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石坎梯田——雙手「壘」出好生活

儘管延安市宜川縣英旺鄉修梯田的歷史比米脂縣高西溝村晚了近半個世紀,但當地百姓付出的汗水卻並不少。因為他們修的是石坎梯田。

英旺鄉的石坎梯田始建於1998年冬季。據時任鄉黨委副書記付延忠回憶,英旺鄉川道土地面積比較多,但由於不夠平坦,水土年年都有流失,所以需要平整土地。在此過程中,群眾又發現,由於土壤含沙量大、黏性不夠,所整修的地埂用不了三五年就會被沖毀。綜合考慮種種因素之後,當時的英旺鄉黨委、鄉政府班子領導決定改造石坎梯田。

付延忠表示,當時修建石坎梯田始終堅持“農閒治理,不誤勞作,當年治理,當年受益”的原則,首先用推土機把地塊基本框架平整出來,再安排群眾壘砌地埂。他說:“平均改造一畝梯田需要600立方米的石塊。石塊全部是由群眾使用三輪車、拖拉機運來的。那會兒大家積極性很高,有的人手被石頭磨出了血泡,晚上回家塗點藥,纏塊紗布,第二天就又來了。”

經過短短3年多的艱辛努力,到2001年春,英旺鄉已修建石坎梯田4000餘畝,群眾義務投勞達6萬多人次。後來,全鄉石坎梯田面積增加到了8000多畝。

英旺鄉改造石坎梯田建設項目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1999年被列為陝西省糧食自給工程項目,2001年又被列為中國——加拿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科技合作示範項目。

“在陝北,川地已經算是好地了,但改造後的石坎梯田比川地還要好!同樣是種玉米,原來一畝地最多產七八百斤,現在畝產在1500斤以上。而且,旋耕機、播種機都能開到地裡去,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英旺鄉茹坪村村民孫明武說。

多年來,英旺鄉的農民依靠種植玉米,收入還算穩定,但想要藉此致富幾乎不可能。為了提高農民收入,從2015年起,英旺鄉黨委、鄉政府按照“黨建引領、轉型升級、產業富民、生態立鄉”的發展思路,著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並確定了建設香紫蘇、油葵、雪桃等8個種植基地的目標。

“2016年、2017年短短兩年時間,我們已經在川道石坎梯田上發展了2200多畝油葵、2600多畝香紫蘇,直接帶動了本地農產品的銷售。”英旺鄉黨委書記李永泉說。

此外,為了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2017年英旺鄉還以川道旅遊沿線為重點區域,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按照規劃,2018年英旺鄉將繼續推進“旅遊+現代農業”發展方式,重點培育特色產業基地,力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陝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