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凝聚合力,贴近民心,让奉献与担当成为一种习惯。6月23日,是江汉区第29个党员义务奉献日。

全区74家机关事业单位,45所学校、医疗卫生机构,66家“两新”组织党组织的6665名党员走进全区12个主会场和设在社区、居民小区的108个分会场开展义务奉献。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唐家墩街党员义务奉献活动现场

29年前,江汉区将每年“七一”前最后一个周末中的一天定为“党员义务奉献日”。29年持之以恒,这项活动早已不再是“一日游”的单项活动,更成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融入党员生活的每一天,让他们时刻铭记党员身份、亮明党员身份,处处走在百姓前面,时时为民排忧解难。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全面服务、全民参与、全年无休、全心全意,江汉的“党员义务奉献日”提醒党员牢记使命,用新思想武装群众、用新担当服务群众、用新作为团结群众,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从1天到365天

圆梦“微心愿”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6月23日,江汉区共有2391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他们除了根据群众需求“摆摊设点”开展“点单式”服务,还上门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1145人,圆梦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微心愿”1189个,送上慰问金48万余元。与此同时,党员干部捐出的“红色基金”,也交到困难党员手中。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服务群众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通过全面规范城市基层的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整合区域资源和力量进网入格、设岗明责,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推行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和积分管理制度,全面对接群众需求,精准设计服务载体,精细开展治理服务,把服务凝聚到365天的工作中,真正凝聚群众共识。

在网格员入户走访中得知,前进四路80号楼的居民希望加装一部电梯。这栋10层的老旧住宅,130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了半数。老年居民爬楼艰难,出门都成了问题。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社区党总支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召开居民议事会,得到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出资加装电梯。社区积极办理报建手续,街道工委大力支持,协调管网改道、工程车通行等问题,3月20日,电梯正式开工,极大地增加了居民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社区党总支借此契机,鼓励和协助居民组建了“红色物业”自助物业服务站,并将网格党支部融入到服务站工作中。一次党员走访,就这样带动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从机关党员到“两新”组织党员

“党团先锋”“银发党员”一呼百应

随着“党员义务奉献日”活动的持续深化推进,江汉区志愿服务的氛围越来越浓——“两新”党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凝聚非公企业“战斗力”;银发志愿者深耕楼栋,成为凝聚群众的“带头人”……服务群众“一呼百应”。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在北湖街“党员义务奉献日”活动现场,34家共驻共建、结对单位的“党团先锋”组成“集团军”上阵,服务形式更加丰富——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湖北银丰置业有限公司的在职党员张锡汉,已是第3次参加活动。这次,他不仅带来专业知识,还免费为高龄老人“做发型”。一上午,他麻利地服务了13名老人,成为当仁不让的“服务明星”。

2012年起,凝聚两新组织党员“战斗力”的“党团先锋”正式成立,借助全社会力量,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如今,在城市窗口汉口火车站、在学校、在工地、在商圈,处处都可以看到“党团先锋”的靓丽身影。

如果说公共场所是“党团先锋”的服务阵地,那么社区和楼栋就是银发党员的“根据地”。江汉区出台专门文件,激励和引导退休党员骨干争当“两长四员”“生根楼栋”服务群众;争当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对口联系指导楼宇企业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民权街世彩社区仁爱楼的76岁独居老人聂爱萍,长期靠拐杖椅步行。在社区帮她完成了上门体检的“微心愿”后,还特地帮她安排好楼栋党员结成对子,定期上门关照。

从义务劳动到“点单”服务

“线上+线下”结合密织立体“服务网”

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江汉区的党员义务奉献形式也越来越“时尚”,渠道越来越丰富。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为保障服务即时、便捷,“互联网+”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党员服务中。汉兴街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可精准确定低保、残疾、孤寡、困难人群,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点单”服务。房管部门搭建的“红色物业”服务平台,不仅开通了投诉互动渠道,每月还对“红色物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分。

江汉:“党员义务奉献日”让担当成为习惯

“党员义务奉献”就这样不断向纵深延伸,已然成为江汉区党员干部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