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今天是6·26“国际禁毒日”,今年的禁毒日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

说起毒品的危害,没有哪个国家会有中国这么感到深恶痛绝,中国近代史的屈辱经历,从曾经的辉煌到慢慢落后挨打,最后被冠以“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符号,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正是源于那棵美丽却邪恶的毒草——罂粟。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毒草-罂粟

本期,药师就和大家聊一聊罂粟的前世今生。

本期主题——罂粟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罂粟的原植物。罂粟在植物学上隶属于罂粟科罂粟属,它有一个非常近亲的姐妹花——虞美人(丽春花)。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有人误将罂粟当作虞美人种植观赏,也有市民误将花坛中的虞美人误当成罂粟进行举报,也难怪大家容易混淆,这两种植物原本就非常相像,欧洲人将这两种植物都叫做poppy。虞美人是一种城市里常见的花卉,而罂粟是鸦片的原植物,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私自种植的,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山区农村依然有人偷偷种植,所以今天药师先来带大家分辨一下罂粟和虞美人的区别。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误种罂粟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虞美人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虞美人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虞美人

上图就是虞美人,其植株全体有明显的茸毛,茎细长而多见分枝,花瓣较薄,4片两大两小,叶片多为分裂,叶面窄长,下部叶有叶柄,花和果梗有绒毛。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罂粟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罂粟

而罂粟全株比较光滑,很少有刚毛,茎比较粗壮,植株比虞美人大,多被白粉,花瓣较厚多为半重瓣或重瓣,叶片不分裂,叶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叶无柄,叶基部抱茎,果实及果柄外表光滑,果实直立。整体而言,罂粟比虞美人粗壮而厚实。

罂粟原产于欧洲南部和小亚西亚,后传至印度、阿拉伯和东南亚,南北朝时传入中国,但并不广泛,至唐朝时由阿拉伯人将种子带入中国后开始种植。南朝梁代的医家陶宏景在其《仙方注》曰:“断肠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太白诗曰:“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按断肠草即指罂粟花,知其在六朝之际已流入中国,时称阿芙蓉。罂粟的名称源于其果实形如囊,中有粟米,故名为“罂粟”(注:罂,古代一种大腹小口的储物器皿)。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不过,罂粟在传入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一直是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和观赏花卉,直至明朝末期,其仍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卉。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学家王世懋在《花疏》中对罂粟花赞赏“芍药之后,罂粟花最繁华,加意灌植,妍好千态”,徐霞客到贵州看到罂粟花后也不由赞叹“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罂粟壳

与鸦片相比,罂粟壳中的生物碱含量相对较低。原产地的希腊人则将其未成熟果实榨汁入药,称其音为“阿扁”,后传入中国后发音成“阿片”“鸦(雅)片”。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阿片(阿芙蓉膏)的制作法,他也只是听说,其并未见过。鸦片真正转变为荼毒是从西方殖民侵略开始的。

哥伦布大航海发现美洲烟草以后,将吸烟的方式带入欧洲,西班牙人又将烟草随着殖民侵略带到了东南亚,17世纪上半叶,东南亚的苏门答腊人发明了将烟草与鸦片混合后吸食的方法,这就是大烟。这种方便的吸食方法很快就流传开了并传到了中国。吸食法的流行,让人们充分领略了鸦片的“功用”,这种吸食很快就可以让人形成难以戒除的成瘾性,使身体受到严重的毒害。可以说吸食法将鸦片由药用彻底推到了毒品的行列,把它变成了一个祸国殃民的荼毒之物。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当时的清朝政府已经意识到大烟成瘾的危害,雍正皇帝颁布了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禁毒的法令:禁止贩卖鸦片,禁止开烟馆。但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直接经营鸦片,为了谋取钱财,勾结中国奸商,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因为禁烟,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借助武力强迫中国接受毒品贸易合法化,中国开始了屈辱的黑暗时期。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罂粟

虎门禁烟-鸦片战争

罂粟的危害主要源于其植株特别是果实中含有吗啡类生物碱物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镇痛、镇咳和催眠作用,但其长期服用容易产生成瘾性,并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导致乏力、消瘦等,特别是其提取物鸦片及海洛因成瘾性和毒性更强,一旦中断会出现强烈不能自控的戒断反应,非意志所能控制,进而会倾家荡产、不择手段去获取鸦片缓解症状,从而中毒更深。所以罂粟与大麻、古柯被列为三大毒品原植物,在许多国家被禁止种植,我国法律规定,非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禁止种植罂粟,非法种植500株以上即按刑事案件进行处罚。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植物原非祸害,盖因人之贪婪致其成毒害。李太白有先知,竟然早在1300年前就预言了此物“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