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行業競爭情況分析

1、聚氨酯的興起

聚氨酯(PU)是一種由多異氰酸酯(OCN-R-NCO)和多元醇(HO-R1-OH)反應並具有多個氨基甲酸酯(R-NH-C--OR1)鏈段的有機高分子材料。PU樹脂首先由德國拜耳(Bayer)(PU工業奠基人)教授於1937年發明,至今已有近八十年曆史。我國PU工業始創於20世紀50年代未,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曆史。

聚氨酯行業競爭情況分析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諮詢有限公司《聚氨酯(PU)競爭態勢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2、聚氨酯的發展

PU樹脂首先由德國拜耳教授於1937年發明。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英國從德國獲得了PU製造技術。美國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共聚醚與TDI構成的PU軟泡塑料,這是PU工業發展中一個重大里程碑。

1951年美國用乾性油及其衍生物製得了TDI型PU塗料。1953年美國從德國引進了PU膠粘劑製造技術,開發成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為原料的PU膠粘劑。1953年德國研製成功由聚酯多元醇與NDI構成的液體PU澆注橡膠(CPU)。1957年英國ICI公司開發成了MDI為原料的聚酯型硬質PU泡沫塑料技術。1959年美國杜邦公司成功地開發成PU彈性纖維(Lycra)萊卡。六十年代中期各國相繼研製成功PU鋪面材料和PU灌漿防水材料。六十年代後期德國Bayer公司和美國相繼開發成功RIM(反應注射成型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七十年代初熱塑性PU彈性體(TPU)研究成功。80年代初PU工程塑料問世,PU工業從此以一個塹新的面貌展現了出來。至八十年代中期,全世界PU消費量已達到400萬t/a。到90年代後期消費量快速增加到800萬t/a。

我國PU工業始創於20世紀50年代未,1958年大連染料廠研製成異氰酸酯(TDI),1968年建成年產500T生產裝置,為我國PU工業開創了條件。六十年代初,江蘇省化工研究所等單位研製成了聚醚型PU軟質泡沫塑料。同期,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三條PU軟泡生產線,分別裝置在上海、北京和山西3個塑料廠。七十年代初江蘇所與南京橡膠廠研製成混煉型PU彈性體(MPU),同期天津化工研究院和天津油漆廠研製成PU塗料。上海合成樹脂研製成PU膠粘劑,並由上海新光化工廠投入工業化生產。1974年北京建築工程研究所研製成PU防水材料,江蘇所研製成PU防水和灌漿料。1976年江蘇省化工廳組織了江蘇省化工研究所等單位進行PU跑道膠的技術攻關,並於1978年開始在國內各種類型體育場地大面積推廣應用。

我國PU工業在上世紀七十年未以前,雖然有一定工業裝置,但規模均不大,當時我國PU樹脂全年生產能力僅為1萬T左右,產量也只有5000T左右。從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未是我國PU工業初始開創階段。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政策實施改革開放,八十年代初江蘇常州有機合成廠和廣州人造革廠從意大利引進了PU合成革生產裝置。山東煙臺合成革廠從日本引進了PU合成革技術,以後又引進了1萬t/aMDI生產裝置,並於1984年正式投產成功。同期,甘肅銀光化學工業公司引進德國TDI製造技術和設備並於1990年建成2萬t/a生產規模。80年代未到90年代末期,國內上海高橋化工三廠,南京金陵石化廠、瀋陽石油化工廠及天津石化三廠和錦西化工總廠等單位分別從日本、美國、意大利等國引進了萬噸級規模的聚醚生產裝置。從而為我國PU工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1984年10月成立了全國PU行業協作組。1994年12月經國家批准,“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正式成立。從此,中國PU工業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至1998年我國PU樹脂產量達到77萬T。2000年國內MDI產能為3萬t,TDI產能為4萬t,聚醚多元醇產能為3萬t。

近年來我國PU工業飛速發展,已成為我國化工產業發展中最快的行業之一。

3、行業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前,由於生產技術含量高,裝置產能過低,我國聚氨酯原料很大程度上依靠進口,特別是聚氨酯合成中最重要的原料異氰酸酯,我國遲遲沒有掌握核心生產技術。改革開放後,經過多年的引進吸收、自主創新,我國成功開發了以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二異氰酸甲苯酯(TDI)為主體品種的異氰酸酯生產技術,以萬華工業為代表的本土企業積極在聚氨酯原料領域擴張產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升級穩步加快,技術創新水平、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聚氨酯製品門類繁多,分佈較廣,生產規模大小並存,目前製品生產企業約有三千多家。聚氨酯主要原料MDI,TDI,PPG已成為國際化商品,其生產技術與設備較複雜,生產相對集中且集中度不斷提高。目前,國內異氰酸酯(MDI,TDI)生產企業約10家,20萬噸級PPG生產企業約10家。

目前中國聚氨酯產業佈局基本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以煙臺和天津為中心的黃河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以葫蘆島為中心的東北地區、以蘭州為中心的西北地區,以及正在形成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地區、以福建泉州為中心的海西地區等聚集地區。

“十三五”時期,聚氨酯行業面臨著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速的新形勢,行業發展將越來越依賴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4、行業競爭格局

聚氨酯材料具有傳統材料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故該行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該行業吸引了眾多的企業進入該領域,但由於核心技術的差異,國內中高端市場還是一直由外資巨頭德國巴斯夫、德國拜耳、美國亨斯邁、日本陶氏與國內行業巨頭煙臺萬華等企業牢牢把控,而低端市場較為混亂,競爭激烈,但隨著國家相關標準的出臺、環保要求的提高以及產品升級更新的壓力,低端市場面臨著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或者被市場所淘汰的選擇。

5、行業的競爭狀況

近年來,國內聚氨酯行業堅持自主研發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原料領域企業積極擴大產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聚氨酯不同的細分領域出現了幾大巨頭,TDI行業的甘肅銀光聚銀化工有限公司,MDI行業的煙臺萬華集團有限公司,合成革及氨綸行業的華峰集團,聚醚多元醇行業的上海高橋石化公司、河北亞東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組合料行業的山東聯創集團等。

在聚酯型聚氨酯行業以及上游原料聚酯多元醇行業,除了CASE用聚酯多元醇形成了幾家有規模的生產企業外(大部分自用),在硬泡、一些膠粘劑用聚酯多元醇方面,形成規模的聚酯多元醇企業幾乎沒有,同時對新產品的研發明顯不足。

聚氨酯行業競爭情況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