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

戰機的機炮在空戰中的價值一直都頗有爭議。當然,機炮必要論者似乎有一個無懈可擊的觀點,那就是越戰時期美軍F4戰機被各種虐,然後在後期加裝機炮。

其實,大家都回避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加裝了機炮的F4,其實並沒在空戰中有用機炮擊落敵機的任何戰例。還有一個事實是,1972年以後,世界上沒有任何空戰中使用機炮擊落敵機的案例......

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

美海軍裝備AIM9D的F4J並沒有機炮。請知道一個事實:美軍艦載機部隊是最重視格鬥訓練的

其實,美軍為F4加裝機炮的原因在於當時的格鬥彈(AIM9B)還不夠成熟。AIM9B在使用中相當坑爹,1.5公里的射程在當時自然看似能秒殺機炮,但鎖定目標需要幾秒鐘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戰機比較注重穩定盤旋的性能),而且導彈只能追蹤戰機高溫尾流使得其無法進行迎頭射擊......最坑的是AIM9B容易受到陽光的干擾,實際上“戰機飛向太陽能躲導彈”的說法就源於此......不得已之下,美軍才為F4加裝了機炮。

這裡,大多數人又一次選擇性地忽略了一個事實:加裝了機炮的F4戰機稱為F4E,而美軍在同時期改進了AIM9導彈,並加裝到了改進的F4J戰機身上——F4J是沒有機炮的....F4家族中,只有F4E裝有機炮。

借用一下前空軍上校戴旭在其著作中的觀點吧:“越南戰爭最明白無誤地昭示,幾十年來主宰天空的機炮時代即將結束,導彈時代就要到來....”——《盛世狼煙》第四篇之四,“越南戰爭中美國是怎麼運用空軍的”。戴旭對於越戰中美軍對空中力量的使用有深入的研究,書中有許多非常獨到的見解,大家不妨一閱,這些觀點比網上無休止的嘴炮強多了。

F4在越戰中暴露的問題,恰好給了美軍一次絕好的改進其空空導彈的機會。我們千萬不能只看到美軍吃了點虧,就無視他們吸取教訓後的進步。裝備在F4J上的AIM9D導彈性能便有了大幅提升。而在空空導彈真正成熟之後,便再也沒有機炮擊落敵機的戰例——比如英阿馬島戰爭。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

在那場戰爭中,英軍的海鷂戰機總計用AIM9L導彈擊落21架阿根廷戰機。諷刺的是阿根廷空軍甚至沒有將海鷂納入其機炮射擊範圍的記錄,而海鷂自己的機炮也從未對空中目標開火的記錄(對地支援倒依然是剛剛的)

以上只是一些歷史事實,老託想說的是,許多看似無懈可擊的論調實則漏洞百出。研究問題絕不能片面。

說回到殲20有沒有裝機炮。

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


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

機腹和機背,所有可能的位置都沒有安裝機炮的痕跡

如果空戰來到了第五代戰機的時代,五代戰機的隱身性,超音速巡航能力和高機動性決定了交戰雙方是幾乎不可能相互進入機炮的射程的——或者說,能接近到這個距離,你的格鬥彈早把敵人幹掉了還憋著用機炮幹啥.......以殲20使用的PL10E為例吧,它的總師梁曉庚在珠海航展上接受採訪時明確地透露過PL10E的某些性能。“其最大過載在60G以上,最大攻角達到了氣動設計的極限......” “最大離軸角可達第三代空空導彈的數倍....”(這段採訪記錄被記載於2016年12月的某期《世界軍事》雜誌上,有興趣的看官可自行了解)。好了,說到這裡,在現代空戰中,你確定格鬥彈搞不定的事你能用機炮搞定?

何況在未來,換裝WS15的殲20會與F22一樣具有超音速巡航的能力,在這個狀態下機炮格鬥簡直是天方夜譚。

補充一句,五代機的隱身能力可以壓縮雙方互相發現的距離,但並不意味著這個距離會被壓縮到機炮射程以內......再怎麼壓縮,十來公里的距離還是有的,而這恰好是PL10E或AIM132施展的距離,機炮這種短腿依然是夠不著的。

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梁總是PL10E的總師,他對於空戰的理解和研究不知到比網上那些嘴炮大師強到哪去了.....

有個觀點十分有意思:空戰中導彈打完了怎麼辦?這個問題老託給予兩個字評價:抬扛。打完了就撤唄.......那機炮彈打完了怎麼辦?您是不是還得給戰機加裝把刺刀??

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

現代格鬥彈動輒十幾公里的射程,而機炮撐死500米,怎麼也輪不到機炮撿漏。
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

用機炮對地火力壓制倒是挺管用,但要實現這個功能加裝個機炮吊艙就可以了,為此付出寶貴的重量代價你確定會更有利於空戰?關於殲20有無加裝機炮,這些事實可供參考

F35B/C都沒有安裝機炮,但可以根據需要選裝機炮吊艙。請不要忽視F35的定位:聯合攻擊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