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總編輯:“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此語可謂驚天!

2018年4月16日,中興事件的新聞在網上爆發。三天後,4月19日,《科技日報》一版頭條強勢推出新專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開篇以“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為引題,報道了中國在高端芯片製造所需要的頂級光刻機方面的落後狀況。

但是,當時舉國歡慶,輿論氛圍大面積濃罩著“厲害了我的國”。

直到“中興事件”爆發。

6月21日下午, “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 •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 科學傳播沙龍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劉亞東做了主題演講,在詳細介紹《科技日報》“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系列報道的出臺背景和意義之外,還詳細說明了在那些核心技術之外,我們還缺的到底是什麼?

劉亞東說: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中國實際上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

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則是建立在系統研究和專業訓練的基礎上。

有人說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告訴你,四大發明屬於技術範疇,它不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創新和突破,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係。

比如指南針,我們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著家。沒有去研究磁場、磁力線,也不懂得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會產生電流,更推導不出麥克斯韋方程。

比如火藥,我們的先人只滿足於它能爆炸的事實,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沒有深入探討它的化學和物理機理,所以才止步於黑色火藥,沒能研發出黃色炸藥。

有人說,我們祖先發明瞭火藥,所以才有了後來工業和軍事上用的炸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黃色炸藥和黑色火藥沒什麼關係。

中國太需要這種理性的、並且顛覆教科書的“真聲音”了。

《環球時報》全文轉發了劉亞東的主題演講並作社評推介。

環球時報社評:科技日報總編強調中美巨大差距芻議

科技日報總編輯:“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劉亞東強調“彎道超車”是個偽命題,認為它成了投機取巧的代名詞。他批評浮躁和浮誇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總想走捷徑。

劉是21日在中國科技會堂發表這一演講的。經媒體報道和互聯網傳播,他的演講成為輿論場的一個熱點,並受到廣泛支持。很多人讚揚他“敢說真話”,稱讚其演講“振聾發聵”。

劉的演講可謂是輿論場近段時間對中國能力反思的一種代表性聲音,這波反思是中美貿易戰、特別是美國用停止供貨對中興通訊“一劍封喉”觸發的。前一段時間輿論場上“厲害了我的國”的驕傲感比較突出,而中興事件之後,互聯網上又充滿了“中國都不行”的沮喪感。

有官方身份背景的人對誇大中國的成就進行批判,劉亞東的演講可謂來得正逢其時。

我們認為,第一,這樣的矯正是需要的,提醒中國人要謙虛,不要忘乎所以,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有這樣的持續發聲無疑是有益的,會有助於中國社會的集體清醒。

第二,中國要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客觀判斷世界,但真正做到這一點又是很不容易的。中國社會中,包括學術界始終存在過度自信和妄自菲薄兩種傾向,從政治上說,鼓勵社會自信些和主張多檢討國家的問題也有各自的必要性,因此實事求是其實是個動態、複雜的過程。

第三,就中國真實科技水平而言,有兩點都需要承認,一是我們確實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且速度驚人,加上中國工業部門和科技發展的全面性,讓美國和西方產生了真實的危機感。二是我們的水平與美國還有巨大差距,克服這些差距需要不止一代人的艱苦努力。

第四,我們主張對上述兩方面的認知都應當是充分的。劉亞東的演講集中在了第二個方面,那麼多人支持他,這其實反映了中國社會存在著希望對內加強反思、對外多展示謙虛的集體自覺。“悶聲發大財”的思維方式在中國有著雄厚社會基礎,很容易被激活。

第五,之前個別教授鼓吹中國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等方面“完成對美國的超越”,遭到了輿論的自發猛烈批評。那場風波已經證明,誇大中國的成就比起把中國與西方的差距說得嚴重些,在中國是更不被輿論接受的事情。

第六,無論實際情況如何,從國際上看,美國和歐洲都有大量宣揚中國將超越西方並造成顛覆性威脅的“盛世危言”,也就是說,自我危機感看來在不同國家都在發揮激勵、動員社會的作用。整個世界都未必是冷靜的,國際競爭出現一定的情緒化。

第七,在世界大變動的時代,焦慮和不自信在全球相當普遍地存在著,中國也是一樣。這個時候搞國民信心激勵需要很謹慎,因為如果方法不當,很容易產生負效果,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

中國作為發展不均衡的超大社會,我們的科技現狀很難與西方做準確對比,自我評價註定是一場“亂仗”。最重要的或許是國內要保持積極向上的集體心態,國際上要減少遏制我們的阻力。實現中國發展的穩健與平衡,應是我們超越各種爭論的目標。

附劉亞東演講:

2018年4月16日,中興事件的新聞在網上爆棚。三天以後,4月19日,《科技日報》一版頭條強勢推出新專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開篇以“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為引題,報道了中國在高端芯片製造所需要的頂級光刻機方面的落後狀況。

我在新媒體上推介了這個欄目和這篇報道,很多朋友和新聞同行都評論說,《科技日報》這組報道策劃得很及時。我很“謙虛”地回覆人家:不是很及時,是很超前!

由於想把開欄篇打造成“樣板間”,我們斃了好幾篇稿子,有些稿子還在反覆修改和打磨,以至於這個欄目遲遲沒有推出,直到中興事件爆發。到今天為止,這個欄目已經推出29期。換句話說,我們已經對各個行業的29項卡脖子技術做了報道。社會反響之強烈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些舉世矚目的成績當然值得肯定,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差距和不足。我們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飛機,人家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了。我們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關的重大項目,比如載人登月,美國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差距。

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主體超越”,“中國現在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分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還算得有整有零,說得有鼻子有眼兒。明明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了房子,非說自己有完全、永久產權。如果只是鼓舞士氣也就罷了,可麻煩的是,發出這些論調的人忽悠了領導,忽悠了公眾,甚至忽悠了自己,這就成了問題。

科技日報總編輯:“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上週我訪問日本,和日本科技振興機構(JST)簽了一個合作協議。我在JST見到了一個人,叫衝村憲樹,他是前文部省次官,現任JST首席研究員。衝村對中國非常友好。他說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國,所以日本應該和中國搞好關係。我說,你的結論正確,但前面說得不符合實際。我告訴他,中國要建成現代化強國,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衝村不同意我這個說法。由於他不會說英語,我們的交流是通過日語翻譯,效率比較低,所以到最後我也沒能說服他。

衝村的觀點在日本很有代表性。無論左翼還是右翼,他們都是這樣看待中國的。我們的輿論無疑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可否認,這些為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提供了口實。那些把中國建設成就誇大其詞的與論,無論出於什麼動機,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其結果是誤國害民。

只有認識到差距,才有可能彌補差距,否則我們的中國夢將永遠是中國夢。就像《禮記·中庸》所說,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後勇。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興事件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它讓更多的國人正視了中美科技實力的巨大差距,驚醒夢中人!

《科技日報》“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欄目要長期辦下去,因為有太多的卡脖子技術讓我們在發展的道路上不能揚眉吐氣。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核心技術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礙了我們攻克這些核心技術?我想是的。今天我講三個問題。

第一、缺乏科學武裝。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聯繫。正是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引,才阻礙了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

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則是建立在系統研究和專業訓練的基礎上。有人說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告訴你,四大發明屬於技術範疇,它不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創新和突破,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係。

科技日報總編輯:“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比如指南針,我們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著家。沒有去研究磁場、磁力線,也不懂得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會產生電流,更推導不出麥克斯韋方程。比如火藥,我們的先人只滿足於它能爆炸的事實,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沒有深入探討它的化學和物理機理,所以才止步於黑色火藥,沒能研發出黃色炸藥。有人說,我們祖先發明瞭火藥,所以才有了後來工業和軍事上用的炸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黃色炸藥和黑色火藥沒什麼關係。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這些傾向今天也在嚴重影響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離開科學的指引,技術的發展註定不會走得久遠。

科技日報總編輯:“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電視臺播了一檔節目《大國工匠》,我幾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問題是相對於我們13億人口,這些大國工匠實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瞧不起匠人的。從我們對很多職業的稱謂上就能看出這一點,什麼剃頭匠,泥瓦匠,小爐匠,很多教師自嘲,管自己叫教書匠……

輕視操作,輕視實踐。孟子就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6月20日,科技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海洋調查一線難覓學科帶頭人身影”,講的是海洋調查的某個航次上,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只有一人。學科帶頭人都說,學生去了,我就不去了。這種現象在中國很普遍。

不久前我訪問德國,在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參觀了中德軌道交通聯合研發中心的創新工廠。我在工廠裡看到,很多人穿著工裝在一絲不苟、非常專注地工作。我本來以為他們都是工人,後來一打聽,原來都是工程師!我想,正是憑藉這種務實嚴謹、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國人生產出了萊卡相機、奔馳汽車、克虜伯大炮等,創造了“德國製造”的品牌價值。

科技日報總編輯:“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第三、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

浮躁和浮誇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經持續了20年。我們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總想走捷徑,彎道超車。

我不喜歡“彎道超車”這個詞兒。除非你車裡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幹嘛彎道超車呢?總結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教訓,少走彎路,這是對的,也是應該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彎道超車”是個偽命題,往往成了投機取巧的代名詞。彎道超車走直線,就意味著別人走曲線,別人都比你傻,這可能嗎?很多實踐已經證明,彎道超車行不通。

比如說研發航空發動機,要通過大量實驗數據的積累,不斷總結、完善、調整、提高,最終才能生產出一款好的產品。要彎道超車的話,我們可以搞到一臺別人的不那麼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照葫蘆畫瓢,山寨出“八九不離十”的產品。可今後要改進提高,增強性能,你還能做得到嗎?

科技日報總編輯:“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三跑並存”(編者注:“三跑並存”是指中國科技創新已進入跟跑、並跑、領跑的新階段)的提法是對的,但它不是現在的事情。1965年,我們的科學家就實現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在當時絕對是世界領先。1964年中國爆炸了原子彈,1966年我們有了核導彈,1967年爆炸了氫彈,1970年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半個世紀前,我們就“三跑並存”。所以,不談比例和構成,“三跑並存”的說法就失去了意義。最近在“三跑並存”後面又加了一句“跟跑為主”,這就實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上個月我看到美國媒體的一篇報道,美國的F135型航空發動機經過改進,其推力竟然達到22噸。稍微有一點航空發動機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聽了這個消息,大家都很著急,但著急也沒有用。我們寄望於從事航空發動機研發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百折不撓,儘快把高性能國產航空發動機搞出來。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