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養好小龍蝦,必須注意小龍蝦養殖中的這些誤區

想要養好小龍蝦,必須注意小龍蝦養殖中的這些誤區

近幾年的小龍蝦市場價格攀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精養龍蝦,但多數養殖戶忽略對水質、養殖環境、投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導致不少人養殖失敗。小龍蝦養殖的火熱,一窩蜂的去養殖小龍蝦,到底怎麼養殖呢,很多人是門外漢。要養好小龍蝦首先要了解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這樣我們才能夠根據小龍蝦的這些特點做到高產、高收益以及做好防病工作。

想要養好小龍蝦,必須注意小龍蝦養殖中的這些誤區

想要養好小龍蝦,必須注意小龍蝦養殖中的這些誤區

一、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原螯蝦屬,為淡水蝦類中個體較大的品種。它廣泛分佈於各類水體,以靜水溝渠、淺水湖泊和池塘中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對水體的富營養化及低氧有較強的適應性。一般水體溶氧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即可滿足其生長需求。

小龍蝦晝伏夜出,不喜強光,在正常條件下,白天多隱藏在水中較深處或隱蔽物中,很少出來活動,傍晚太陽下山後開始活動,多聚集在淺水邊爬行覓食或尋偶。若受驚嚇,便迅速逃回深水中。

小龍蝦多喜爬行,不喜游泳,覓食和活動時向前爬行,受驚或遇敵時迅速向後,彈跳躲避。小龍蝦對重金屬及某些農藥如敵百蟲、菊酯類殺蟲劑非常敏感,因此小龍蝦養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想要養好小龍蝦,必須注意小龍蝦養殖中的這些誤區

二、小龍蝦養殖的四個養殖誤區

(一)繁殖的誤區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者認為小龍蝦一年繁殖兩次或多次,可在11月或3月投放親蝦。其多年研究結果表明:小龍蝦一年繁殖一次,秋冬季繁殖類型,投放種蝦的時間應該在9月份之前。

結論源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人工繁殖試驗,4-5月在實驗室條件下無一尾產卵,9-10月產卵率達85%。2.連續三年野外抽樣調查,調查雌蝦樣品數每年不少於1萬尾,4-5月抱卵蝦不到1%,9-10月抱卵蝦達20%。3.調查回訪3月份投放親蝦的養殖戶,無一例養殖成功。

(二)蝦爭鬥性誤區

不僅在我國,在世界範圍內,小龍蝦都被認為是一個爭鬥性很強的種類,可以與常規魚類混養,甚至認為小龍蝦會對漁業和生態產生極大的破壞。

其研究結果:小龍蝦爭鬥性較弱,行動緩慢,不會對水產養殖業產生嚴重危害。相反,其敵害較多,如要發展小龍蝦的養殖,則要加強對敵害的防控,否則難有成效。

很多養殖戶養殖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敵害防控不到位,養殖池中野雜魚太多。因此,“徹底除野,加水過濾,驅趕水鳥,嚴防敵害”等防控措施是必須的,實踐證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養殖誤區

由於小龍蝦經常在淺水處活動,有些人習慣性的認為“養魚要深水,養蝦要淺水”。因此,在養殖戶中流傳著“深水養魚,淺水養蝦”的說法,很多養殖戶養蝦的水很淺,60~70釐米,甚至30~40釐米,在這種條件下養殖的蝦產量低、個體小、殼厚,經濟效益差甚至嚴重虧損。

小龍蝦是個夜行性動物,夜晚常在淺水區活動和蛻殼,但池塘水位太淺,不利於小龍蝦的養殖。試驗結果表明池塘養蝦水深應在1.5米以上,最好在1.8米以上,水淺易導致水溫過高,是養成“鐵殼蝦”(鐵殼蝦是指個體很小就發紅、殼厚的一類蝦)的五個主要原因之一。當然,養蝦池塘也應有適合的坡度,為小龍蝦的蛻殼提供淺水環境。

由於小龍蝦具有較強的繁衍能力,加上不容易捕撈乾淨,有些人認為“小龍蝦捕不乾淨,第一年要投種,以後都不再投種”,即“一次放種,年年收穫”。這種做法對養殖很有害,其一養殖產量不穩定;其二年年捕大留小,近親繁殖,種質質量越來越差,導致產量越來越低,個體越來越小。

(四)養殖模式的誤區

我國水產養殖傳統上採取冬春季放種,秋冬季捕撈。很多地區小龍蝦的人工繁殖沒有過關,只有春季的4-5月份能獲得少量苗種,加上蝦價秋季以後逐漸走高。因此,常常採取“春放秋(冬)捕”的養殖模式。

小龍蝦為秋冬季繁殖類型,其最佳生長期在秋季(9-11月)和春季(4-6月),加上小龍蝦喜掘洞避夏、繁殖和越冬,並對新環境需較長時間的適應,可見養殖小龍蝦採用春放秋(冬)捕這種模式並不適合。

想要養好小龍蝦,必須注意小龍蝦養殖中的這些誤區

三、對於生態習性的三個誤區

1.由於人們常常在水質較差的水溝中發現小龍蝦,就有很多養殖戶認為“小龍蝦是在臭水溝生活的種類,對水條件要求不高,水越肥(髒)越好”,因此不注意水質的改善。

而事實上小龍蝦和河蟹一樣對水質要求非常高,如果水質條件不好,蝦的群體數量會非常少,而且蝦體表很髒。因此我們養殖小龍蝦過程中,一定要經常注意水質管護,管理好水草,這樣龍蝦產量會很高,並且品相好,售價高。

2.蝦農對小龍蝦的營養需求認識不足,大部分蝦農認為,給小龍蝦投餵一些雜糧(小麥、玉米等)及冰鮮魚,有的甚至不投餵任何餌料,龍蝦照樣可以長大。

事實上,這是小龍蝦養殖戶們固有的觀念,其實,小龍蝦在幼蝦階段,投餵的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應在40%左右,成蝦階段蛋白質含量也應在33%以上。

3.很多養殖戶認為龍蝦一年繁殖2次,事實上,龍蝦一年繁殖1次,繁殖時間與當地的氣候條件及池塘水位相關。很多蝦農有了防止種質退化意識,常常用在市場上收購野生蝦苗放到蝦塘來防止近親繁殖,有這種意識是正確的,但是他們沒有了解野生蝦苗的來源,只知道野生蝦苗價格低。

事實上,野生蝦苗經過販賣蝦苗的商販囤積了很久(每次抓捕不多,需要囤積到一定數量才開始售賣),而且抓捕的河溝是不是存在很多病原菌不得而知。這樣的蝦苗存活率自然不會很高,而且很可能攜帶病原菌。一旦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可能會將疾病傳染給原塘的小龍蝦。

想要養好小龍蝦,必須注意小龍蝦養殖中的這些誤區

四、認識上的七大誤區

1.關於苗種

目前所說的龍蝦也可以叫克氏螯蝦或日本克氏龍蝦,均為一個品種,不存在“雜交品種”,因人工成本過高且目前自然苗豐富、價廉而人工苗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另外不要誤信是經過馴化、互相殘殺少的新品種而從外地高價購買龍蝦種。

不少人認為只要第一年投入種蝦後,通過自身不斷繁殖,年年獲取不錯的收益。其實龍蝦養殖投種第一年產量最高,以後逐年下降。由於龍蝦生命週期為16-18個月,加上近親繁殖,功能退化,抗病力下降,3年後產量會銳減甚至絕收。

2.關於水質

有些人認為龍蝦在臭水溝也能很好地生長,其實並非好壞水都能養,清新水質才是龍蝦養殖高產的關鍵。要求池中水草的覆蓋面要在30%~60%。水體透明度在30釐米左右,溶氧量>5毫克/升,應定期換水,每次換水1/3,高溫季節水位保持在80釐米以上。

3.關於飼料

龍蝦是雜食偏動物性餌料的生物,其生長是否良好,取決於蛋白的攝取量,可以以新鮮小雜魚、田螺為主,輔以植物餌料,也可投餵蛋白質含量不低於32%的配合飼料。腐爛變質的動、植物飼料不宜投餵,因其利用率低、容易使水質變壞。

4.關於病害防治

有人認為“龍蝦不會生病”,其實不然。在進行高密度養殖之後,各種環境因子都易引起龍蝦發病。解決的辦法主要以預防為主,定期使用藥物。在養殖過程中水體要定期消毒,若水體pH值<7,每隔15~20天,將生石灰按20克/立方米的濃度化漿後均勻潑灑。一般池塘每隔15~20天用氯化物等消毒一次,每半個月左右在飼料中添加蛻殼促長素,連喂3天。

5.關於混養

很多人為了合理利用空間、提高養殖效益而認為龍蝦可以和魚類混養,其實龍蝦絕不能和食肉或雜食性水產品混養。因為龍蝦脫殼時最易被殘食,且龍蝦產仔時鰱鱅都是它的天敵,故不主張混養。

6.關於管理

有些養殖戶認為龍蝦食性雜,隨便喂喂即可。因此有人在精養的龍蝦塘也不投餌料,造成龍蝦互相殘食;或者過量投餵動物內臟造成有機質發酵,水體發臭,產生有毒氣體和缺氧,致使養殖失敗。

7.關於畝產量

龍蝦畝產量與放養密度、養殖環境、投餌量、病害防治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龍蝦生長快,一般養殖50~70天可出售,5-6月份是銷售旺季,6月底後開始交配產卵、穴居,捕撈量急劇減少,因此那些龍蝦養殖產量超千斤,效益上萬的傳言實在不可信。一般而言,每畝龍蝦養殖產量250~450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