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特色小鎮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選擇,也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建設特色小鎮要圍繞佈局合理化、發展集約化、產業特色化、企業高新化、小鎮綠色化,延長產業鏈、補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營造生態鏈“五化四鏈”這一目標,突出模式、顏值、生態、產業、文化、主體六大要素,把小鎮打造成為產業的高地、投資的窪地、百姓的福地。

一是特色小鎮必須突出模式這一“法寶”。創新模式是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的“法寶”。特色小鎮在國內由浙江省最初定義和實踐,當前主要有兩種建設模式(一種是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倡導的特色小鎮,類型主要有工業發展型、歷史文化型、旅遊發展型、民族聚居型、農業服務型和商貿流通型;一種是浙江省倡導的特色小鎮,不是建制鎮,強調的是平臺概念,即結合自身特質,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無論哪種模式,我認為,其核心生命力在於特色,即做到“三個一”,當地第一、區域唯一、產業文化旅遊合一。小鎮之美,美在特色、貴在特色、難在特色,必須因地制宜,找準小鎮的“性格”,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決不能“千篇一律”“百鎮一面”。“產業文化旅遊合一”就是要注重功能疊加,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只有根據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創新理念開發旅遊功能、文化功能,特色小鎮才能孵化新業態、滿足新需求、生成新產業。

三是特色小鎮必須強化生態這一“主題”。特色小鎮是以人為本的宜居宜業家園,必須要讓生產、生活、生態融為一體。浙江的特色小鎮之所以打造得比較成功,非常關鍵的一環就是堅持生態優先,注重環境保護,實行“嵌入式開發”,確保了小鎮的“高顏值”。在特色小鎮的建設、培育、實施各個階段,必須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放在首位,在小鎮的產業項目、基礎設施、社區配套、功能佈局、建設模式以及體制機制等各個領域、各個要素方面都要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把生態修復轉變成生態資源,把生態資源轉變成生態資本,把生態資本轉變成生態財富。

四是特色小鎮必須圍繞產業這一“根本”。沒有特色產業支撐,聚不起人氣,造出的新鎮就可能會變成“空鎮”“鬼城”。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應當突出主導產業帶動,深挖每個特色小鎮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打造出獨特的產業生態,形成規模效應,發揮集聚優勢,做到“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一個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鎮一定是一二三產業融合體和城鄉複合體,既能增加有效供給,又能創造新的需求;既能帶動工農業發展,又能帶動鄉村旅遊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既能推動產業加快聚集,又能補齊新興產業發展短板。應當因地制宜,做好“有中生新”和“無中生有”八個字的文章,把產業重心放在全域旅遊、電子商務、健康養老、文化創業等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培育上,做到“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實體和虛擬相結合、內貿與外貿相結合、創業和創新的相結合”,把特色小鎮建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集合體,這樣的小鎮才有活力。

五是特色小鎮必須挖掘文化這一“內涵”。文化歷史是小鎮的靈魂。中國農村和小城鎮文明歷史悠久,許多歷史文化都起始於鄉土、發源於農村。與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成果相比,小鎮大多保持了農村生產生活的特點,彰顯區域特色、體現民風民俗、傳承優秀文化,保留著優美的田園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應當注入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充分發揮文化“塑魂、興業、聚人”的重要功能,挖掘、整理、記錄歷史、故事,保護和利用文化依存,培育村落的獨特氣質,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在國內,有很多地方的發展就依託于傑出的歷史名人,比如說喬家大院、屈原故里等,文化底蘊越深厚、文化內涵越豐富,這個小鎮的生命力就越強。

六是特色小鎮必須發揮主體這一“動力”。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既不當“家長”,也不做“保姆”,要把激發內生動力和藉助外力推動有機結合起來。特色小鎮的主體是鎮,要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將主體變成運動員,而不是旁觀者、評論員。要在“三個一批”(發現培育一批、吸引回鄉一批、外地招引一批)上下功夫,做好人才、項目、資金、產業的培育和引進,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同時,要創新投入方式,吸引市場主體投資建設特色小鎮,借智發展、借船出海、藉資發力。

(作者系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