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双11:在争议中走过九年

11月11日零点仅过了3分01秒,上海世博中心电子屏上显示的天猫双11成交总额已超过100亿元。
数字的增长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已经略显疲劳。处于消费升级阶段的他们,对于低价和数量已经不感兴趣,其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他们需要的是良好的商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和体验,更提出了私人定制般的个性化需求。
而这也成为敏锐的中国企业家们在今年的双11的着力点,一定程度上印证着商业进步。
又见双11:在争议中走过九年

11月11日,这样一个平淡无奇日子,却因为互联网从业者的创新精神有了特殊的意义,早在2009年,天猫还叫淘宝商城。那一年,首次双11当天的交易额是1000万元。
如今走过九年的双11,一直存在争议,也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中国的进步,成为观察中国新经济业态的一个窗口,同时也考量着社会综合管理格局。
有人看到的是进步,仅从数字上看,当日网络交易额实现了数千倍的增长,一个个华丽的数字令人昨舌。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的就业机会,相关行业的拉动。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物流行业,每年都在飞快的进步。一场活动牵动了遍布全球的数亿工人、农民、设计师和生产管理人员,背后还有数据、智能、计算的一整套技术产品,这又意味着全球数百万程序员、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在为这场活动进行托举。
有人看到的是问题,双11期间,物流的爆仓,商家的疯狂与不诚信行为,消费者的非理性,无不考验着社会管理能力,也呼吁着相关制度法律的出台。
又见双11:在争议中走过九年

有人看到的是未来,今年多种包括无人机、人工智能在内的黑科技手段与商业结合,衍生出多种玩法,体现了所谓新零售的未来。
有人则观察到社会的各个断面,中国的家庭消费习惯,家庭消费的主导权,消费观念的改变,文化的改变等等。
无论是成绩还是不足,双11已经成为中国人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经济活力的一抹底色。
发展带来的问题总归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如今,爆仓刷单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调度“外卖小哥”跨界帮忙;多部门主动作为,对虚假广告、先涨价后打折等消费陷阱强化监管……
这些都是进步,问题需要发展才能得到暴露,运用市场手段,消费者用脚投票就可以对双11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
目前,中国的新经济展现着无限的活力,存在着弯道超车的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着罕见的生气。即使充满争议和曲折,但进步的印记却是扎实的。
雄安新区的个体通过“双11”获得了发展,一位河南农村姑娘因为成为村淘合伙人走上了联合国演讲台,一位快递小哥通过中国电商发展的机会登上了纽交所……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个体真实的改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万物互联让时代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精彩。
在这个双11,很多消费者发现买东西似乎越来越无法感受到低价,获得折扣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问题依然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这位双11的倡议者,真切感受到:中国目前的消费者从要消费到要好的消费,到要独特好的消费……这种消费升级也在不断给企业压力,倒逼企业进步,完善商业环境。“现在全场5折的口号越来越少了,便宜重要,但‘好’更重要。”
争议中走过九年的双11,依然在前行。如同一个万花筒,折射着社会多方的期待与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