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鸦的失败或许是因为一个翻译?

文|陈卿美

二鸦,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称。话说一鸦挨了顿揍,二鸦也没能幸免,确实很悲催。关于鸦片战争的惨败,无外乎几种原因,一是西方列强欺人太甚;二是清政府愚昧透顶、腐败无能;三是技不如人、器不如人。至于器不如人,大都认为是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如西方列强。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比如翻译的水平,也远不如人家。尤其是二鸦的惨败,或许就是因为一个间谍翻译。

晚清的中国,过于封闭,与西方列强打交道,根本找不出可靠的翻译。这点一直是清政府头疼的问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方的翻译只能从买办中寻找。关键时刻,把国家的命运几乎就交给了翻译,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买办是什么人?都是因为通商与洋人接触密切的人。他们虽是中国人,却经常与洋人在一起,出入各种大小场合。知道的是中国翻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汉奸。其实,他们有很多人就真的是汉奸。

1857年底,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活捉两广总督叶名琛。此事引发清廷震动,南大门为何失守,怎么一个堂堂地方大员都被活捉了去?由此,人们突然发现,叶名琛在战前的各种表现很反常。有人说他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总督。

二鸦的失败或许是因为一个翻译?

英军船上的中国买办

为何叶名琛会这样呢?现在看来,或许他犯了几个重大错误。首先是过于自信。为了打探英法联军的消息,也为了吸取当年林则徐的教训,叶名琛广泛收买为洋人服务的买办,将他们发展成为间谍,专门为叶名琛搜集情报。叶名琛曾对自己强大的谍报网非常得意,相信英法联军一切尽在掌握。但叶名琛不知道,许多间谍给他提供的情报也许是假情报,因为他们也可能被洋人收买。更致命的是,真有这样一个人,而且还是叶名琛最信任的人。这个人就是张彤云。

张彤云,广东新会人。此人不同于其他间谍,他不但熟悉英文口译,还懂英文文字,而且深受英国人信任。一边是叶名琛的信任,一边是英国人的信任,张彤云的复杂身份竟然没有引起叶名琛怀疑,或许张彤云欺骗了他,让他并不知道,他在英国人那里也如鱼得水。

广州城陷落后,从官场到民间,都在反思。当大家捉摸不透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现,让大家对张彤云顿时产生了高度怀疑。英军在观音山接见广州当地的名流士绅,人们赫然发现,站在英军指挥官身后的竟然是得意洋洋的张彤云。最后所有疑点都指向了这个翻译张彤云,因为他是叶名琛唯一最信任的翻译,此时他却与英国人在一切亲密无间。人们有理由怀疑,张彤云出卖了叶名琛。但没人追究他的责任,相反清政府又犯了更大的错误。

1858年6月,英法联军北上,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在天津谈判。花沙纳向咸丰奏报时,说有天津富豪花钱为朝廷买了一个安插在英军里的“内线”,名叫黄仲畲,“与该夷人帮办笔墨只中华人”。为此,花沙纳与咸丰都很满意。但他们似乎不知道,此黄仲畲就是张彤云。原来,张彤云编造了虚假身份,骗取了各级官员的信任,最终被推荐到花沙纳那里。《襄理军务纪略》记载了黄仲畲受宠程度,“凡遇筹议事件,无不赖其调停。虽所费不赀,而颇得指臂之力。”

难道花沙纳等人不知道张彤云在广州的经历吗?综合来看,是知道的。因为后来两广总督黄宗汉有揭发。但当时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际,清政府像捞到宝贝一样,也没有深究。估计张彤云也非常能讨领导喜欢,再加上自身条件非常不错,就成了香饽饽。悲催的是,从后来的谈判来看,无论是花沙纳、还是咸丰,都把宝押在了张彤云一个人身上。

即使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花沙纳等人仍没有忘给张彤云向朝廷请功,原因很简单,幸亏有了内线,否则吃亏更大,朝廷应“破格给奖”。清廷果然奖了,“捐职府经历黄仲畲,著以知县归部选用,并赏加同知衔。”

天津谈判完,上海要继续谈。此时,清廷上下一片焦头烂额,都在希望张彤云从中进行调解,希望英方不要过于强硬。当张彤云赶到上海的时候,得到了花沙纳等人的热烈又亲切的接见。咸丰甚至亲自下圣旨,要求为张彤云开绿灯。张彤云自然受宠若惊,说要想了解英方,必须深入到英方去。张彤云就这样又到了洋人身边。

但张彤云去了洋人那里后,并没有传来什么好消息,而大多是坏消息。这点就令人非常怀疑。当上海谈判破裂后,朝廷重用张彤云的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重用半天,貌似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此人是不是洋人的间谍?

对此,一直关注政治走向的广东官员多次向朝廷奏报,说张彤云是洋人的奸细,“黄仲畲”就是一个假名,指责他蛊惑桂良等人,“实系此奸怂恿桂良允他”。事实上,张彤云也未必是他的真名,他还有“章同云”等相似名字。但黄宗汉的奏报未能引发朝廷的重视。

不过,根据英国后来公开的资料,彻底坐实了张彤云双面间谍的身份。1860年1月21日,英军指挥官卜鲁斯给国内汇报工作,提到了黄仲畲向英军透露的秘密。原来,张彤云与卜鲁斯有过一次深入的谈话,张彤云告诉他,中国人非常不愿意打仗。清政府过于无信和无知,根本无法达成谅解。只有让清政府畏惧,才可能让其屈服。否则你们的军舰一离开,清政府肯定会像天津那样毁约。卜鲁斯对张彤云的建议很是赞赏,估计也是英国出兵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鸦片人物传》记载,1858年11月,张彤云还曾在河南与僧格林沁有过深谈,就如何对付英法联军进行过交流。僧格林沁也非常信任他,希望张彤云去刺探英法联军的情报,为国效力。张彤云答应得非常爽快。

综合张彤云的前后表现,完全可以断定,张彤云就是一个双面间谍。可惜,清政府没有自己的官方翻译,盲目依赖一个这样的买办。其实,包括咸丰、桂良、花沙纳、叶名琛等人在这点上还不如林则徐。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至少有四个主力翻译,为了防止翻译在中间做手脚,林则徐做足了功夫。

二鸦的失败,葬送在一个小小翻译的手上,该怪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