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军队为什么不装备反坦克枪?

朱秀媚

事实上并不是没有装备,虽然装备量可以说小的可怜,而且时间还比较靠后。这与当时中国的国情有关,抗战时期军队的装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战时边打边产的那一批,再就是外国援助或者卖过来的(比如前苏联与美国,甚至德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原大战甚至北伐战争、晚清时期攒下来的底子(包括库存装备和生产设备)。比如说电视剧里老出现的汉阳造,那东西其实就是晚晴时期的产物。

图为汉阳88式步枪

问题就在这,无论是晚清时期还是北伐战争时,中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军阀、派别几乎都忙于国内的这点事,而对付国内的哪家势力用得上这反坦克枪?奉系张作霖算一个,可他那“铁钩子战车队”就几十辆而已,而且还都是雷诺。都不用专门的反坦克炮,75毫米山、野炮就足够对付。所以抗战前的中国即没有造反坦克枪的工厂,也没有进口,大部分时候除了炸药包以外只能靠进口来的反坦克炮(当时国内称战车防御炮,即战防炮)。

图为抗战时曾进口过的pak37“战防炮”

其实反坦克枪那种东西对欧洲战场不合适,但当时对中国正合适,我们的对手所用的坦克基本都是反坦克枪可以对付的“薄皮大馅”型,用反坦克枪代替反坦克炮在资源消耗上绝对划得来。可除了上述的问题外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没人能用。

图为抗战后期英国援助的博斯反坦克枪,英军淘汰了的装备

要知道那东西的工作原理实际上就是小号的反坦克炮,一战时期人高马大的德国士兵们都受不了,开玩笑称反坦克枪这东西一人只能用两次,左肩一次,右肩一次,然后躺着等送医。这种东西对于本身身体素质就不行的中国士兵更不可能好用得了,甚至有记录称就算用正确的姿势完成一次安全的射击也震得人头晕眼花半天。所以与其跟反坦克枪较劲,还不如弄几门37毫米战防炮来得实在。


军情解析



第一张图片是著名的“豆坦克”,倭寇之94式超轻型坦克(《金陵十二钗剧照》);第二张是95式超轻型坦克。

抗战时期由于我军装备落后才使得日寇94式、95式这样超轻型、轻型坦克,肆虐中华大地,是我抗日军民之劲敌!其实它们就是以二战的标准都是 机械可靠性、火力、装甲防护都很烂的坦克,虽然我军当时装备极其落后,但是在正面战场上也被我抗日军民摧毁许多!


我抗日军民当时确实没有装备图片上的这样 反坦克枪 最要原因是这种枪当时军队并不需要,反坦克枪主要用途是打坦克和打坚固工事,而当时内战中没有出现坦克和钢筋混凝土工事(基本上最多是沟壕或者沙包)这种枪国内不能生产,就是进口了也没啥用途(价钱不便宜),所以也就没有装备。



第一张,著名的德制PAKⅠ/45型37㎜战防炮,由于采用加农炮身管制式,炮口初速大、弹道平直,1000米外可以击穿20㎜厚度钢板,由于是炮弹穿透钢板以后还能爆炸,杀伤力远比 反坦克枪管用。

第二、三张,著名的瑞士“厄利空”20㎜高炮1000米内可以击穿12-15㎜钢板。(据说进口了200门)

从当时我抗日军民手里的重武器来看,并不惧怕倭寇的坦克,当时的侵华倭寇的94,95坦克的装甲厚度仅仅6-12㎜,上面三种轻型火炮完全可以消灭它们,只是由于过少,没有形成一定的数量,才使得我抗日军民应对倭寇坦克的时候显得被动!比如PAK-37炮“德械师”加一起也没超过150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搬迁到重庆的兵工厂防止了该炮,但是由于工艺落后和原材料的低劣,仅仿制了90多门,实在是杯水车薪!至于瑞士20炮别看口径小,但是由于炮管是小口径深控加工技术,其技术水平不是当时中国可以企及的!



民国二十四制马克沁重机枪,基本上是仿制 德制MG-08马克沁重机枪,口径7.92㎜,使用重弹在600米以外也能击穿6㎜钢板。

其实,如果战术得当的话,民二四重机枪也可对付日寇坦克,只是由于我们当时战术呆板,一味的阵地战死守,面对日寇的“空炮坦步”的立体进攻,没有发货出它对付坦克的作用。


这种油画是日本画的名字叫《袖珍坦克拼死战斗》画中大肆宣扬日寇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但是更可以看出,我抗日军民不畏强暴,奋起抵抗!筑起血肉长城的精神!!

再一次英勇无畏的抗战军民致敬!!


皇家橡树1972

其实当时的中国军队倒是想装备这些反坦克步枪,但是无奈于军费、进口渠道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没有成行。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仅装备有少量的反坦克步枪,发挥的作用也更是微乎其微。

反坦克步枪源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初是德国人将毛瑟98式步枪进行放大而来的产物,能够轻易击穿英军马克1坦克、法军圣沙蒙等坦克,当时也过于笨重,而且弹药也很特殊,综合而言制造成本和使用费用都很高。

不过毕竟相对于专用的反坦克炮还是很便宜的,所以反坦克步枪在一战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反坦克步枪,用于作为反坦克火炮的补充,同时也是轻步兵少有的反坦克手段。

而当时的中国军队,更多的是步兵作战,火炮、机枪这种兵器都比较缺乏,因此各地军阀包括中央军等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这些装备上,并没有重视反坦克步枪等这些武器的引进和仿制工作。结果日本发动机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普遍缺乏反坦克武器。即使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也只有少量的德制PAK37式37毫米反坦克炮,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地雷、集束手榴弹来消灭日军装甲车辆。

后来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得到了英制博伊斯反坦克步枪,以及美制“巴祖卡”火箭筒,这才有了更加可靠的反坦克手段,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军队而言,这些反坦克武器在整个抗战期间都是不曾拥有过的。


战争之王

  这个问题在表述上存在明显漏洞。首先,称谓方式与历史不符。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战场上,如果有人问,“反坦克枪是什么武器?”恐怕大多数军人都会对此不知所云。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军事观念落后于西方,当时的人们根本意识不到坦克与其它军用车辆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习惯把坦克与装甲车、运兵车等可以自行移动的作战车辆统称为战车。于是,西方军队普遍列装的反坦克炮到了我们中国,就变成了战车防御炮,简称战防炮;同理,曾在苏芬战争中名噪一时的反坦克枪,国军将士们通常将其称之为战防枪。其次,题干观点未经考证。回顾14年抗战史,反坦克枪的战例鲜见流传,当时的中国军队并非没有此类装备,只不过是由于列装部队时间较晚、部队很少实战运用而已。据《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记载,在1943年转战滇西的中国远征军部队中,每个步兵营均编有1个反坦克班,每班13人,装备3挺英制“博伊斯”(Boys)式战防枪。缅北滇西战役结束后,这批装备被移交给国内战场上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该集团军所属第78军和第85军就此分别组建了反坦克枪队。1945年初,日军发动豫西鄂北会战,以第110师团所属5000余兵力,在战车第三师团所属两个坦克联队的配合下,向河南西峡口县进攻,途中遭到国军第一战区第78军的顽强阻击。在4月3日夜间的一次伏击战斗中,日军共有9辆坦克被我78军反坦克枪队击毁,被迫仓惶撤退。

  侵华日军坦克的主力型号是89式中型坦克,其正面装甲厚度不足17毫米,而“博伊斯”反坦克枪在200米距离内可击穿25毫米厚的钢板。从理论上看,用反坦克枪对付鬼子的薄皮坦克应该是绰绰有余,既然如此,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为何对这种武器列装如此之晚、运用如此之少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西方国家军售限制。1937年8月,日本以“德日同盟”为由,要求德国停止向中国出口武器装备,从而终结了近代中国与德国之间长达三十余年的军售伙伴关系。在此之前,中国军队的唯一一款反坦克武器,还是1934年从德国引进的PaK-35/36型战防炮。此后,蒋介石政府转而依靠从苏联、美国进口武器。前者曾在苏芬战场上吃尽了反坦克枪的苦头,对这项装备技术自然采取严格的出口限制;后者由于不出产此类武器,只能委托其盟友英国为中国提供军售。在1943年以前的对德作战中,英制“博伊斯”式反坦克枪对德军轻型坦克尚能构成一定威胁,随着德军坦克装甲厚度的持续增加,反坦克枪的作用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才开始考虑向中国出口反坦克枪,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军队直到1943年才得以装备反坦克枪。

  二是战场需求不大。日军在实际作战中对坦克的依赖程度较低,通常只在攻坚作战中才使用坦克,所以在抗战时期,出现中国军队与日军坦克正面交锋的情况并不多见。加之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从德国先后采购了500余门战防炮,基本可以满足主要方向上的反坦克作战需求。而且日军坦克由于装甲薄弱、机动速度较慢,我抗日军民经常可以采取炸药包、燃烧瓶、埋地雷等替代手段对其实施摧毁,从而填补了对反坦克枪的需求。


慕什塔戈

首先需要说明,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军队装备了反坦克枪,不过当时叫做"战防枪"(战车防御枪)。1942年初至1944年9月止,美国依据租借法案,空运1268挺战防枪装备国民政府军,其中651挺拨交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另外618挺拨交第一战区、第三战区、第四战区、第九战区等,具体分配方案不详。

这批战防枪的制造商是加拿大英格力斯公司,中文译名"博爱式",是由英国H.C.Boys上尉领导的一个团队设计完成,1937年底为英国陆军采用,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使用。后因德军的装甲不断增厚,博爱式战防枪在欧洲逐渐失去了实用性。但其口径13.9毫米的破甲弹对付日军坦克仍然游刃有余。



1944年春,日军发动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国民政府军缺少反坦克武器,日军战车第3师团得以纵横豫中平原。是年夏秋,驻扎在豫陕省境一带的第31集团军奉命派人前往重庆学习战防枪使用技术,随后领回8挺,组建了集团军战防枪大队,后又分编为第78军战防枪队和第85军战防枪队。

战防枪有效射程约六百米,射击精度高,弹头初速高,可穿透六厘米厚的装甲,钻入车内后以爆炸和被击毁的装甲碎片杀伤乘员,毁坏机件。弹匣装弹五枚,可半自助射击。在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中是相当先进的。

"第78军战防枪队队长张访朋十分兴奋,期待有一天可以一显身手。

1945年3月,日军第110师团、战车第3师团等部进逼豫西内乡县西峡口。4月5日零时,张访朋在掩蔽里隐约听到隆隆的马达声,当即命令全队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第78军前进指挥所设在山岭上,看到似远似近的日军战车灯光,万分焦急,"敌人战车己经冲过来了,战防枪为什么还不发射?"张访朋很沉着,"还远着呢,等它走近点再打"。直到战车进至阵地前200米时,张访朋一声令下,霎时间,战防枪发出的射击声响彻夜空,震耳欲聋。


由于夜晚漆黑,第78军未敢大胆出击,日军派来骑兵掩护,用牵引车把战车拖走。根据《陆军第七十八军豫西战役战斗详报》,"日军战车九辆向重阳店突进,战防枪击毁二辆,野炮击毁一辆"。张访朋激情满怀,吟诗一首庆贺胜利:"夜色如磬雾气升,前车引导独开灯。我凭利器歼倭寇,卸甲丢盔敌胆惊。

可以这样说,战防枪属于悬花一现的武器,实际上投产时即己落伍,中国远征军虽有配备,但找不到使用记录,用得较多的则是美制巴祖卡火箭简。


冯杰

国军在抗战中后期是使用过反坦克枪的(当时称为战车防御枪),现在已知的使用过的只有英制博伊斯斯.55英寸(13.9mm)反坦克枪。

博伊斯反坦克枪137年装备英军,二战初期对付德国那些薄皮轻坦还凑合,可到41年就已经力不从心了被PLAT反坦克抛射器取代。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远征军进入缅甸前,英军便提出可以提供在英军序列中已经鸡肋的博伊斯反坦克枪给中国军队使用。

美国正式参战后,国府也向美国提出提供3000只反坦克枪(由加拿大生产)

缅甸陷落后,中缅公路完全断绝,一切外援物资只能通过驼峰航线来运输,国府要求的3000挺反坦克枪一直没能到齐,一直到1944年10月国军也只收到618挺。


伦敦上空的喷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反坦克枪作为一种单兵反坦克武器,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苏联的PTRD和PTRS反坦克枪就能够对德国的IV号坦克造成一定的威胁。只是战争中后期,欧洲战场上的坦克装甲越来越厚重,反坦克枪根本无法击穿。但在亚洲战场上,日本的坦克一向以装甲薄弱著称,面对反坦克枪的打击几乎不可能抵挡。那么,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是否装备过反坦克枪这种武器呢?答案是有的。

博伊斯(Boys)反坦克枪(中国称战车防御枪,即战防枪)是英国陆军于1937年装备的一种反坦克枪,口径0.55英寸(13.4毫米),在600距离上可以击穿6厘米厚的装甲。由于这种武器在欧洲战场已经毫无用处,于1942年从英军退役。根据租借法案,美国曾向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订购了1000支英国博伊斯反坦克枪,并援助给了中国军队。到了1943年6月,共有572支博伊斯战防枪运抵昆明。在远征军中,每个步兵营都专门编有一个战防枪班,编制13人,装备3支博伊斯战防枪。后来又改为编入团属战防炮连。而常规部队中,也有装备这种战防枪,但数量极少,每集团军仅有8支。1945年4月,国军七十八军战防枪中队在河南西陕县伏击日军战车队,用这种博伊斯反坦克枪击毁日军战车9辆,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战果。但是1945年后,中国军队已经得到了美军援助的“巴祖卡”火箭筒以及其他威力更大的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枪很快便退出了现役。


旭说军事

因为蒋光头当时想的是给军队配37mm战防炮和20mm机关炮用来反坦克。可能看不上反坦克枪吧~

不过个人觉得中国装备反坦克枪比战防炮更实用。战防炮虽然性能更好,但是也更昂贵更难自造,全国一共就中德合作时购买的那几十门以及后期苏联援助的一些,数量太少。倒不如用买战防炮的钱来普及反坦克枪甚至是购买图纸生产线,反坦克枪威力足以对付中国战场上日军的小豆坦克。


国军装备的德国pak37战防炮


国军装备的20mm机关炮,平射可以用来反坦克和反步兵(具体哪一型号记不太清了2333

二战时德军装备的7.92mm反坦克枪,100米内可以击穿20~30mm厚的装甲。日本最常见的小豆坦克装甲厚度仅6~12mm,97中战车也不过8~33mm


手机用户50019199741


大韩圈圈

抗日时期的军队为什么不用rpg?

抗日时期的军队为什么不开虎式坦克?

抗日时期的军队为什么不开p40飞机?

抗日时期的军队为什么不驾驶航母?

抗日时期的军队为什么不扔原子弹?

废话,要是有的话能不用吗?题主咋想出来的这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