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去年出現的「氣荒」,今冬供暖將有這些變化

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儘管離開始供暖還有2個多月時間,今年秋冬季如何才能既保藍天又保溫暖已經提上了議程。在8月31日舉行的生態環境部8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今年這項工作將在去年基礎上,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

針對去年很多地方出現“氣荒”,導致供暖溫度過低甚至停暖等情況,劉友賓強調,今年將堅持從實際出發,多措並舉,“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堅持以供定需、以氣定改,先立後破,各地根據氣源、電源等落實情況,合理確定散煤治理計劃,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根據各地上報的計劃來確定今年散煤治理任務,確保“清潔取暖”和“溫暖過冬”兩個民生都要保障。

今年秋冬季京津冀PM2.5仍需下降3%

根據已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

针对去年出现的“气荒”,今冬供暖将有这些变化

因此,“必須充分考慮各地工作重點和管理基礎,提出清單式、差異化任務要求。”劉友賓說,實現雙“下降3%”的一個必須措施是,優化能源結構,有效推進清潔取暖,大力推進散煤治理。

據測算,2016年-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完成“煤改氣”“煤改電”470多萬戶。而2017年-2018年冬季,北京PM2.5濃度大幅降低,其中,散煤治理貢獻率就達40%左右。

各地推出多種供暖方式

目前,我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比例為34%。據十部委2017年底共同發佈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到2019年,我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將達50%,替代散燒煤7400萬噸;到2021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將達70%,替代散燒煤1.5億噸。

针对去年出现的“气荒”,今冬供暖将有这些变化

為此,各地各顯神通,紛紛出臺了替代散燒煤的清潔供暖計劃。據河南省發改委、省國土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地熱能清潔供暖規模化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今冬供暖季前,河南將優先選擇在地熱資源較為富集地區,啟動“取熱不取水”的地熱能清潔供暖規模化利用試點工作,確保群眾採暖需求的同時實現“治汙減霾”。

地熱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目前,河南省首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已在偃師市首陽山鎮開工建設,冬季供暖的地下水經取熱後再由回灌井重新注回地下水層,如此循環往復。建成後,每萬平方米供熱面積可減少標煤燃燒76.38噸。

甘肅省發展改革委、省建設廳、省環保廳、省農牧廳《關於聯合印發的通知》,要求有序推進各地城鎮供熱系統優化和建築能效提升工作,因地制宜地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深度、複合應用;優先發展汙水、工業廢水等再生水源取暖,積極發展地源(土壤源)取暖,適度發展地下水源取暖。在蘭州、天水等地開展無干擾地巖熱等技術試點工作。

而黑龍江省要求加大對供熱企業供熱設施檢修監督檢查力度,少耗能、少排放,努力實現清潔取暖。

任何一種能源都無法“包打天下”

我國北方地區供暖壓力大,要實現清潔供暖,用任何一種能源來“包打天下”都是不可能的。據統計,我國北方地區城鄉建築取暖總面積約206億平方米,如果全部“煤改氣”,一年用氣量約2000億立方米,而2017年全社會用氣量才2373億立方米;如果全部“煤改電”,一年用電量約需2萬億度,而2017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總共才8695億度。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謝秋野說,單從能源供應的層面看,已是困難重重,若再加上每年的財政補貼負擔、安全等問題,未來的清潔取暖工作將面臨更多挑戰。

针对去年出现的“气荒”,今冬供暖将有这些变化

為此,專家也紛紛支招。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教授付林認為,工業餘熱利用將成為一個主流的供熱方式。工業餘熱溫度大部分在30-40攝氏度,溫度低、不能直接供熱,但如果用作熱泵的低溫熱源,在運用合理情況下,耗電僅為常規熱泵的1/3;成本維持在較低水平,與燃煤相當。

在周邊沒有規模化工業企業、集中供熱管網不能覆蓋的地方,中惠地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佰華建議,電地暖是一種有效的供暖方式。電供暖並非是傳統的將電直接加熱後供暖,如中惠研發的電熱地膜系統,在低谷電價時,通過遠紅外薄膜將電能轉化為熱能,並通過複合蓄能層將熱量貯存在系統內,實現長達24-36小時的緩釋作用,同時智能遠程溫控系統對採暖系統的開關、室溫設置、節能模式進行智能控制供暖系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