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西安人说河南话?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

趣谈野聊御风客

这里首先要说点儿有关我们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吧。

早遥远的夏朝,连文字材料都没有,我们当然也没有办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语言了!进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当时自然就以安阳为中心的这一带地区的方言为主。当然,当时人们的语言和今天安阳话之间肯定是不同的。这毫无疑问。

西周的建立者周人,来自关中平原,他们原来和商人之间的言语并不相同。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曾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诰》。《大诰》素称难读,后来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这是因为周公是在用当时的关中方言来发表文告。当然,那时候的关中话与今天的陕西话之间也千差万别。虽然,西周时期天子在宗周镐京,但作为西周王朝的重心却在东方,为此西周王朝还在东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周人的语言是在关中方言的基础之上向中原地区靠拢。

平王东迁以后,春秋战国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时期在王城(洛阳市西工区),战国时期在成周(今天洛阳城东,白马寺的东边)。天子肯定也将一些关中方言带到了中原,最终与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结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言,通行于整个华夏地区。而在春秋以后关中地区就归秦国所有。秦国人驱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戎人进入到关中,融合进秦人之中。相应地,秦人的语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语成分。在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当成蛮夷,我想秦人和东方人言语的不同也是导致秦人被歧视的一个原因。

春秋战国的五六百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华夏族第一次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群体。这五六百年间,洛阳始终是天下的中心。虽然周王室威权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缩在洛阳周围很小的区域之内。但是洛阳城毕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征性。以洛阳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为华夏族的通行语言。就连孔子在来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向苌弘问乐的时候,也学会了雅言,孔子后来教书的时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到了秦始皇的时代里,秦始皇本人未必是说关中方言的,虽然整个秦国肯定是以关中语言为主的。我们要知道秦始皇本人小时候是在赵国长大的八九岁才回到了咸阳。不过,最终秦国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秦人的语言虽然和雅言不同,和很多地区都不同,但这会儿的秦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把关中话大声地讲出来了。

可惜好景不长,秦始皇去世后,秦王朝轰然崩塌。接下来的西汉王朝,其首都也继承了秦朝在关中立国。而且,整个西汉一朝都是采取了“以关中治关东”的策略,对整个东方都是防范的。西汉前期的君臣来自东方,比如刘邦、萧何等人肯定是讲彭城一带的方言。但是,几代人之后,他们也就完全接受了关中方言。这就好比开国之初的那些功勋,很多都是终身讲方言。而如今他们的后代都是一口京片儿。

不过,作为天下的整体,通行语言显然不是关中话。这还要从整个西汉时期关中与关东的二元对立来说。整个天下尚且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东西对立,在整个西汉一朝始终存在着。关东地区的百姓并没有接受关中地区的方言。

进入东汉以后,来自南阳的土财主刘秀在洛阳登基称帝。整个东汉一朝,最终实现了东西方民众的融合。我们这个汉民族的最终形成也就是在东汉时期完成的。当时通行天下的汉语,也是在原来先秦时期的雅言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这会儿的汉语,肯定以洛阳地区的语言为主。之后曹魏、西晋莫不如此。西晋的时候,刚刚消灭了南方的孙吴,有一些孙吴的百姓来到洛阳,还因为他们的言语而受到嘲笑。

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天下动荡分裂。但言语则是依然比较稳定,始终都是以洛阳一带的言语为主。比如南方地区,东晋到宋齐梁陈,三百年间,首都在建康,但贵族们却坚持说洛阳话。比如谢安就以他的洛阳话而自豪,《晋书·谢安传》对此有很传神的记载,谢安有鼻炎,说洛阳话的时候鼻音有点儿重,江南百姓也纷纷模仿。对于当时的江东贵族来说,说一口标准的洛阳话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至于在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下令“断北语,一从正音”,这里所说的正音,就是当时的洛阳话。

当然,这几百年间,语言还是在朝前发展的。有大量的新鲜词汇被加入进来,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发音被中原民众所接受。

隋唐两代统一以后,首都在长安。长安是法定首都,洛阳是陪都。但是,由于几百年来所形成的惯例,标准语言却是洛阳一带的语言。唐朝人李涪曾说:“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甚至于唐朝的皇帝上朝的时候偶然说了句陕西话,还会被御史批评。进入北宋以后,北宋的寇准曾经说:“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南宋的陆游也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元朝人周德清说:“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到了清朝,学者潘耒说:“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甚至到了清朝中期,著名学者阎若璩还在说:“洛下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古代的雅言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话,他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今天我们的汉语普通话,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受到满语的影响而形成的。

拐回头来再说今天的陕西地区,河南陕西分处黄河的中游和下游,两省在历史时期始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近代以后依然如此。尤其是抗战期间,河南曾经遭遇大规模饥荒。大量的河南人外逃。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河南人只能往后方逃难。就这样,数百万河南人进入陕西。他们沿着铁路,分布在关中平原上,在西安、宝鸡等地更是行成了一些河南人的聚居区。这些河南人也把河南话带到了关中地区。今天不少陕西人不仅能听懂河南话,而且也能说一口标准的河南话。据说在今天的三四千万陕西人之中,有近八百万河南人的后代。当然,这个数字也没谁去认真统计过,我觉着也有些夸大。但过百万人是有的。我个人去关中地区很多地方都遇到过河南人,他们依然在讲河南话。

相反,在整个陕西省,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陕西话并没有完全占据语言的优势。本善陕南地区,汉中、安康的百姓更接近于四川方言。陕北地区延安、榆林一带百姓也不说关中话。他们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明显。


野叟杂谈

中央台科普 原来犬戎是河南 😂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bb018e5f32c383bad1985f22b0e1675\

辣个蓝人丶丶

西安人很多人说河南话,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唬人😊!至于这句话怎么出来的,我就不多说了!道北和火车站的印象在西安人眼里就是脏,乱,差,小偷多的代表,如此可见,怎么会有很多西安人说河南话?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至少不符合现实情况!为了在西安谋生而不说河南话的河南人却比比皆是(包括周边认识的不承认自己会说河南话的河南人),这是个大众认知!观念虽然很难改变,包括1942逃难过来的河南人大多(二代三代)却已融入秦音,他们因为是陕西人而自豪,毕竟名声好太多!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自然法则!最后提一下,有人问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就有点贻笑大方了,河南话形成于蒙元时期,元之前尽被征服,特别是来自西北(关中)强大力量的征服,从周开始,大量关中子弟迁入洛邑,洛邑尽是秦音,然后到隋唐,最后被蒙元融合成现在的河南话,可见,四战之地自古音质不纯!



大秦神柱

陕西人从来不说河南话!

认为那是一种特殊人群才会说的话!(道北、火车站附近、菜市场)

陕西关中与甘肃陇东地区同宗同源,语言相通,风俗习惯、饮食、戏曲都相同,两省语言不仔细听很难分辨!山西运城地区也基本和关中话相同!陕北话则与关中话很不同,接近太原大同等地语音,陕南话则接近四川语音!

过了潼关,到了三门峡一带基本就都是拐了腔的河南话了!众所周知,由于1942黄河泛滥原因,大量河南灾民当年顺着铁道逃难进入陕西,散布于铁路沿线一些城市!渭南、宝鸡、铜川、咸阳、西安等,这些人在陕西生活下来,基本乡音不改,尤其是河南人聚集区,到了二代,基本也大部分人保留讲河南话,也有少部分人讲普通话的,到了三代基本就都是讲普通话了!

陕西人有很多同学或同事都是河南移民二代或三代,陕西人基本上没有人会去学讲河南话!之间相互交流也基本是用普通话交流!

现在,有一个现象,在西安的农贸市场菜市场几乎一多半商贩都是说河南话,可能是河南人在陕西做买卖的人多吧!还有收破烂的也是说河南话,简直就是职业语言!


宇晓天下

哈哈哈~~看见有些大神不懂装懂、道貌岸然、引经据典的在此胡说八道~~我刚喝了一口可乐直接喷了~奇怪的是从未见过专业人士回答这些问题~总是一些半路出家、一知半解、颠三倒四、不知廉耻的达人在此出丑还自鸣得意~知识如果只是拿来卖弄,不但暴露出知识浅薄~也反应出人品无耻至极~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有很多河南人沿着陇海铁路迁徙到陕西~~他们的后人成为陕西人,还保留着很多河南方言和生活习惯~渭南西安兴平武功降帐蔡家坡虢镇宝鸡铜川都有很多这样的新陕西人~陕西自古就是一个包容的省份~不仅仅只有河南籍的~也有很多四川、甘肃、山西籍的


似水流年25703854

夏商朝起,西安位于边陲芒荒之地,自然受位于中原的王朝教化福泽,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当时说的是中原雅音,也叫雅言,是商周时期人们说的普通话。汉晋也都是说的中原雅音,后来普通话有所演变,都基本都已中原雅音为主基调,陕西做为河南的近邻,说河南话很正常,目前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宁夏新疆南部,安徽北部,都是中原官话的范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