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中醫之拔罐

细说中医之拔罐

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於後世的火罐療法。

细说中医之拔罐

拔罐法的作用原理

细说中医之拔罐细说中医之拔罐

中醫理論:拔罐法可祛風除溼、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清熱降火、解毒洩濁、吸毒拔膿、祛腐生新、扶正固本。

西醫理論:拔罐法通過良性物理刺激和體內的生物學效應發揮作用。其中良性物理刺激包含機械性刺激和溫熱刺激作用。

拔罐的罐內負壓對皮膚和肌肉淺表層的刺激不僅調節了血液循環,也刺激了神經、皮下腺體、肌肉等多系統,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

而拔罐的溫熱性刺激使得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改善組織的營養供給,增強皮膚深層細胞的活力、血管的通透性、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增強組織的耐受性與抗病能力,通過反射機制而調節全身。

细说中医之拔罐
细说中医之拔罐

拔罐後通過六大體內生物學效應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促進血液循環

促進新陳代謝

提高免疫能力

緩解機體疼痛

調節大腦功能

調節肌肉功能

拔罐法的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拔罐可廣泛的應用於內外婦兒、五官及皮膚等各個科室。

內科病:中風後遺症、感冒、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嘔吐、便秘等;

外科病:癤疔癰疽、丹毒等;

婦科病: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等;

兒科病:厭食症、腹瀉、消化不良、流行性腮腺炎等;

五官科:牙痛、慢性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等;

皮膚科:蕁麻疹、痤瘡、溼疹、帶狀皰疹以及養顏美容等。

臨床常用拔罐法

留罐:又稱坐罐,即拔罐後將罐子吸附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後將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走罐:又稱推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選用口徑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塗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潮紅、充血甚或淤血時,將罐起下。

閃罐:採用閃火法將罐拔住後,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覆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膚潮紅為度。

藥罐:此法是指先在抽氣罐內盛貯一定的藥液,一般為罐子的1/2左右,藥物根據需要配製,然後按抽氣罐做法抽去空氣,使罐吸附在皮膚上。

细说中医之拔罐

禁忌症

  • 急性嚴重性疾病、慢性全身虛弱性疾病及接觸性傳染病

  • 嚴重心臟病、心力衰竭

  •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 急性外傷性骨折、嚴重水腫

  • 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經質及不合作者

  • 皮膚高度過敏、傳染性皮膚病、皮膚潰爛部

  • 五官孔竅、妊娠婦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等

  • 嬰幼兒、精神緊張、疲勞、酒後、飢飽過度等

细说中医之拔罐

拔罐的適應症

概括來說,拔罐的適應症主要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感受風、寒、溼邪所致的疾病,如外感傷寒、風溼關節痛、面癱等疾病,此類疾病主要是由於人體自身免疫機能和抗病能力下降,風寒溼等外邪趁虛而入或長期積於體內而發病。而在人體中起到抵禦外邪作用的正是衛氣,顧名思義“衛”即是保衛、護衛之意。患上述疾病時,衛氣虛弱不足以祛邪外出,而此時拔罐的作用正是將淤積於肌膚、關節部位的寒溼邪氣拔除。因此這種情況下拔罐不僅不會損傷衛氣,反而會協助衛氣發揮其祛邪的作用,增強機體的免疫和抗病能力。

拔罐的第二類適應症,是由於勞損、外傷或長期制動,導致的肢體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利等運動系統疾病,如肩周炎、網球肘、關節扭傷、中風所致的肩手綜合徵等。這類疾病主要是因各種原因使發病部位的肌肉關節氣血運行不暢、瘀滯,導致疼痛、活動受限甚至萎廢不用,這類疾病主要影響體內營氣的正常運行。“營”即營養、滋養之意,它位於血脈之中,隨血液流動運行全身,而局部血流瘀滯不暢時,營氣運行也隨之受阻,並失去了其營養肌肉肢體的作用。此時拔罐的作用在於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使血液運行暢通,營氣的作用也隨之恢復。因此,這種情況下拔罐作用於營氣的載體——血液,使營氣的生理功能得到發揮,並沒有損傷營氣。

多數人認為拔罐“傷氣”的“氣”一般指元氣或腎氣,元氣不足即通常所說的“腎虛”。但元氣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先天稟賦強弱,後天的飲食和保健對其雖有重要影響但並不起決定性作用;且元氣深藏於臟腑之內,而拔罐的作用主要作用於肌表和經筋關節,很難深入到能夠耗損元氣的程度。

我院針灸理療室:

北院區

南開區鞍山西道314號

C座2樓28室

出診時間:週一 ~ 週五全天

南院區

西青區昌凌路88號

D區131室

出診時間:週一 ~ 週四全天,週五、六上午

以上內容僅用於健康教育學習交流

细说中医之拔罐
细说中医之拔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