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贝阿铁路是苏联第二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1984年10月27日全线通车。其运输能力为一昼夜48列火车,其中46列是货车。贝阿铁路西起贝尔加湖北岸乌斯季库特,东至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全长3145公里。全线有3200多座桥梁、隧道和涵洞,铁路干线要经过高山地区、原始森林、陡坡、沼泽地和河流。这些地区气候恶劣,地震频繁,地理条件十分复杂。贝阿铁路建设历时10年,耗资巨大,工程艰巨。它的建成对苏联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军事意义,为进一步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以及建设东海岸对外贸易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大大增强了向东部地区运输军需品的能力。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贝阿铁路全称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全长4234公里。这条铁路是宽轨铁路,轨距1520毫米。是苏联为应付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所建的策略性支线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正线相当接近中国边境)。新线与原线相距380至480英里。原本是西伯利亚铁路最初的选线,在1930年代动工,1953至1974年间停工。1991年宣称完成。铁路造价140亿美元,采用特殊的路轨以适应永久冻土。施工期间一直采用强制劳工。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从16世纪开始,沙俄疯狂地在亚洲扩张领土,攫取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面积近1/3。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原,肥沃的土壤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很多人将其称为“金窖”。不过由于距离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太过遥远,西伯利亚在几百年里都无法得到开发。因其自然条件恶劣,自16世纪末以来,历代沙皇便将这里作为苦役的流放地。19世纪末期,俄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为了发展国内经济,沙皇开始关注起西伯利亚地区。更重要的是,当时英美日等列强正在远东国际舞台上激烈角逐,使西伯利亚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为了牢固地占有这片远离欧洲的土地,也为了实施沙俄蚕食亚洲的“远东政策”,沙皇决定修建一条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铁路。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其实早在19世纪中期,有关部门就已为修建铁路进行了大量论证工作。1890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正式颁发命令,决定首先从最东端的海参崴动工。1891年5月,皇储尼古拉(即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临海参崴主持铁路奠基仪式。1892年7月,铁路工程又从车里雅宾斯克往东修建。由于事关重大,俄国最高当局自始至终对该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于1892年成立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特别管理委员会”,皇储尼古拉亲自出任主席。1904年,西伯利亚铁路正式开通,立刻成了沙俄侵略远东的重要工具。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贝阿铁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太平洋沿岸的第二条铁路。西起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泰舍特,经勒拿河畔的乌斯季库特、贝加尔湖北端的下安加尔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尔州的滕达、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州的乌尔加尔、共青城,迄于苏维埃港。 其中共青城至苏维埃港、泰舍特至乌斯季库特段分别于1947和1954年建成通车。1974年起修建的乌斯季库特至共青城段长3,145公里。大体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北侧180—500公里。对减轻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负担,开发沿线地区丰富的煤、铜、铁、铅、锌、钼、石棉和森林资源,加强远东区经济和战略地位有重要作用。1984年底竣工,1985年通车。经三条支线同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贝阿铁路沿线穿越贝加尔山等一系列大小山脉,贝阿铁路的建成,标志着西伯利亚开发进入新阶段,表明苏联已将西伯利亚开发列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由于掌握住了铁路开发的钥匙,苏联也就打开了西伯利亚这个“地下宝库”,为西伯利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条件。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影响。由于当时的沙俄一直觊觎中国的东北地区。因此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的侵略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后不久,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就主张,大铁路干线应通过中国东北直达海参崴,这样就可拉近中国东北与俄国之间的联系。恰在此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为了抑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俄国便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吐出”了辽东半岛。随后,因干涉还辽“有功”的俄国迅速获得清政府的好感,而俄国也乘机秘密制订了所谓的“亚洲黄俄罗斯计划”。这一计划的基础,便是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同时,修建穿越中国东北并南伸至大连的铁路。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1896年,当李鸿章作为特使赴莫斯科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时,俄国人便诱迫他签订了《中俄密约》,决定在中国境内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并命名为东清铁路(后又称中东铁路)。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修建,1903年7月14日全线通车。此外,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过程中,俄国曾多次派人到我国的山东、河南及东北各地招募工人,前后达几十万人。这些中国工人除一部分修建东清铁路外,其余大部分来到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工地上工作。据说,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由中国工人完成的。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远东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日本将中国和朝鲜视为禁脔,结果与向东扩张的俄国发生矛盾。到1891年俄国人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时,日本人更加坐立不安了。他们担心,一旦这条铁路全线通车,必将在军事上大大有利于俄国军队的调动,增强其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为此,日本政府在国际上四处奔走,联络英美等国向俄国施加压力,试图阻止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不过都没有效果。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1904年初,日俄之间的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根据日本方面的分析,虽然俄国的整体军事实力要强于日本,但其在远东的兵力有限,补给也很困难。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即将竣工,只剩下了环贝加尔湖100多公里长的一段,如果铁路竣工,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劣势将得到根本扭转。于是在军部首脑山县有朋等人的极力坚持下,日军于1904年2月8日以偷袭的方式向俄国不宣而战。而战事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战争开始后,准备充分、拥有地理优势的日军果然取得了主动,连败俄军。俄方只好拼命赶工,在1904年7月13日强行开通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靠着这条铁路,俄国在短时间内从欧洲调动大量军队到远东前线,最终在兵力上超过了日军,从而在局部挽回了败局。正因如此,才有了妥协性的《朴次茅斯条约》。后来,深深体会到西伯利亚大铁路重要性的苏联又进一步对其改造和完善,并在1945年的对日作战中再次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

沿中国边境线修建的从贝加尔湖到共青城的大铁路

贝阿铁路的通车将提高西伯利亚铁路线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贸易“桥梁”的作 用。纳霍德卡港一西伯利亚干线一列宁格勒一线,每年可运输10万个集装箱。苏联专家 认为,贝阿铁路与传统的经由苏伊土运河、巴拿马运河的海路或绕行好望角的海路比较起 来,抄近500—800公里,又可节省大笔运输费用。这条铁路的建成也将缩短日本商品运往西欧的货运时间。而苏联在远东地区大力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出口额不断增长,贝阿铁路的建成将使苏联远东地区出现一批强大的商品出口基地,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 英国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斯图尔特·柯 尔比在评价苏联工业东移的成就时说:“苏联的经济开发重心和战略重心已明显地转移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方。苏联不仅巩固了在中亚的地位,而且把力量和投资特别集中于实现西伯利亚工业化”,“向东发展的运动仍在继续。展望未来,这个地区完全可能成为世界巨大的经济地区之一,成为决定世界力量平衡的中心,成为世界最新的强大‘挑战’地区之一。” 由此可见,贝阿铁路的通车对苏联开发西伯利亚及其他地区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