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亳州俗语有云:“苏州卖得好头油,亳州看得花戏楼”。

到亳州不游花戏楼,就好像到北京不游故宫,到西安不游兵马俑,到苏州不游拙政园一样,是充满缺憾的。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花戏楼本名山陕会馆,由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迄今已有362年历史,因院内有一座戏楼饰满木雕、彩绘,花团锦簇,故而美其名曰“花戏楼”。由于山陕两地崇敬关羽,因此又称之为“大关帝庙”。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关于花戏楼的由来,《重修大关帝庙记》中有确切的记载:“亳州北城之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首事为王璧、朱孔领二人……皆系籍西陲,而行贾于亳……”

宋应星曾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其中,山西和陕西只有一河之隔,在明清时代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为了延续“秦晋之好”的佳话,经常互通商情,抱团取暖,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大量的山陕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

从这就可以看出,花戏楼宛如一个小江湖,容纳了秦、晋、徽三方之人,三种不同的称谓,折射的却是商业、市井、信仰三种不同的文化,既有顶礼膜拜的缭绕香火,也有商贾乡党的珠联璧合,还有地方大戏的雅俗共赏。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毫不夸张地说,花戏楼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座文化的丰碑!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也许是因为处在老庄故里,深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总是与“三”结下不解之缘,连宝物都是“三件套”:砖雕、木雕和铁旗杆。

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大禹治水所用的定海神珍铁一万三千五百斤,后来被孙悟空拿去当作趁手兵器。

然而,这件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神兵利器在“护门之宝”铁旗杆面前,仍显得小巫见大巫,重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二万四千斤!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在《西游记》的世界里,如意金箍棒可以说变小就变小,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对铁旗杆显然不可能随意变化。那么问题就来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铁旗杆究竟是如何铸造的?又是如何竖立起来的?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当你还在惊异之时,两大“雕宝”又会让你大开眼界。

据统计,砖雕一共有52处,木雕一共有18处,每一个雕刻都尽善尽美,栩栩如生,囊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民间谚语、神话传说等内容,生动地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众所周知,砖雕素有南徽北晋之说,晋派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较之徽派砖雕更为浑厚、质朴。晋派砖雕以北方山水、花鸟鱼虫及各类动物瑞兽和吉祥图案为主,而徽派的砖雕则以人物、建筑为主。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花戏楼既是晋商的一大“根据地”,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晋派建筑的影响,山门上镶嵌着闻名遐迩的立体水磨砖雕,属晋派微雕艺术,在不足10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透雕成各种飞禽走兽、山水人物,景深境幽,层次丰富,一羽之微,一鳞之细,一叶之脉,一花之萼,一人之情,无不妙颠毫末,蔑以复加,可谓巧夺天工,将方寸之地打造成了艺术的殿堂。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更令人称奇的是,砖雕除了呈现《大梁城》、《郭子仪上寿》、《白蛇传》、《吴越之战》、《三顾茅庐》等戏剧故事外,还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如“达摩渡江”弘扬的是佛,“老君炼丹”反映的是道,“魁星点元”体现的是儒。由此可以看出,工匠们不仅仅有着玄妙入神的技艺,更有着开阔豁达的心境!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处于安徽大地,又怎能少得了徽州木雕的身影?

殊知,徽州木雕属于我国民间木雕史上的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以美轮美奂的大面积雕画著称于世,除了真实地反映男耕女织、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之外,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内容,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气息,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一朵绽放的奇葩。

大木透雕因富有层次、立体感强、场面宏大、刀法细腻,被誉为木雕中的神品,故而用在了“刀刃”上。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兴许因为亳州既是三曹故里,又是华佗故乡,木雕戏文全是清一色的三国故事,囊括《长坂坡》、《割须弃袍》、《七擒孟获》、《击鼓骂曹》、《三气周瑜》、《曹操刺董卓》、《空城计》、《千里走单骑》、《华容道》、《凤仪亭》等十八出大戏,出场人物达600多个,不用一根钉子,全部用木榫扣制而成,雕工精细,形态各异,龙争虎斗,呼之欲出。

可以说,戏台虽小,容量却一点都不小,几乎上演了半部《三国演义》!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除此之外,戏楼上还装饰有一系列彩绘作品,采用民间“一色三套平涂”的彩绘技法,仿佛工笔重彩画一般,用色鲜艳而且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彩绘多集中于戏楼藻井和戏台以及钟鼓二楼,包括《龙凤呈祥》、《万象更新》、《麟吐玉书》、《喜上眉梢》、《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福寿千秋》、《鹤飞朝阳》、《鹿芝献寿》等作品,无不带有非常美好的寓意,借此表达了建造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游花戏楼,仿佛徜徉在雕刻艺术的海洋里,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镂空雕和线刻等雕刻手法交替运用,远近兼顾,主次分明,极富立体感与韵律美。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戏台是演员的天地,彩绘又是工匠的舞台,两种不一样的舞台却有着同样的精彩,用各自的方式让艺术之花绽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就好像李杜诗篇一样,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小小戏台竟然演绎着半部三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