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麼書,都講了什麼?

清殘孤夢

《萬曆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大作。與傳統的歷史論文不同,他以明朝的七個人物作為全書的主線和核心,通過展示人物命運的方式闡述了明朝的日落西山和種種弊病,進而對整個中國的歷史進行探討。

《萬曆十五年》選擇了七個人物作為論述的核心,“至高無上”的萬曆皇帝,“和稀泥的首輔”申時行,“失敗的改革者張居正”,“落魄的名將戚繼光”,“玩世不恭的皇帝朱厚照”以及“離經叛道的李贄”。

這七個人物幾乎涵蓋了明朝社會的方方面面,他們地位有高有低,性格迥異,為人處世全然不同,但是最終他們都遭遇了悲慘的結局。黃仁宇在書中寫到,這意味著明朝的體制已經山窮水盡,以至於無論如何,都不能得到圓滿的結局。

在書中,萬曆皇帝名為九五之尊,但卻處處受制於廷臣。

即使擺脫了張居正的監管,萬曆皇帝依然無法發揮自己的權力,萬曆想要寵愛鄭貴妃,想要立福王為太子,卻遭到了大臣們一致的反對,並在最終敗下陣來。

雖然皇帝名義上擁有絕對權力,但實際上,他不得不受制於廷臣,廷臣代表的就是禮法,他們有權迫使皇帝按照聖人之道行事。

這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任何背棄儒家禮法的君王和政權都會立即被拋棄。

元朝因為拒絕漢化二滅亡,洪秀全因為焚燒孔廟而被讀書人拋棄。在中國,帝王只有在尊奉禮法的前提下才能擁有權力,否則一切無從談起。

除了萬曆皇帝,作者還描述了文官集團的爾虞我詐和不可救藥,無論是雷厲風行的張居正還是圓滑的申時行,最終都為官僚體制所吞噬,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都無法調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從而紛紛功敗垂成。

還有戚繼光,黃仁宇評價他最出色的一點不是戰略戰術,而是他能在不完美的現實體制盡最大努力尋找折中的方案。戚繼光一直遊走在上層之間,儘可能賄賂各方重臣,以確保自己的軍事改革能夠推行,即使小心如戚繼光,依然落得了落魄的下場。

戚繼光和俞大猷想構建一支標準化、職業化的現代化軍隊,但明朝迂腐的官僚制度和財稅體制卻無法支撐,最終,兩人的改革都完全失敗。這幾乎註定了明朝的滅亡。

《萬曆十五年》將管中窺豹和見微知著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從七個人物的不同命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看到了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沒落。

七個人物的經歷告訴我們,中國必須要實現“數目字管理”,沒有精確行政技術的提高,中國的強盛無從談起。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兼具文學性和歷史性的書,就算是初學者讀起來也十分有趣通暢,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他都是不得多的的明史入門讀物。


埃爾文的理想鄉

把以前寫的文章拿來一用。

《人民的名義》裡高育良書記最愛的書籍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早想給這本書做書評了,沒有時間,所以,今天談談《人民的名義》裡寓意深刻的《萬曆十五年》一書。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是學術性和通俗性相結合的很好的書。最早看見很多人推薦這本書,有人覺得歷史入門看此書很好。的確,書中的充滿了各種相對嚴謹的歷史考證,可讀性又不差,而且本書受到了法國年鑑派的影響很深。我也看過批評這本書的人,歷史圈子內的(明史研究會會長商傳),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並評價這本書呢?

一.學術上看本書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好像很多歷史民科挺喜歡,中國歷史學術界似乎沒有多大關注,其實不然,商傳先生就在講座《誰誤讀了晚明史?》談過黃仁宇先生。

商傳先生對《萬曆十五年》學術評價是中肯的,肯定了這本書的價值,但是也隱晦的指出了黃仁宇的問題。商傳先生說了一個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黃仁宇先生和大陸教授開會,結果,黃先生和大陸學者懟起來了,最後黃先生說自己當年是國民黨的兵,大陸學者說自己當過共產黨的兵,所以,最後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商傳先生說這些話,也就是論證黃仁宇認識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事實上,黃仁宇先生學術界最出名的不是他的《萬曆十五年》,而是他對於明代經濟財政的研究。他的經濟史的研究,我們這裡不作深入探討。

二.高育良與《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為什麼讓高育良如此熱愛呢?我們看看《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的生平經歷。黃仁宇先生的父親黃震白曾加入同盟會當基金成員,但並不是核心人物。黃仁宇早年在家鄉生活,在長沙市第一中學畢業後,1936年入讀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1936年~1938年)。抗戰時期棄筆從戎,在中國遠征軍當兵。後來來到美國學習歷史。

從他的身份和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對於國民黨官場關係與傳統管理那一套相當熟悉,可以說他本身就是民國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又不是簡簡單單用理論做研究,而是用自己的經歷去書寫歷史。歷史其實很依賴研究者對於社會閱歷,黃仁宇先生的閱歷足夠豐富,但黃仁宇的作品估計有種從歷史角度反思國民黨失敗的歷史吧!高育良書記也是精通官場的一個老油條,最後怎麼能不失敗?

我們大部分閱讀《萬曆十五年》的讀者多半不是明史研究者,黃仁宇把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 “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而基本的組織原則,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及法治和人權。高育良書記代表的就是上面的文官,是一個有學識的學者,又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官僚。

我猜高育良書記對《萬曆十五年》裡面最愛的人物一定是申時行,申時行打太極,揣摩上意,和稀泥都是一流的。高育良書記這些方面也是手段奇高,申時行喜歡用儒家那一套打太極,高育良則是用喜歡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打太極。這時候,總會想到一句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簡單的重複”。申時行在明代尚且沒有一個很好的結局,高育良書記面對的是21世紀的新時代,所以高書記失敗也是毫無疑問的。畢竟,我們的黨不是舊官僚,黨員也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老官僚豈能長久?

其實不僅僅高書記愛《萬曆十五年》,很多人也談過《萬曆十五年》, 而黃仁宇真正擅長的是經濟史,學術界對他的大歷史評價不高。更多喜歡黃仁宇的恰恰是學術圈外的人,這一點很有趣。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語言白話文,而且通俗易懂,用一個個故事來分析中國明代社會與中國式管理,帶著探討問題的角度深入。一方面西方學者漢學家史景遷的作品也是立足於大量的研究資料與史料,用人物命運經歷剖析社會,也就是說西方有不少這樣的作品,但是中國很少有人這麼創作,而黃仁宇又是一個有西方教育經歷與中國社會經驗的人。所以,這本書當年在中國火起來也實屬正常。普通人也會看的下去,高書記愛讀也很正常。

高書記與其說是愛歷史,倒不如說是對於舊官僚的生活狀態心有所感,而且高書記深知權力高高在上的人反而不好做,哪怕你是萬曆皇帝,當文官集團抱成團,你去應付很棘手。李達康為例子,他在京州一個人說了算,搞一言堂,獨斷專行,為什麼京州還會有丁義珍,陳清泉這些的官員存在呢?說到底有些人抱成團,不好對付。

三.《萬曆十五年》本書

萬曆十五年用了七個人的故事,串起來了萬曆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思潮等等。而且背後還有作者查閱史料與考證的功底,不能不說是一部優秀的作品。這七個人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失敗的,這一點不禁讓人深思原因。而我聯想到了孔飛力《叫魂》也是用故事展開一個社會的面貌。

與其說這本書是寫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倒不如說在還原一個,明代官僚體系與一個複雜的社會。這個年份本身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普通的一切背後反映的東西。黃仁宇就是帶著解密的心態,解答“李約瑟的疑問”,解答“中國為什麼近代落後於西方”這些問題,所以黃仁宇先生所選取的歷史上面的例子有取捨,這種取捨是好是壞不好說,但是至少做到了最基本的有明確的出處。

真正想學習歷史,入門階段看看這本書還是可以的,深入研究還是需要自己去閱讀一手史料和學術著作,但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則是非學術性的,即使距離明代已經有了幾百年, 我們會看見一些精英階層的文人官吏如何治理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


半卷

今天是黃仁宇誕辰百年紀念日,有不少紀念黃仁宇的文章刊出,不外乎對他的大歷史觀點的爭議,對他的歷史書寫的贊同或質疑,對他的《萬曆十五年》的感佩。具體如何來蓋棺定論黃仁宇 他的老師余英時所用“奇俠式的學者”倒是合乎黃仁宇。紀念黃仁宇百年誕辰,我想談從出版上談兩點:


從1982年《萬曆十五年》中文簡體版引進大陸之後,掀起了一陣狂風式的閱讀,在那個渴求知識的年代,這本書的“文學性”地寫歷史事實,當時的年輕人前所未見,這本書一時洛陽紙貴,成為超級暢銷書。但這本書的熱度才剛開始,在九十年代,在千禧年開端,到這幾年,《萬曆十五年》隨著當代史的一次次變動而走進一代代讀者的閱讀視野範圍,它開啟了暢銷長銷書的一種典範,真正的暢銷將近四十年,而且還會繼續暢銷下去。

這本書還深深影響了之後的歷史暢銷書的寫法,出版商和一些作者都開始關注明朝,關注用文學性的語言來進行歷史的書寫,像《明朝那些事兒》《袁騰飛講歷史》等在2008年左右特別火爆的書,無疑不是受到《萬曆十五年》寫作方式的影響。從出版上來水,《萬曆十五年》也是真正做到了市場利益和社會利益並行。


老李有刀

公元1587年,這一年是丁亥年,萬曆皇帝已經登基15年了,即“萬曆十五年”。也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天朝依舊四海昇平。當然,已經20多歲的萬曆是不知道這一年,西班牙的艦隊已經全副武裝開向英倫三島。

明神宗朱翊鈞9歲就接過了他的父親隆慶皇帝的位子,但實際上在其繼位後的這十多年裡,都是聽命於慈聖皇太后李氏的,但李太后不是垂簾聽政,而是將大權交給了張居正。

好容易熬過了不能做主的這麼長一段時間,萬曆親政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冊封他的愛妃鄭氏為皇貴妃,但是群臣不買賬,這一事件導致了之後數十年皇帝與臣僚的對立。自此萬曆也開始了數年不上朝的習性。

其實,明朝前期的皇帝們還是很勤政的,直到第十代皇帝正德打破了這一先例,即萬曆的叔祖。他常常離開北京,幾個月甚至一年多。

1572年,隆慶皇帝即位不到六年,萬曆登基,根據張居正的安排,一旬之中,只逢三,六,九日早朝。當然,除了張居正,他還要遵從“大伴”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安排。也同樣在這一年,張居正取代高拱成為內閣首輔,獨攬大權,萬曆要乾的事就是天天學習經典,書法,歷史。


到1578年,萬曆大婚後,這種壓迫依然存在,尤其是慈聖太后,犯了錯的朱羽鈞有時還要接受跪罰,一跪就是幾個小時。

在萬曆皇帝的祖父嘉靖以前,內閣大學士為三到六人,皇帝可能對其中一人諮詢較為頻繁,但從名義上講,他和另外的幾位大學士仍處於平等地位。自萬曆後,情況變了,張居正名為元輔,但也實為首揆,其他人是協助其辦事的了。今後朝臣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更加複雜。

1582年,張居正去世,一直臣服於重壓下的朱羽鈞解脫了,開始了和鄭氏的熱戀階段,這一年他18歲,當然這也很正常。但是,影響大明朝乃至中國歷史的隱患也就此埋下。

萬曆帝需要改變,因為自己親政了。如何才能成為大權獨攬的名副其實的君王?首先就是清算張居正,馮保也被驅逐出京。

到1587年,張居正已經死了五年,24歲的皇帝端坐在深宮開始獨掌朝政,似乎這一朝也就這樣了,但是,萬曆皇帝這一朝是明朝歷時最長的一朝,此後自然是有很多大事要發生的,這一年,不過剛剛是一個契機。


萬曆十五年,海瑞去世。在這一年的歲末,戚繼光也去世了。日本的豐臣秀吉九州征伐戰勝,島津義久降伏。

萬曆皇帝也正式的開始了他長達48年的執政,雖然,此前他已經當了十幾年皇帝。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意欲廢長立幼。他執著的愛著鄭貴妃,但是文官大臣們還在跟他對著幹。因為自古以來廢儲之事都是諸多禍端的根源。而張居正的離世,更使得已經立國近兩百年的大明朝岌岌可危了。

明朝後期應當來講,是被這些任性的皇帝和不識時務的文官們玩壞了。從萬曆的叔祖正德皇帝開始,也包括其祖父嘉靖。

張居正在世之日,還能夠平衡文官集團的內部紛爭,但是,1587年,當長幼之爭延展到派系之爭之時,其實文官集團內部的墮落也在與時俱進。而此時的首輔申時行卻只會和稀泥,放寬京察即是實例。

那麼,萬曆皇帝在乎什麼?長子朱常洛已然坐穩了太子的位置。他就靜靜的站在一邊,洞若觀火的看著大學士們左右政治格局。因為他始終不具備獨裁的能力,文官集團依然是一個龐大的力量,他心灰意懶,任由這個帝國滑向深淵。


到1590年,雖然,歷經數十年北方並無大的戰事,申時行也因此在政績上沒有大的問題。

雖然,在此後大明朝一直能夠控制西北,不再重蹈當年英宗皇帝“土木堡之變”的覆轍,但是,天朝已經是在苟延殘喘了。因為,萬曆十五年,即1587年,遼東巡撫注意到一個建州酋長正默默的開疆拓土,兼併北方的部落。

申時行當時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去研究是剿滅還是安撫,因為大臣們和監察官員各執一詞,他還是願意當一個和平宰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萬曆始終覺得自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終於不再理朝政。

不過,這個建州酋長卻是努爾哈赤。

大明朝的的第十三個皇帝,神宗朱翊鈞,傳統的史學家都認為其荒惰了政事,明實亡於萬曆。1601年,萬曆終於泱泱不快的立朱常洛為太子。此後,宮廷裡傳出有人要謀殺太子。長幼之爭,立即演變為百官的立場之爭,暗流湧動。至1620年,朱羽鈞駕崩,時年已38歲的太子繼位,不到一個月就隨父而去。之後其孫朱由校(天啟帝)繼位,而在此的前一年,清軍已攻克鐵嶺。


24年後,明朝滅亡。

在明朝的中後期,官僚體系成為決策的中心,財政開始紊亂。1587年前後,文官之間的口誅筆伐又再次直指上位,政治矛盾日益尖銳。萬曆在憤怒的同時選擇了消極怠政。當後來的“東林黨人”想要繼續以重整道德的運動來挽回頹勢的時候,其實已經什麼都晚了。

161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幾萬騎兵衝破了大明朝十萬大軍駐守的遼東防線。一年後,萬曆極不情願的傳位於朱常洛,一個月後,天啟繼位,不過七年,其另一個孫子崇禎帝朱由檢又在位十七年,終於在王朝覆亡時自縊殉國。

1619年的戰敗,註定了帝國的悲劇的開始。而萬曆十五年,則是這一切下坡路的發端。當思宗朱由檢有望實現“崇禎中興”的局面時,但骨子裡的東西還是一樣 ,雖強烈不妥協,而又成為不了一個獨斷專行君臨天下的帝王。

明朝自宣宗朱瞻基以後,再無真正的帝王,朝政操縱在官僚手裡,甚至在天啟時期,還出了一個權宦魏忠賢。所有的一切就是為了維持現狀,而歷史的車輪就是這樣,碾過享國276年的大明,繼續向前。


然而,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其所在的十六世紀末葉,恰是歐洲文藝復興最鼎盛的時期。西方人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此後開始了地理大發現時代,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走向政治和改革的舞臺,而我們在自此後一直至清、民國年間,卻與整個世界在背道而馳,整整倒退了近四個世紀。

破“神”而轉“思”,晚明的這一段歷史,應當值得我們深思。


翠彧軒

《萬曆十五年》,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歷史類圖書。

歷史類書籍,很難火起來。畢竟大家更關心未來,很少有人願意去回顧歷史。

《人民的名義》熱映時,因為電視劇中出現了此書,促進了此書的再一次熱銷,但我讀這本書,是在很久之前。

《人民的名義》,作者黃仁宇,美籍華人,歷史學家,1918年在湖南長沙出生,2000年逝於美國紐約。主要作品有《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黃河青山》等。

這本書的作者,是先用英文寫成的這本書,再翻譯成中文的。

很難得,無論是作者,還是譯者,都很棒,讓我第一次認識到,歷史是活潑的。

不記得自己讀過這本書幾遍了,真正的好書是值得反覆閱讀的。

提起歷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會覺得很枯燥,尤其是以史料為基礎寫成的歷史類圖書,總是難以擺脫眾多的歷史名詞,繁雜的歷史人物,晦澀的歷史文獻引用等。

《明朝那些事兒》之所以如此暢銷,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年明月能用平實幽默甚至近似於調侃的語氣將明朝的歷史以類似故事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在書中讀到的,彷彿不是歷史,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也是這樣的一本書。

一方面,它涵蓋了很多歷史知識乃至為人處事之道;另一方面,它又擺脫了歷史的厚重感,讓我們能透過一個個人物窺探到歷史的塵煙。

這本書以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為主線,主要寫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首輔申時行,南京督查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六人,以他們六人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明朝歷史的影響為主要內容。

本書內容看似單薄,實則厚重。

說是以萬曆十五年為中心,所涉及的時間卻又不僅僅侷限於萬曆十五年這一年;

以以上六人為主,但實際上卻涉及到了整個萬曆年間乃至整個明朝歷史的許多人物;

看上去是寫萬曆十五年間的官場及社會發展狀況,實際上寫的卻是整個明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

本書所涉及的人物之多,內容之全,見解之深,早已超出書名所述範圍,但因一切皆由萬曆十五年起,以萬曆十五年作為出發點,步步深入到整個明朝,整個封建社會,又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讀這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能明白很多之前困惑了你很久的問題。

首先說一下萬曆,為什麼萬曆皇帝的立儲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為什麼萬曆皇帝由最初的勵精圖治發展到後來的不問政務?

其次說一下張居正,張居正是為國為民,敢於打破體制,改革明朝積弊的治世能臣,還是結黨營私、玩弄權術、追名逐利的奸臣?

張居正生前位極人臣,何以在死後的短短兩年內就遭到清算,子孫被貶、家財被抄、生前心血事業皆付諸流水?

再次說一下申時行,申時行做首輔期間真的是毫無作為嗎?申時行為什麼要採用調和手段來協調皇帝和大臣間的關係,他的調和手段和張居正的改革手段哪一個能真正發揮出作用?

最後說一下海瑞,海瑞不被同僚所喜甚至遭到大臣們的排擠僅僅是因為他過於清廉正直而得罪了太多大臣嗎?如果明朝的臣子人人都像海瑞一樣嚴於律己、清廉為民,整個社會一定會發展的更好嗎?

只要你稍微瞭解一些明朝的歷史和以上人物的事蹟,這些問題都是你一定會思考的問題。

戚繼光的抗倭經歷和“戚家軍”百戰百勝的原因?戚繼光一生的榮耀與不幸因何而來?

明朝為什麼如此“重文輕武”?

李贄的思想主張到底是什麼?他何以在六十一歲時剃髮為僧,又為何在七十歲時於獄中自盡?

明朝乃至中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文人的雙重性是指什麼,形成原因又是什麼?

科舉制度在中國意味著什麼?文官集團存在的合理性及文官集團對整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影響都有哪些?

萬曆年間乃至整個明朝,武官為何大多不幸?

為何偌大的明帝國久受倭寇侵擾?中國何以慢慢落後於世界潮流?

所有這一切,如果你有所疑問,請在《萬曆十五年》中尋找答案。


筆記研究所

不怕眾位笑話,我在自己高一的時候買了一本三聯書店版的《萬曆十五年》。

初看真的聽震驚的,我仍舊記得那個如同《百年孤獨》一樣精彩的開頭: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我記得它說的那個不一樣的皇帝,那個首輔,那個申時行,那個將軍,那個清官,那個文人,那個王朝。

讀一本書,第一次覺得原來歷史真的不那麼迷糊,不像《全球通史》那樣模糊。

這就是一本書,一本講盡了人情世故,處世哲理的書。


知北而難行

萬曆十五年簡單的說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讓我們知道歷史原來是這樣的豐富。作者以自己所提倡的大歷史觀,以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為斷面,講述了包括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物的前因後果。用黃仁宇的話來說,他們或是身敗,或是名裂,沒有一個能夠功德圓滿。

並且從這本書裡我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昏庸的萬曆皇帝”的二三十年不理朝政是為了賭口孩子般的惡氣;“一條鞭法”張居正的生前背後的悲劇;申時行的抓鬮居然也是好辦法;海瑞居然是個“無用“的人;民族英雄戚繼光打仗還得靠行賄;李贄一個被忽略的人的悲劇也是我們的悲劇。

這本書讓我們發現歷史原來是由人構成的,歷史人物也是有七情六慾,而不是教科書那種理所當然的、善惡分明扁平化的紙片人。從字裡行間,我們發現我們的困惑來自於他們那裡,再看評書時、演義時就可以平靜的看待問題。歷史就不再是西宮娘娘和八王千歲的對立了。他們和咱們普通人一樣。

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書中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一個道理:當時的明朝,社會發展到那種文明程度做事情必須有法可依、管理國家事務必須有完整系統的一套措施,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運行起來有效率,而在當時沒有基礎和準備去做這樣的法律條文、管理等技術性工作。判斷一切事務的標準也僅僅依據的是“四書五經”。所以有些根本不是一個人品質道德的問題,到最後也因為此人“道德”不好遭到清算,文官集團總是拿著“四書五經”裡要求的東西來做幌子達到自己私心裡想達到的目的。

萬曆十五看似想以很像小說的形式來寫大明王朝的困惑,但實際想用大歷史觀來對整個中國文明的發展規律的進行總結,用現代化的視角來看待中華文明的得失。

後來又看了黃仁宇先生的多部作品,有些論點學術上是有爭議,是值得商榷。但萬曆十五年所用到的方法和視角,已經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看問題的視角,讓我們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看問題,學術界對萬曆十五年不怎麼看重,這本書裡面觀點其實不重要,關鍵是讓我們知道歷史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無論你相信與否,其實最近幾年文史上所有有影響的論著包括百家論壇中都有黃先生深深的影子;從文史界開始慢慢對很多領域都有一定的影響。要知道這本書其實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很火。

很多事件能成為影響歷史的大事,就是在事件背後有著很大的爭議,無論對錯,大家都在討論,贊同和反對的爭成一片,最後有些都不惜刀兵相見。這類事才能被記錄下,有些的確很無聊,就比如萬曆的爭國本事件。這類事當時的官僚可是看成可以和天塌地陷相比的大事。但實際我們看來很無聊的一類事。但就是這類事反而反應出我們文明的厚重和千年積累下的弊病。文學藝術已經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社會已經到了必須要突破的地步了。

相比同時期文藝復興,人的重新發現,導致隨之而來經濟文化、而後是工業革命。而我們依舊在程朱理學裡禁錮著。這種禁錮其實依然在影響著我們,我們的變化是被動的,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走出我們自己的文明之路。

對比萬曆十五年中的人物,大家對其中的人物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可以感受出他們的困惑也是我們現代依然的困惑,做事的泛道德,技術問題道德化,我們現在社會的管理,小到小區物業管理、大到國家政策依然有這其中的困惑和為難。

通過這本書依舊體會到魯迅先生的說所的中國改變之難。看了對這本書很多讀後感,發現很多人依舊停留在明史研究,換一種方式對人物評價的史論上,這依然是傳統中國教化、正人倫的道路。大家其實很新鮮于作者對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的觀點。但對李贄這個人反而感覺很無足輕重,僅僅是一個對儒學的一個批判性人物,有些怪誕、迷茫。我倒認為黃先生把他放在最後是有深意,這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物,只是他沒引起巨大的爭論,逐步就淡化了,最起碼現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這個人物,老百姓只知道類似的唐伯虎。

為什麼說李贄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物,他論點或者做法不見得對,但他是中國文化“文藝復興”的先驅,是最早意識到人性解放的古人。如果這個按照他的想法並爭論下去,會開拓出中國的文藝復興,西方的進步會在我們的後面。但可惜中國沒有意識到,也不可能意識。反而依著巨大的慣性沿著孔孟、程朱理學、王陽明的路走著。直到近代依舊沒有擺脫,要不曾國藩就不會那麼崇拜王陽明瞭。但這條路是需要改變的路。


沙中土大溪水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這本書莫名其妙地就火起來,有兩個外部原因,一個是因為前段時間一度熱播,全民津津樂道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提到這本書,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羅輯思維羅振宇的推薦,要知道羅振宇每次推薦一本書,知識焦慮的人紛紛趨之若鶩。

按道理這本書不應該火起來的,因為它不算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書,而是一篇學術論文。論文總是很枯燥,上大學時候無論念文科理科也好,工科醫科也罷,總而言之所有學術論文讓人看了都頭疼。說白了學術論文就是把人能看懂的話,寫的鬼都看不懂。

但是既然《萬曆十五年》火起來了,就有其中的道理,學術論文寫到這個份上,算是登峰造極了。能看懂又有趣的學術論文,讀起來並不比小說費力。把論文寫成了故事書,是《萬曆十五年》能夠持續活下去的內部因素。

這本書寫歷史,主要是圍繞萬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這一年間發生的種種事情展開的。很多人都覺得《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有點兒意思,但是它依然是一本學術著作。一本寫歷史的書能夠如此有趣,不過是因為真實,不虛飾。這本書圍繞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一些事情,主要講述了幾個對大明王朝的興衰起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幾個人。

這幾個典型人物分別是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胡宗憲、戚繼光、李贄,從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出發,剖析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萬曆年間,君臣之爭幾近白熱化。所謂爭權奪利,不過是爭一個立錐之地,沒有人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即使是皇帝本人。在群臣與皇帝的明爭暗鬥之中,一個輝煌而強大的帝國不斷遭受腐蝕,最終轟然倒塌。

萬曆皇帝是一個奇葩。御宇四十八年,三十三年不顧朝政,創下了吉尼斯紀錄。到萬曆後期,三千多的京官銳減上幾百人,許多官員憤而辭職,很多部門連一個管事的人都沒有。

萬曆皇帝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天下事任由之而天下不亂,說明萬曆皇帝並非對所有事情都撒手不管。作為天子沒有承擔起表率天下的責任,君臣之間選擇了永遠的不原諒。他們互相指責,又對彼此無可奈何。

張居正一生兢兢業業輔佐萬曆皇帝,希望他成長為一個千古名君,可惜萬曆皇帝卻成長為一個無限期曠工皇帝。張居正活著隻手遮天,死後被政治對手和一幫小人搞垮搞臭,可嘆。申時行一生學為好人,處處和稀泥當和事佬,最後還是被萬曆皇帝一腳踢開告老還鄉,晚景淒涼。餘者身居高位的人,如胡宗憲高拱等,下場也很慘。

書中最為討喜的兩個人,一個是剛正不阿的海瑞,一個是英雄蓋世的戚繼光。但是他們最後,也都逃不掉落得一個晚景淒涼的下場。

如此忠臣良將,何以如此結局?萬曆皇帝並非昏庸無道,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悲劇呢?

總有一股黑暗的力量在背後捅刀子。可是誰是幕後兇手,不得而知。歷史的潮流必須如此,歷史的侷限必須如此。歷朝歷代,忠臣良將都死於小人之手,時代就是最大的小人。

在後記中,黃仁宇先生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其不能代替法律,但是道德又不能完全不要。在一個無比推崇“人治”而缺少“法治”精神的國度,道德的負面影響暴露無遺。

黃仁宇先生為何選擇李贄來作為萬曆年間的文化代表,不得而知。因為同時代的文學家如王守仁,何心隱等人,也同樣處於一種自我衝突之中。也許是因為李贄更加灑脫不羈,更接近於儒家和道家的結合。

李贄最後的結局,是在監獄裡以剃刀自刎而死。

《萬曆十五年》一書中選擇的幾個人代表人物都有一個特點——孤獨。以他們的聰明睿智,剛毅果敢,竟不能和那個時代完成和解。

只有誤會,不斷加深的誤會。

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因為沒有規則,所以誰都可能成為一顆棋子。


博書

初次讀到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是1997年,大三的時候。當時聽了老師的推薦,在書店正好碰到這本書,就買下了。

書是不厚的,一本小書,大概也就七個章節(?)、十萬字的樣子。但讀完之後,真的震動很大。

倒不是裡面有多少驚人的觀點,而是感覺: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寫,竟然也可以寫得那麼生動!



怎麼說呢,我本身是歷史系的,從小也喜歡歷史,但老實說,之前獲得的感覺都是片段的歷史知識,因為之前的寫法生硬、套路固定,全是教科書和知識集的面孔。

說不好聽點,多數所謂歷史著作都是面目可憎,一點都不親民。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就不同了,從故事(絕不是虛構的)開始講起,然後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娓娓道來,向讀者一步步揭開歷史的畫卷,一幅宏達的歷史畫面由此展開。

這種以小見大的功力,可真是不簡單!這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可真是容易讓人接受!



記得推薦這本書的好像是方誌遠老師吧,這和方老師的講課風格也很像,也是由淺入深、由小見大,各種小故事信手拈來,他的課,也是當時學校大概唯一有旁聽生的。

多年以後,我也走上了歷史寫作的道路,我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模仿兩個人,一個就是黃仁宇先生,另一個就是唐德剛先生。

因為功力有限,很快就被人看出來了。

譬如《辛亥殘夢》、《門檻上的民國》,至今仍有讀者說,這兩本書感覺有《萬曆十五年》的風格。(另一本《北洋往事》,則受唐德剛先生的影響比較大。)



當然,《辛亥殘夢》和《門檻上的民國》分別寫的是1911年和1912年,和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的取材有接近之處,但論水平論功力,哪能和黃先生相比呢。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高興有讀者這麼說的!

總的來說,歷史寫作還是好考慮讀者的感受,儘可能的生動形象,歷史作品也應該有文學的技巧和價值,尤其是通俗歷史作品,更應該如此。

事實上,即便是學術作品,也不應該刻意排斥文學性,畢竟,所有的社科類作品,其實都是文學,都是藝術,沒必要自建藩籬。

以上,就是《萬曆十五年》給我的最大感受和收穫,感謝黃仁宇先生!


坑爹史冊

內容簡介


《萬曆十五年》主要內容是,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萬曆十五年》英文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中文本問世後,獲得如潮好評,成為眾多作家、學者、企業家、高校師生的案頭必備書,併入選《新週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媒體推薦

書評

萬曆十五年《增訂紀念本》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英文版榮獲美國書卷獎(American Book Awards)兩次提名,中文版入選《新週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

紀念《萬曆十五年》問世30週年,大歷史觀發軔這作,特別推出增訂新版,校訂文字:重新核校全部文字,進行修訂。完善內容:增收黃仁宇《1619年的遼東戰役》等數篇文字。精選插圖:精選彩色歷史圖片10餘幅,圖文相得益彰。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於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崙,然而時代卻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機緣。其後赴美研習歷史,於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人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中國少了一個拿破崙,卻多了一個以其睿智打開人們視野的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時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