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中的第二个相怎么理解?

谢京瀚

我觉得这句偈的重点在:如来。

诸相,指的是听见的、看见的、闻到的、尝到的、触碰到的还包括想到的这一切。

非相,就是假相。

佛教中经常说我们生活在颠倒梦想中,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假相。但这个假跟我们平时理解的真假还是有点不一样。佛教里说的假相,更主要指的是:不永恒,终究会消失。

如果说你信佛的,看经义里讲这个世界是假相,然后你每天用嘴说这也是假的那也是假的行不行啊?当然不行,没意义。这也叫大妄念。

所以这句偈中的“见”也要重点理解。不是看见,是心经里所说的“照见”,照见五蕴皆空。那什么是照见?我不知道,能照见我就成佛了。关于照见有不少解释,但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个心得,想理解照见,咱们可以用排除法:看、听、闻、尝、触、想都去掉,剩下的的那个应该就叫照了。我们信佛修行学的是减法。

现在这句偈就可以解释差不多了吧?

如果能关照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相都是虚幻的假相,就能看见如来佛祖,或者是就看见了释迦摩尼佛......这样的解释恐怕就是谬了。

这里的如来指的应该是:如来藏。

这就又得从佛家的世界观说起了。简单的说有一个永恒无限的真我存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如来藏,也就是“空”。而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从粒子到宇宙乃至平行宇宙,11维空间,还有我们自己(包括思维),都是这个如来藏映射出来的假相。就是“色”。

而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最后的如来二字,指的应该是如来藏、空、真我,不是佛祖、佛陀、如来佛。个人觉得这个如来也可以理解为:真理。

所以这句偈可以解释成:如果我们“关照”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短暂、虚幻的假相,不被这些假相所牵引,也不执着的追求这些假相,这样就找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理,找到了永恒无限、真正的自己。


锐视觉何老师

如来藏里一切相都是自性的化现。相比喻成波浪,自性比喻成大海水,那么波浪也是水。所以说性相不二也。凡夫见相就住相,由执着产生妄想,妄识。六根对六尘生六识,落十八界生死苦海中不得出离。现在要扭转这个习气,见相不要住相,自性出六根于六尘中无染无着,这样才是无念行,这样就是不攀缘。娑婆世界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时时刻刻不攀缘,无念行,娑婆即化极乐。昔日世尊释迦佛夜睹明星而悟道曰:奇哉奇哉,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么一切修行都是要让心不去执着妄想。此心无相又不离相,尽虚空遍法界无一遗漏。心在相上显,心在作用处,心在当下。此处的见相非相是见相而不住也!说了这些其实还是葛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起心动念即是乖,一有言说即是错。直心是道!平常心亦是道!歇下狂心即是菩提!说修说证都是魔说也!道本天成,不假修证,只要你认得这时时刻刻在见闻觉知的是谁?真认得了那就此生大事已毕,每天只是大摇大摆大休息,归家稳坐矣!


惠山灵空禅师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当我们看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看表相,要仔细观察和了解事物内部所含藏的一切信息!要多加思维,这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说,我们面前有一片树叶,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片叶子,当你仔细思维和观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片叶子里面,含藏着土壤、雨露、阳光、风、树、种子等等,再继续深入思考和观察,这片叶子里含藏着土壤,那么土壤里面又含藏着什么呢?这片叶子里含藏着雨露,那雨露里又含藏着什么呢?这片叶子里含藏着风,那风里又含藏着什么呢?……就这样仔细观察和思考下去,逐一细观,你会发现,这片小小的树叶里,包含了整个宇宙。



这就是说,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是一合相!

当你用心去观察到这一切,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运行的。这也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上面所叙述的,就是诸相非相中的第二个相!换句话说,也就是实相!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经文,大多数都是使用了文言文,需要耐心品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和道理。走在修行的路上,需要细心和耐心,仔细观察和思考!真心祝愿所有人都能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居士人生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中有一句话为:“实相即是非相。”而如来即是实相,如来则等于亦是非相。如来是空性之体,无形无相,不可见闻。那为何又说:见如来呢?这里不好理解的即是此见,如来虽不可见闻,但是如来是法王,具有无穷无尽的妙用,如来空性之体不可见闻,但是具足见闻觉知的妙用。一切有情众生所体现出来六根的作用,都是如来藏作用的显现。因为一切有情众生心性颠倒,不能够觉知如来藏,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反而产生二元的断灭见,执著于一切外在表面的现象以为究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都会被表象所迷惑所缠缚,自心不能作的自心的主人,时刻都在被境界所左右。心念生灭不停,流转不休,没有刹那的停歇。故而遮蔽住了原本清净无余的妙明自性。所以,才有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人不在迷惑的时候,如来之见性是不会随着境界而转的,既不随境界所转,见性既不缠缚于虚幻不实的假象之上,此刻的能见之性即是如来。从楞严经偈中可以相对照。偈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里的涅槃,即是实相,即是如来之义。当汝心中没有任何执著的心念,亦或意识心的时候,此时的见,即是清净涅槃的。有一个僧人,即是见此,

偈而开悟的。它把标点改动了一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汝的心中,已不确立任何的知见的时候,此见即是如来,即是实相。即是涅槃妙心。即是自性真心。而这些名称皆是方便说,真实第一义谛,妙不可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以这么说,若见诸相非相,见即如来。改动见和即的前后次序。就和“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异曲同工,亦复如是。因为如来真空之体,不可见闻。怎么可能见到呢?而如来真空之体,本体不可见闻,但是空性之体却具见闻觉知的妙用,如来圆满镜智,可以照见九法界中一切因缘始末,生灭流转,无所遗漏。尽知尽见。因此说,当汝心不住于相之时,见即如来。如同: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佛和众生同具此见性,一个为何名曰佛,一个名曰:众生。就是因为,一个迷,一个不迷。迷则执著于外在的表象,就是一般人认为的,此世界是物质属性的,一切看到的事物,都是真实不虚的。反而,把这个能知能觉的见性,认为是不存在的。认为人死如灯灭。而见闻觉知性,是肉体的作用。而觉悟自心的人,却恰恰相反,知道一切有形的生命万物,都是在一定的因缘和合下产生的,是暂时存在的虚幻无常假象,而能够见闻觉知的见性,才是真实不虚的本来面目。当见性不和境界混淆一起的时候,见即如来。而一切物质属性的事物,都不具备见性。这就是为何迦叶尊者,目睹莲花,而怡然微笑。迦叶尊者,于心无所住,心无旁骛之时,照见莲花,而彻悟自性的本来面目。故而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时此刻,迦叶尊者即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最好的证明。还有一个典故,就是一个僧人行脚,到处拜山,以期遇见大善知识寻法问道,在遇到一个寺庙的时候,前去拜见住持和尚,而寺庙的小沙弥,就让他在山门处等候,小沙弥就进入里面,请示住持和尚是否允许见面,在住持和尚的允许下,小沙弥并没有来到庙门处,而是在里面较远的大殿处,对行脚的僧人,并没有开口呼叫,而是招手示意叫僧人进来。可就是在小沙弥招手的刹那的瞬间之中。那个原本要向住持和尚寻法问道行脚僧人,突然就象迦叶尊者一样,领悟到了自性实相的本来面目。会心一笑,即对大殿方向鞠躬一拜,随即就转身离去,大事以毕,就不在劳烦和尚了。此刻,小沙弥却惊在原地,不知原委的惊疑当场,心想刚才还在不断恳求拜见的僧人,怎么在大和尚同意相见的情况下,怎么就突然一语不发的转身就走了呢?实在是想不通。可是小沙弥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在他那无意的招手之时,也是僧人问道心切,同时最主要的是机缘时至,忽然之间心开意解,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时刻都在使用的,刹那须臾未曾分离的,朝朝随君起,夜夜伴君眠的就是自心实相之本来面目。这就是又一个,若见诸相非相,见即如来的例证。若不住相,见即如来。一切有情众生,同具如来之体,本无差别。差别就在于迷与觉的分别。同具见性,见无分别。因为自心迷惑的缘故,心生颠倒之见,迷于表象事物,不觉本心实相。故而曰:离相即佛。众生念念没有离相。故不见如来。


真实纯洁

直截了当回答,第二个相和第一个相一个意思。不知这样回答题主满意不?



回答说的多又立了相,与佛本意差十万八千里了。《金刚经》本意为佛陀教须菩提“云何降服其心”,本意为离一切相,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

六祖慧能《金刚经》没听完就“言下大悟”,算是悟的经典代表。大多数佛经为文言文翻译,但翻译时一是考虑经典本意,二是考虑通俗易懂。不会像电视剧中《武林秘籍》那样卖弄玄虚。


所以建议师兄一是去悟《金刚经》本意,二是参照其他禅宗经典来悟。过于抠字眼已经与《金刚经》想离十万八千里了,“佛可有法所说”?是吗?

个人愚见,不妥之处请各位见谅🙏


天道TD

这句经文出自《金刚经》。



非相,不是永恒不变的万象。[整句意思应该是:如果有人深入体会并照见世间万象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万象,诸相的本质勉强命名为虚空、法性(佛)、道,这样的人即算是照见到佛的真实面目,即见到佛性。



〖佛祖的意思应该是让芸芸众生体会“空”,即让众生安住“法中法念处”,即观想自身有如虚空,进入无我身相的境界,从而体会深信眼耳鼻舍身意给自己所认知的生老病死、疲倦等都不是事,只是前世因缘和合,倘若自己一直安住“空”的境界,将来一定能成正果(做阿罗汉、菩萨、佛)从而超越俗世的束缚,从而自主自性,不会容易被外境干扰心智,从而逐渐成就度世的心愿和智慧。佛祖最重视发菩提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意味要普渡众生,如没有渡世的大愿,修行道上就容易懈怠)〗



(这是本人的对《金刚经》的一些体悟,仅供修心的人参考,若有不妥,请多多指正,以便共同进步,同登觉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法界藏大慈大悲大愿大行大智大雄救苦救难阿弥陀佛!

若觉得有道理,请点赞以示肯定

1小童子

这句经文是有漏的,是一个病句。不是释迦佛陀的原意,而是后人翻译时自译的话。按照译经者的意思就是说,“能看到藏匿在任何事物表象之下的因缘关系的人,此人即是看到其事物现象实相之人,如此具足佛眼之人即是见到真理实相之人,此为见如来之寓意”。但是用“若见诸相非相”来草率的定义“”见如来”,则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只要是一般具有慧眼的人就会有对事物不同的见地,如此一来,但凡能看出一些事物它相之人,都成了见法见如来之人。而佛说见法见如来有明确经文引证,那就是“明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者是名为见法。亦名见如来。因此金刚经这里只简单的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话不严谨。而是相似佛法的惯用的口语。


-觉-度-

第一个“相”指宇宙真实的面貌,第二个“相”泛指一切事物,包括物质(人类已发现和未发现的可量度的物质)或非物质(如思想或情绪等不可量度的物质)。而物质或非物质需要通过人的意识观察后才能形成,进而存在。而人的意识有主观性,是一个巨大复杂精密的加工厂。通过人的意识观察,即是对第一个“相”进行了过滤和加工,得出的第二个“相”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是失真的,只是意识的投射而已,是幻影,即金刚经原文“如梦幻泡影”。这也就是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波粒二相性‘’所阐述的原理一模一样,粒子在没有被观察时是以波的状态存在,一旦被观察就立刻成为粒子的状态(波坍塌为粒)。观察者是谁,是具有主观意识的生命体(以人类为典型代表,动物也是观察者)。所以,当我们修行到不受主观意识影响时,我们就能见到宇宙的真实面貌,即“见诸相非相”,这时就能见到如来。如来,这一词翻译得极妙,它的本身含义,即: 就像当初来时的样子,见到如来,即是修行成功,你本人就恢复到宇宙本来的样子,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这就是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自己本身和外部世界实质上是我们意识观察出来的现象,是虚幻的,非实有,不要执着。


远山153383476

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您就会减少烦恼或者说无烦恼。那时您就会达到智慧的彼岸,在智慧的彼岸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说不准确,应该说到了智慧的彼岸,您就没有因贪嗔痴而引发不快乐的问题。



相就是事物表示于外,再由观察者的心识所产生。相只是本体(也叫做如来)的一种表现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中一句话,但这其中蕴含的涵义却不能说,一说就错。相就是表相,那表相背后或者说表相里面一定有一个不变的本体,至于表相背后的本体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他无形无相,不长不短,不实不虚,可有可无。可以说是妙不可言。是“道可道,非常道”,是“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果真要说出“本体”是什么或者象什么。那只好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比喻只是部分接近,千万不能把两者等同为一。如果说电是本体的话,那电扇、电灯、电视就是相。我们一定不会把电扇、电灯、电视说成是电,只是电灯亮了,我们就会感知有电了,但电是什样了?它有形相吗?在大小吗?有二人短吗?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但关健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见诸相非相”,最终达到“则见如来”。


一达

第一个相是凡夫肉眼之见,是虚相、是假相。第二个相是自性起用、般若照见,是空相、是如来之实相。当然对于体悟圣道的人来说,见一切相当下就是非相,当下就是空相,当下就是如来之实相。所以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