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划分为六大类

银行监管委员会以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及诱发风险的原因为标准,可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面临的风险分为以下6类: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与监管风险。相比之下,小额信贷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于小额信贷行业,影响最大风险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而其他几类则可以统称为外部风险,对小额信贷行业影响较小。以下分别对各风险类别进行说明。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覆行合同或契约中所规定的义务而对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未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致使受信人的逾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产生偏差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受信人(即借款人)主观履约意愿不足,另一类是虽有主观意愿,但无力履约。表面看来一个是主观,一个是客观,但现实中两者的分界线并不明晰而且借款意愿具有即时性。例如,另一位借款人可能在申请借款时具有一定的还款意愿,因为当时有强烈的资金需求且该借款人本身并无欺诈动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还款,借款人可能由于借款时对还款压力估计不足而造成还款困难甚至造成违约;还有可能在合同期限内,借款人面临各种变化(如本人意外事故、工作变动、经营失败,宏观经济形势剧变等)导致借款人还款意愿发生转变,信用质量下降,并最终直接倒是受信人的财务损失。

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第一,客观性。信用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并不以受信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造成违约。第三,可控性。可以通过在各个环节使用各种手段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将损失降到最低。第四,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不断交替重复出现,形成一定的风险周期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