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第一美女,遠嫁他鄉,丈夫去世想回娘家,皇帝:繼續嫁!

公元前第一美女,遠嫁他鄉,丈夫去世想回孃家,皇帝:繼續嫁!

前幾天寫了關於楊貴妃的一篇小文,今天再說一說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羞花”指的是楊玉環,而“落雁”就是說的王昭君了。她和西施同為公元前美女,若論個人評價,王昭君絕對要在楊玉環和西施之上,因為除了不輸於二人的美貌,王昭君的個人貢獻和歷史意義更加令人敬佩,所以稱為公元前第一美女,實至名歸。然而在“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背後,她到底為和平付出了多少?下面馬上開始。

公元前第一美女,遠嫁他鄉,丈夫去世想回孃家,皇帝:繼續嫁!

來漢朝提親的人,是匈奴的呼韓邪單于,這個人挺勇猛,打敗了多個老家的單于,但是最後被他的哥哥打敗。那時候恰好匈奴與漢朝也不太平,經常打仗,這個呼韓邪單于利用“敵人的敵人就能成朋友”這一條鐵律,稱臣於漢朝,並提親,其實也是要借漢朝的力量保全自己。漢朝在和匈奴的戰爭中,損失也很慘重,有了這麼一支力量夾在自己和其他匈奴之間,實在是兩全其美的事情。於是“昭君出塞”的鋪墊就此完成。

公元前第一美女,遠嫁他鄉,丈夫去世想回孃家,皇帝:繼續嫁!

但是為什麼是王昭君被選中和親呢?關於這件事,歷史上的記載並不一致。《漢書》裡說王昭君是被漢元帝賜給單于的;而《後漢書》裡說,王昭君是因為入宮很多年,得不到寵幸,一氣之下藉機自薦,出塞和親。後者的說法感覺上有點像現在的電視劇,並且在《西京雜記》這本歷史小說中,還有板有眼的說了昭君不得寵幸的具體緣由,竟然是沒給畫畫的工匠賄賂,結果自己被畫得太醜,漢元帝看畫像就把她忽略了。後來選人和親,就把“最醜”的王昭君選中了。結果漢元帝見到真人後,大呼後悔,回頭就把畫像的那些人送去見了閻王。

公元前第一美女,遠嫁他鄉,丈夫去世想回孃家,皇帝:繼續嫁!

這樣的說法足以拍成電視劇了,所以《漢書》的說法還是比較可信的。也就是說王昭君並不是自願和親,而是被逼無奈。即便她的行為為漢匈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封建社會女性的悲哀也可見一斑。那出塞和親之後,王昭君過著怎樣的生活?

公元前第一美女,遠嫁他鄉,丈夫去世想回孃家,皇帝:繼續嫁!

出塞的目的地,在大漠以北,是荒涼加苦寒的代名詞,條件艱苦自不必說。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成親之後,生活的應該還是可以的,生了一個兒子。但是好日子不長,僅僅過了兩年,孩子剛過週歲,丈夫就去世了。王昭君這時候才真正的是舉目無親。本來就思念家鄉的她,向漢朝朝廷上書,意思是這邊和親的對象已死,讓我回孃家吧。

那時候的皇帝已經成了漢成帝,在一個統治者的角度,王昭君的使命不是去和單于結婚,而是要保漢匈和平,所以王昭君不能回來。於是回覆的話是讓她“從胡俗”,意思是你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這個“胡俗”,指的就是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制度,所以王昭君嫁給原來丈夫和大老婆生的大兒子復株累單于。

公元前第一美女,遠嫁他鄉,丈夫去世想回孃家,皇帝:繼續嫁!

無奈的王昭君只能“從胡俗”,和原來的晚輩結婚。就這樣過了十一年,王昭君也從少女走向了中年。到了這一年,她第二任丈夫也死了,留下了她和兩個女兒。也虧得生了兩個女兒,因為匈奴單于一夫多妻,兒子一多就少不了權利鬥爭。王昭君的大兒子,最終犧牲於權利鬥爭。而王昭君的大女兒,繼承了王昭君的使命,繼續為漢匈和平做著貢獻。

公元前第一美女,遠嫁他鄉,丈夫去世想回孃家,皇帝:繼續嫁!

漢朝的和親是效果顯著,保住了漢匈的和平狀態幾十年,讓生靈免於塗炭,讓民生得以安定。無論王昭君是主動還是被動,和親換來的成果,讓世人永遠記得了“昭君出塞”,還有這位公元前第一美女所犧牲的青春年華。

送上自己寫的打油詩一首:

一朝出塞歸鄉難,保得太平幾十年;

枯骨埋於苦寒地,香魂終得回長安。

關於王昭君的犧牲和換來的成就,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

喜歡本文的話,歡迎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