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區這個村上了《安徽日報》頭版

6月30日的《安徽日報》頭版刊登了新聞報道《“股改第一村”,人人享“紅利”》,聚焦我區花園村!

厲害了,我區這個村上了《安徽日報》頭版

“ 現在的好日子,以前根本無法想象,前景還會越來越好!”

提及現在的生活,今年57歲的宣城市宣州區澄江街道辦事處花園村村民江志平十分感慨,短短5年時間,他從一個地道的村民轉變為“股東”,併成為村辦酒店的眾籌合夥人和拿著薪水的保潔工,日子越過越滋潤。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花園村在全省率先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率先拿到合作社工商營業執照、率先實行村集體資產自主經營,被譽為“安徽股改第一村”。

厲害了,我區這個村上了《安徽日報》頭版

花園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在城市建設中,村裡4000多畝土地被徵用,村集體積累了1400多萬元的集體資金。是“分家產”一分了之,還是做大蛋糕共同富裕?有著創業經驗的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開富帶領大家選擇了後者。

花園村

厲害了,我區這個村上了《安徽日報》頭版

如何用好、管好這筆鉅額村集體資產,使之保值、增值?花園村把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作為破解這一難題的“

金鑰匙”。經過深入調研和考察,2013年5月,花園村召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暨第一次全體股東代表大會,村總資產量化金額1973.68萬元,摺合成19萬股,分配給1153位村民,人手各一本《股民證》《股權證書》。量化股份後,該村集體股佔23%、農齡股佔52%、人口股佔25%,初步實現村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

厲害了,我區這個村上了《安徽日報》頭版

為了推動資產變產業,讓股權改革出成效,2014年5月,安徽花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採取“一企一策”模式,在全省率先開展自主經營。他們先後創辦幸福花園老年公寓、維也納國際酒店、眾軒花園酒店三個項目,市場化聘用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實現集體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同時引入激勵機制,配送股份給有貢獻的創新型人才。得益於“三大實體”的成功運營,僅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24萬元,淨利潤902萬元,增長近90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79元,增長近3倍,為花園村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近200個。2017年,村裡掏出42萬元,為全體村民購買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

厲害了,我區這個村上了《安徽日報》頭版

厲害了,我區這個村上了《安徽日報》頭版

為了解決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人才匱乏問題,2017年10月20日,花園村召開全體股東大會,推出了一項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股改新政”,即從村集體股中拿出部分股份,對村委會聘請的優秀人才和有突出貢獻的公司管理人才進行配股,凡是業績突出、工作滿三年的,經公司董事會提議,由股東與代表參與考核並通過的配送人口股;對錶現優秀、工作滿十年的配送農齡股;對特殊人才配送貢獻股,讓各路英才共同創造和充分享受花園村改革成果。截至目前,已對符合條件的幸福老年公寓院長等2名人才進行了配股。通過薪酬正向激勵和事業拴心留人,花園村共聘請了11名精英人才,其中大學生村官湯恆雲先後放棄事業編和鄉鎮公務員身份留村任職,一干就是十年,現成長為村黨總支副書記、公司副董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