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章和才幹傲視北宋,後人卻罵他是妖人

他的文章和才幹傲視北宋,後人卻罵他是妖人

1

宋英宗治平年間,洛陽城內隱居著一位高人,此人名叫邵雍。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詩人,道士,與當時的前任宰相富弼及司馬光是好友。

一天,邵雍和來訪的朋友正在天津橋上散步閒聊,忽然聽到杜鵑的叫聲,邵雍的表情變得悲傷而悽楚。

朋友問邵雍:“你為什麼突然變得不開心呢?”

邵雍:“洛陽城從來沒有杜鵑,今天突然出現此鳥,必是不祥的預兆。”

朋友:“什麼預兆?”

邵雍:“不出兩年,朝廷將任用南方人為宰相,此後天下更變,黎民百姓動盪不安。”

朋友:“杜鵑怎麼會出現在洛陽呢?”

邵雍:“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天下將亂,地氣自南而北。如今,南方地氣到此,飛鳥最先感應到。”

一年以後宋英宗駕崩,宋神宗趙頊繼位。

2

宋神宗即位之初就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支出巨大,官僚機構臃腫,每年還要向遼國和西夏進貢,朝廷財政年年虧空,老百姓不堪沉重的賦稅徭役,屢有暴動反抗。

年輕的宋神宗相貌不凡,舉止與常人不一,而且天性聰明好學,喜讀《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深信變法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

恰好,三朝元老曾公亮舉薦王安石為宰相。

王安石在宋仁宗時就主張實現對朝廷法度的變革,但宋仁宗並未採納。

可能因為王安石的抱負不能實現,此後,朝廷多次委以重任,王安石均以各種理由為藉口推辭,不願入朝為官。

這次不同,宋神宗決心消除危機振興朝綱,王安石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諫官唐介反對王安石,他上疏奏道:“王安石是迂腐之人,如果用他為相,必多生更變,擾亂天下。”

唐介在朝中是個厲害角色,與同朝包拯一樣剛正不阿,時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之職。

唐介極力反對王安石為相,此後多次同王安石爭論,王安石強辭奪理, 而神宗又偏袒他, 唐介不勝羞憤, 背上發疽而死, 享年六十歲。

著名詩人陸游的母親是唐介的嫡親孫女,陸游的第一任妻子唐婉是唐介的曾孫女。

三司鹽鐵副使呂誨也上疏彈劾王安石,他說:“王安石升小官,必推辭,升任翰林學士卻沒有推辭。先帝臨朝時,王安石有隱居山林的志向,陛下即位,他卻有侍從君王的樂趣。好名嗜進,見利忘義,外是樸野,中藏巧詐,王安石是絕不可用。”

一心想變法強國的宋神宗沒有批准呂誨的奏疏,王安石任宰相,專職變法。

之後呂誨調任地方官。

3

王安石頒行青苗法,派李常、孫覺等往河北各處施行。

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要求廢棄新法,王安石回信批評司馬光因循守舊。

宋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趁機提議廢止新法,宋神宗沒答應,司馬光遂辭職離京。

君子和而不同,司馬光沒有因此而仇恨王安石,他們只是政見不同。司馬光這樣評價王安石:“有人說王安石奸邪,未免過於詆譭,他不過是不明事故,做事執拗罷了。”

後有人送王安石“執拗公”外號。

王安石為了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也是拼了,對一切阻撓力量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戶部侍郎範鎮和司馬光的立場相同,竭力反對新法,曾五次上疏反對新法,宋神宗皆不準。

範鎮奏疏上說:“此法若行天下,必然民不聊生,非國家之利也,臣請罷之。”

王安石看到奏疏,氣憤的雙手顫抖,親自起草詔書,痛斥範鎮。

範鎮被迫退休,退休後,蘇軾前往祝賀,說“公雖退,而名益重矣!”

蘇軾也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被王安石調離京城任職。

三朝元老、為相十載的韓琦也站出來反對變法,上疏道:“青苗錢法於民間無利,百姓愁苦不已,有司衙門崔督嚴急,甚至百姓賣妻賣子都不能償還,願陛下體察民情,儘快廢除。”

宋神宗見到韓琦的奏疏,一度動搖變法決心,畢竟韓琦的威望太高,皇帝不得不重新考慮。

王安石知悉後大怒,不許韓琦回朝。

開封知府韓維奏報: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竟出現自斷手腕的現象。

為此,韓維被貶為許州知府。

後來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也向宋神宗哭訴王安石的新法禍亂天下。

如此多的反對聲音,宋神宗表示應該聽聽百姓的反饋了。

4

實行變法的第五年,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宋神宗焦急愁苦,向大臣問計。

大臣都說是王安石的新法之害,奏請陛下免除租稅,在旱災之際,以解救百姓的疾苦。

宋神宗終於動搖,於是下詔免青苗錢,隨後天降大雨。

同時,罷免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江寧知府。

次年王安石再度拜相,但是變法陣營內部出現分裂,內鬥嚴重,王安石已經組織不起強有力的班底,得不到支持,新法無法繼續推行下去。

儘管新法中存在弊端,有用人失察之處,但是新法的實施,使北宋的國庫充裕,軍隊強盛起來。

在王安石的指揮下,宋朝軍隊收復五州失地,拓地兩千餘里,一舉扭轉大宋與西夏的戰局。

5

來自家族的干擾也讓王安石無力支撐下去。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憎恨兄長的變法,曾苦勸道:“天下人不喜歡新法,皆歸咎於兄長,這恐怕會招來家禍,應趕快放棄。”

王安石不聽,王安國在廳堂裡大哭:“我家要滅門了。”

王安石的長子王芳,聰穎異常,支持其父變法,但是生性敏感兇殘,得毒瘡而死,年僅三十三歲。王安石哀痛欲絕,恍惚中聽到王芳說是父親害他至此。

王安石大驚,放下一切,隨後把自家庭院改為僧寺,取名“報寧院”,為兒子求佛庇護。

王安石逝世四十一年後,逃到江南的南宋王朝,把北宋亡國的責任全算在王安石身上,很多文人罵王安石為“妖人”,於是宋朝文人筆下就有了王安石是獾妖轉世及文章開頭的玄幻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