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南腹地常熟,蕈油麵與沙家浜紅色歷史齊名

遊江南腹地常熟,蕈油麵與沙家浜紅色歷史齊名

●李根萍

遊江南腹地常熟,沙家浜的紅色歷史和湖光山色讓我印象甚深,其招牌美食蕈油麵,更令我久久難忘。

"天風吹雨過湖去,溪水流雲出樹間。樓上幽人不知暑,鉤簾把酒看虞山。"常熟虞山多松林,每到春秋季節,特別在雨後,就會長出許多蕈來。這蕈的顏色如松樹皮,呈淡棕色;形似開了傘的蘑菇,但更瘦長苗條,質地也略帶一點松樹的"堅韌",比菜場裡賣的蘑菇更富含纖維素。除松樹蕈外,虞山上還出大雞脯蕈、小雞脯蕈、雞腳蕈、木樨花蕈、胭脂蕈、青頭蕈等,尤以大雞脯蕈為貴,品質與松樹蕈不相上下。

很久以前,這種蘑菇長在山上的密林或山坳裡,少有人問津,成了飛鳥或其他動物的食物,更多的則是被風乾或漚爛掉。最早的是虞山興福寺和尚用這種蕈做成一道素食,供和尚和香客食用。山下的村民好奇,也採點回家試著嚐嚐,發現味道鮮美,但不易保存,就洗淨加菜油精心熬炒,裝入瓶中。早上吃麵時,就在熱面上澆上一點,誰知成了一種難得的美食,且很快流傳開來了。

遊江南腹地常熟,蕈油麵與沙家浜紅色歷史齊名

後來,興福寺附近的村民想讓更多的人嚐嚐這種美味,就著濃廕庇日的林子,搭建幾間房子,騰出幾間包間,做起了這種面的生意,取名為蕈油麵。這種面口感好,味道鮮,不但深受當地人喜歡,外地人也聞面而至,讚不絕口,久吃不厭。"到了常熟不吃碗蕈油麵等於沒來"這樣的說法也很快傳開了。

1947年10月19日,宋慶齡和宋美齡姐妹暢遊罷興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興福蕈油麵端上桌,清香撲鼻,姐妹倆品嚐後覺得名不虛傳,更是讚不絕口,連聲道:"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這麼好吃的菜和麵。"從此以後,蕈油麵更是名氣大振。如今,到常熟的遊客爬完風景秀麗的虞山,參觀完莊重古樸的興福寺,就會來到寺門外的樹蔭下,吃上一碗蕈油麵,盡興而返。

遊江南腹地常熟,蕈油麵與沙家浜紅色歷史齊名

記得我去常熟吃蕈油麵時是個深秋,虞山層林盡染,山色空濛,金黃的銀杏葉紛紛墜落,鋪滿大地,猶如徐徐展開的一幅金光四射的畫卷。汽車順道虞山腳下走一陣後,便來到城外興福寺。抬頭眺望山上,興福寺下邊的林子里人聲鼎沸,常熟最有名的蕈油麵館就集中在這裡。一家、兩家、三家,透過人群數不過來,興福老麵館的招牌擺得尤其多。每家都在店前面擺著大小不一的桌子,還有油亮整潔的長條桌,可坐下十多人。我在面單上發現,這裡還有大排面和爆魚面,價格便宜一些,12元一碗,而蕈油麵要賣35元一碗,有點貴,又似乎不算貴。有的客人見價格如此懸殊,不由有些糾結,開票的服務員便說:"老闆,到這裡當然要吃碗蕈油麵,不吃碗蕈油麵,不白來常熟一趟?"客人聽後多數爽快掏錢點面。

蕈油麵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我好奇地走進飯店,想看個究竟。興福老麵館兩層的店面並不大,工作人員大都是一些阿姨和大嫂,也有幾個小姑娘,不停地穿梭在店裡店外的樹林下,端面、倒水、結賬,頭上直冒熱氣,邊走邊用圍裙擦著汗。在店裡的案板上擺著個長方形的不鏽鋼盆子,裡面裝著炒好的蕈油,上面浮著好大一層油。廚房裡的師傅把面下好後,吆喝一嗓子,讓服務員端到案板上,再用勺子從不鏽鋼的盆裡舀個小半勺,麻利地澆在熱氣騰騰的面上,一碗蕈油麵就泡好了,和其他麵館差不多,也不復雜,關鍵就是這勺蕈油,其乃一碗麵的靈魂所繫。

遊江南腹地常熟,蕈油麵與沙家浜紅色歷史齊名

據當地村民介紹,這種松樹蕈很難採摘到,一般當日早晨在露珠未乾時上山採摘為宜。而且這種菌很是稀有,似是有靈性,"會跑",尋起來挺費勁,當地人叫"捉"。滿山尋覓,好不容易找到"蕈窠"後,村民便以松針、枯草掩之,謹記周遭地形,秘而不宣,以待明年再採。因為難採,價格自是不便宜,甚至讓人覺得這面吃得很奢侈。

面端上來後,我們選了一棵百年古樹下的桌子坐了下來。院子裡多是銀杏、板栗、樟樹,亦不乏參天古樹,尤其桂花樹多。眼下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花香撲鼻,鳥語啁啾,涼風習習,高大的喬木偶有葉子飄落,真是難得的好地方。我們點的是蕈油麵全套餐,含豬排塊、爆魚塊、竹筍、香椿芽、薑絲,將這些料一一適量放入,碧綠的蔥段漂浮其間,灰褐的蕈肉和潔白的麵條形成視覺上的對比。我迫不及待嘗一口麵湯,這湯和過去嘗的麵湯大不一樣,散發出菜油的清香,更有蕈油獨特的異香,這種香還真是第一回嚐到。夾起面中那珍貴的蕈吃一塊,開始並不覺得特別鮮香味美,僅是尋常的菌菇口味,再細細咀嚼,發現其要比普通菌菇要香,香得獨特,香得爽口,香到心裡。陪同的友人提醒我,店家是不準再添蕈油的,但面是可隨便添的,只要吆喝一聲,服務員就會熱情給你送來,管你吃個夠。

遊江南腹地常熟,蕈油麵與沙家浜紅色歷史齊名

店裡張姓阿姨告訴我,虞山生長這種獨特的松蕈,是自古以來的自然環境使然。適者生存,松林的空氣中含有蕈的孢子,只要溫度、溼度適宜,就會長出蕈來。儘管早已用人工的方法培育出多種食用菌,但未見有人工的松樹蕈。現在,虞山的松樹蕈因採摘較多,越來越稀少,村民們採到了也捨不得吃,都高價賣給了麵館,每市斤可賣到五六十元,有時價格會更高。眼下有的綠色產品專賣店裡,也有瓶子封裝的蕈油成品賣,但多產於安徽各地山區,其風味和鮮品與虞山的松樹蕈大不一樣。

遊江南腹地常熟,蕈油麵與沙家浜紅色歷史齊名

吃完麵,喝杯虞山綠茶清口解渴,再與朋友聊聊天,好不愜意。院子裡市井氣息濃郁,隨意溜達溜達,看看青黛的山脊上縹緲的煙嵐,聞聞葳蕤的草木帶來的清新氣息,這山居的生活真是羨煞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