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神話傳說:水神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鬼來害人,民間吃這個可驅趕

正月初一,是我們中國人的新年。

從祭灶開始,除夕要祭祖,晚上要守歲,初二或者初五要迎接財神,初七呢,要過人日,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我們整個的新年才算過完啦!


神話傳說:水神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鬼來害人,民間吃這個可驅趕


1、臘八節

而春節到來的序幕呢,是以臘八節作為開端。

在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把“十二月八日”定為臘日,也就是延續至今的“臘八節”。不過呢,將臘日固定在臘月初八,是佛教傳入之後的事情了。

相傳釋迦摩尼在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降服了六師外道,所以就以這天作為釋迦摩尼的成道日。


神話傳說:水神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鬼來害人,民間吃這個可驅趕


這天要舉行誦經法會,並用五穀雜糧蔬果煮成粥,分給僧眾來食。

民間的佛教徒受到了佛教中人的影響,並模仿這種行為,也把臘八作為節日,並且為了從名字上圖個吉利,比佛門中人做的更細緻,要煮8種穀物果豆做成粥來食,所以就把這天正式稱為了“臘八節”。

值得注意的是,在《荊楚歲時記》中,特別說明了,臘八粥中必不可少的是,要加紅豆。

傳說,水神共工有個不成器的兒死了後變成了厲鬼,還要危害人間,所以人們在冬至這一天要吃紅豆來驅鬼,煮臘八粥時也必不可少加紅豆,過年時吃的八寶飯、八寶粥也要加紅豆。


神話傳說:水神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鬼來害人,民間吃這個可驅趕


2、臘日的定義

那麼,農曆十二月,為何被叫做臘月呢?這個字有什麼意義呢?

在唐朝歐陽詢的《藝文類聚》中有解釋。

“晉博士張亮議曰:臘,接也,祭適宜在新、故交接之處,俗話把臘的明天稱之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都是來自於古人的遺語。”

這句話可以看出,在秦漢時期人們的臘日,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除夕。


神話傳說:水神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鬼來害人,民間吃這個可驅趕


《說文解字》中,又是這麼解釋“臘”的。

“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臘日肯定是在冬至之後,具體時間哪一天,各朝各代都不一樣,取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則是漢代的規矩。

這樣推算下,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兩個戌日間相隔的是12天,那麼第三個戌日,相當於30天左右。


神話傳說:水神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鬼來害人,民間吃這個可驅趕


3、臘月的定義

因為冬至在農曆中的日子不固定的,最早到農曆十一月初一,最晚到十一月末,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俗話把農曆十一月稱呼為冬月。

而臘日呢,也是沒法確定的,但基本上是在十二月內,所以把包含臘日在內的十二月,稱呼為臘月。

這邊是臘月的由來了。

4、什麼是“君王臘”

臘月的結束,標誌著大年初一,春節就來了,所以唐朝有個詞叫:臘破,意思是:臘盡春回。

在古代宮廷,帝王之家,會實行“臘祭”,可不要聽成垃圾噢。

知道南宋時期,關於臘祭,仍然有記載,宋朝錢塘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曾說過:“自冬日後戌日,數自第三戌,便是臘日,被稱呼為君王臘。”

本來,臘祭和臘日是一回事,但是與臘八節並不一樣,但是傳到民間,到了南北朝時期,臘日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漸漸的與臘八節混為一談了。


神話傳說:水神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鬼來害人,民間吃這個可驅趕


好了,關於十二月為何被稱為臘月的原因介紹完了,如今新春之際,2020年的春節,可謂是與眾不同,畢竟不走親戚,不去拜年,只要在家裡,就是對社會做的最大的貢獻。

在幾千年的歲月長河中,億萬的中華兒女,從牙牙學語就巴望過年,到耄耋高齡,依然難忘賀歲。一年復一年,誰不會過年,拋一句舊時的名言:

中華兒女,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裡,他都可以憑藉春節的風俗和記憶,找到屬於自己的同胞!


神話傳說:水神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鬼來害人,民間吃這個可驅趕


這個春節,你過得怎麼樣?看春晚了麼?

有想要分享的小夥伴們,歡迎下方留言,和小主一起宅在家裡過新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