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多才多藝,發明琵琶,一生爲國,爲何卻客死他鄉

她多才多藝,發明琵琶,一生為國,為何卻客死他鄉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頎的詩《古從軍行》。

此詩用了大篇筆墨來描寫邊塞的行軍,戰爭,出塞的公主,表現出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以此來諷刺統治者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特別是最後一句,連年征戰,換來的是什麼呢?僅換得西域的葡萄進貢漢家。

統治者視人命如草芥,只不過是換得他們荒淫無度的優越生活。全詩充滿了反對戰爭的思想。

由於怕犯忌諱,得罪了皇帝,所以改成漢家,借漢朝的事情來影射當局。

漢朝多出塞的公主,解憂公主,昭君出塞,但是,詩中所提到的卻不是這兩位公主。

1. 琵琶公主劉細君

她多才多藝,發明琵琶,一生為國,為何卻客死他鄉

提到琵琶,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王昭君,王昭君邊關出塞一曲琵琶,連天上的大雁都忍不住悲鳴。

然而,唐《樂府雜錄》中記載,琵琶,始自烏孫公主造。

劉細君,劉建的女兒,漢武帝封她為公主,遠嫁烏孫。所以詩中的公主琵琶幽怨多,指的是劉細君。

為何幽怨多呢?這就要看她的生平了。

2.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劉細君是純正的皇家血統,她的曾祖父是漢景帝劉啟,父親江都王劉建,其父親荒淫無道,更是密謀造反,事發後自殺。劉細君因年幼沒有受到誅連,但卻是罪臣之女。

當時的漢朝已經國力強盛,然而卻長時間受到匈奴的騷擾,漢武帝為了拉攏烏孫共同對抗匈奴,接受了烏孫國和親的要求。

因此,漢武帝封劉細君為江都公主,下嫁與烏孫王獵驕靡。

劉細君成為中國歷史上和親的第一人。

獵驕靡年青的時候可以算是一代英雄帝王,然而,劉細君嫁過去的時候,他已經八十多歲了。

烏孫與漢朝相隔萬里,生活習俗差異很大,嫁過去的劉細君語言不通,不習慣住帳篷,也不習慣當地的飲食,親人遠在萬里之外的大漢,於是鬱鬱寡歡。

便做歌唱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我的家人把我遠嫁到天的另一方,託付給烏孫的國王,以天地為屋,毛氈為牆,以肉為食,喝著酪,在這裡生活我非常想念我的家鄉,願變為天鵝回到故鄉呀。)

這首歌傳到大漢,漢武帝大為感動,心中不忍,便每年派使者賞賜錦繡等家鄉的東西。

然而,這些金銀財寶並不能撫平劉細君心中的傷痛。

3. 無奈再嫁

她多才多藝,發明琵琶,一生為國,為何卻客死他鄉

我們在這裡不得不提到烏孫的婚姻制度,很大程度上來說,劉細君的鬱鬱寡歡,是因為當地的婚姻制度與大漢相差太遠,她作為一名受到儒家教育的公主,這種制度很大的挑戰了她的道德倫理底線。

烏孫實行收繼婚,這種制度是原始部落群婚制發展而來。

而在群婚制裡面,沒有配偶的觀念,婦女屬於整個部落的男子,毫無尊嚴可言。

喪夫的寡婦由繼承者(繼子)或夫家親屬收繼。

因此,嫁給獵驕靡之後,獵驕靡知道自己年老,不久於人世,於是把她送給自己的孫子,軍須靡。

細君不肯同意,於是寫信給漢武帝,表達了自己不想再嫁,返回家鄉的願望。

然而漢武帝回信中說:你既然已經嫁在烏孫,便要遵從當地的習俗,我還想聯合烏孫打敗匈奴。

於是無奈之下,劉細君再嫁軍須靡。併為她生下一女,名為少夫。

然而僅僅在烏孫生活了五年,思念家鄉的劉細君鬱郁而死。

她死後,大漢再次派出劉解憂,嫁給軍須靡。

劉細君多才多藝,因為她的出塞,為漢朝人民帶來了長久的安寧。更為兩族人民的交流做出了貢獻。

她多才多藝,發明琵琶,一生為國,為何卻客死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