:後土、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主要成就:平能九州;掌運幽冥

屬性:神靈

來歷:母系自然崇拜

次序:四御天帝

廟宇:平陸和芮城兩縣交界處

后土:人身蛇尾,背後七手,胸前雙手,雙手握騰蛇,中央土之祖巫 。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強良 [qiáng liáng]

強良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虎首人身,拿兩條黃蛇的神。《山海經》中《大荒北經》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

中文名:強良

登場作品:《山海經》

性別:男

外貌:虎首人身

兵器:拿兩條黃蛇

職業:神仙

強良:嘴裡銜蛇,手中握蛇,虎頭人身,四蹄足,長手肘,雷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燭九陰

鐘山之神

燭龍,又名燭陰,亦寫作逴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之一。它是鐘山山神,人面蛇身,全身為赤紅色,身長千里,其光芒能照耀北極的陰暗。

書中記載道:“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其瞑乃晦,其視乃明,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中文名:燭九陰

又名:燭龍,燭陰

出處:《山海經》

外貌:人臉蛇身,紅皮膚

燭九陰:人面蛇身,全身赤紅,時間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天吳 [tiān wú]

天吳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水神。他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臂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山海經》曰:天吳,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黃色,吐雲霧,司水。說的就是這天吳是古代的一個水神,前面都是對他模樣的一個形容,是一個怪物一樣的神仙。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爫爫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中文名 :天吳

出處 :《山海經》

地區 :中國

圖騰 :吳人的圖騰

類別 ;創世神、水神,海神

天吳:八首人面,虎身十尾,風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翕茲

翕茲,指的是十二祖巫之一,佛本是道里面的虛構人物,並不是山海經裡的神。上古的氏族名裡有這樣一句:“天皇燧人龠茲氏”。其八人面鳥身,耳掛青蛇,手拿紅蛇,是為弇茲。

中文名:翕茲

介紹:佛本是道里面的虛構人物

屬於:十二祖巫之一

拼音:xi zi

翕茲讀作“xi zi” 而弇茲讀作“yan zi”

《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黃帝諭弇茲為西海神。

翕茲:人面鳥身,耳掛青蛇,手拿紅蛇,電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奢比屍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譯文】

有個神,臉似人面,耳朵似狗耳,身形似獸,兩耳纏繞著兩條青蛇,名叫奢比屍。

中文名:奢比屍

外文名:Luxuriosa defuncto

簡稱:奢比

屬性:半人半獸的妖怪

拼音:shebishi

奢比屍

有神,人面、(犬)[大] 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奢比屍:人面獸身,雙耳似犬,耳掛青蛇,天氣之祖巫。
神話傳說——十二祖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