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烏林赤壁事已陳,黃州赤壁天下聞』。蘇軾的兩次赤壁漫遊,喚醒和重排了赤壁古戰場在文學史和藝術史中的地位,不但前後《赤壁賦》和《水調歌頭·赤壁懷古》成為千古名篇,由此託生的赤壁圖也成為畫史中重要的主題。作為蘇軾文人集團的兩位重要人物:李公麟和王詵,他們都曾畫過赤壁圖,以圖畫的方式呼應著蘇軾的歷史書寫。他們的創作直接建立了畫史中的『赤壁圖式』,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惜乎二作失傳。我們只能憑藉一些歷史文獻,復原二圖的基本風格面貌,為我們探討北宋末年以來『赤壁圖式』的發展提供一些線索。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北宋 蘇軾 前赤壁賦 258cm×23.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可能的畫面內容

今天能看到最早的赤壁圖圖像,當屬北宋喬仲常的《後赤壁賦圖》(水墨紙本,縱二十九點五釐米,橫五百六十釐米,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這是一幅採用連續空間轉換方式描繪的長卷。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北宋 喬仲常 後赤壁賦圖 局部:“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對喬仲常最早記載見於《畫繼》:『喬仲常,河中人,工雜畫,師龍眠。圍城中思歸,一日作河中圖,贈邵澤民侍郎,至今藏其家。又有《龍宮散齋手》軸,《山居羅漢》《淵明聽松風》《李白捉月》《玄真子西塞山》《列子御風》等圖傳於世。』

這向我們傳達了第一個重要信息,喬仲常善於作雜畫,其流傳於世的作品題材全部是身處宏闊山水背景中的超逸文人。而『東坡遊赤壁』與喬氏專注的主題也屬於同一序列,雖原畫無作者款、印,僅從無款印的題跋中得知可能為仲常所作,但從風格學角度看,喬氏畫這幅《後赤壁賦圖》是極有可能的。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第二個信息則充滿『巧合』,喬仲常也曾畫《李白捉月》。而家鉉翁正是在跋《太白賞月圖》中提到了赤壁圖,二圖對舉而觀,除了說明李、蘇兩位文豪有著相近的意趣,很可能因為《太白賞月圖》也有龍眠筆意,才使得家鉉翁幻想能與《龍眠赤壁圖》『對暇日覽』。

第三個信息則告訴我們,喬仲常曾師法李公麟。元人湯垕《畫鑑》記載,喬仲常繼承了李公麟的風格,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李伯時宋畫人物第一,專師吳生,照映前古者也。畫馬師韓幹,不為著色,獨用澄心紙為之,惟臨摹古畫,用絹素著色,筆法如雲行水流,有起倒,作天王佛像,全法吳生。宋人喬仲常專師伯時,彷佛亂真。』鑑於家鉉翁記載的《太白賞月圖》與龍眠畫風的相似,且龍眠與喬氏的師承關係,這四幅圖構成了一個奇妙的序列,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推測這幅《太白賞月圖》與喬仲常也有密切聯繫。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李公麟、喬仲常相關作品關係圖

至少,這些聯繫同時向我們說明,喬仲常所繪《後赤壁賦圖》很可能與《龍眠赤壁圖》有著形式和內容的相近。據拖尾趙德麟題畫可知,喬氏該圖作於宣和五年之前,至多距李公麟去世不超過十七年。不能想象在李公麟身後不久,其學師於他的弟子的畫風就產生了鉅變。根據萬青屴的對比研究,『此圖中的一些山石結構與李公麟真跡《臨韋偃〈牧放圖〉》中石法是相一致的。』『從章法、建築及樹木畫法上看,此圖應是記載中盧鴻《草堂十志圖》卷、王維《輞川圖》及李公麟《龍眠山莊圖》卷一類畫風的延續和發展,是北宋山水畫中另一傳統。』因此我們可以溯流而上,從這幅作品中推測《龍眠赤壁圖》可能的樣貌。

該圖如實按照《後赤壁賦》文本分段繪製,一文配一圖,畫面由八段楷書文字分為八個場景(巧合的是,根據《寓意編》和《珊瑚網》的記載,《龍眠赤壁圖》也分為八節)。喬仲常還採用了古畫中常見的技巧,使主角蘇軾的比例明顯大於其他次要人物。在幾個以寫景為主的段落,畫面也圍繞人物鋪陳。比如在描繪『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圖二)景色內容時,人物依然佔據了畫面核心部分,對千尺山崖僅作局部描繪;在『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段落,客舟之外就是大量留白,僅以清淺筆觸勾勒舟邊水紋,更沒有著力表現赤壁山石。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北宋 喬仲常 後赤壁賦圖 局部:“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圖文對應』與『以人物為中心』的特點說明:畫作是以圖像的敘事性為導向的。而東坡赤壁所作,唯《後赤壁賦》敘事性最強,胡應麟嘗謂:『前赤壁自白露橫江數語外皆議論,無可摹寫,後赤壁文簡於前而實景實情不啻十倍畫師,欲紆徐盈軸,自不能捨後而前也。』這解釋了早期畫家為何更加青睞《後赤壁賦》。因此

《龍眠赤壁圖》也很有可能是一幅表現《後赤壁賦》內容、詩文轉譯較為嚴格的作品。同喬仲常的赤壁圖一樣,人物的表現即使不是畫面重點,也至少與山水分庭抗禮。

其位置經營、排版佈局亦可參考李公麟的《山莊圖》,這是一幅展現文人莊園隱居生活的畫卷,雖該圖為摹本,但仍保留了母本的經典圖式。該圖卷以事配景,以詩文或樹石分隔場景空間,而喬氏赤壁圖的轉場與此頗為類似,我們也有理由猜想《龍眠赤壁圖》與這幅傳世作品的內在統一性。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北宋 李公麟 山莊圖

根據畫面內容與明清時期的多條記載,可以確定的是,若存在有《龍眠赤壁圖》,其尺幅當為長卷。

元代虞集的《道園遺稿》中有一首詩名為《王晉卿畫赤壁圖》,王晉卿即王詵。其內容為:『黃州江上霜月白,蘇子泛舟攜二客。虯龍虎豹木石間,玉宇瓊樓歸未得。主家遺玦珊瑚鉤,丹青一幅千金酬。惆悵圖窮見黃鶴,白雲千載空悠悠。』虞集因何認定此圖為王詵所作不得而知。

根據虞集的記錄,《晉卿赤壁圖》很可能也是描繪《後赤壁賦》的分段式的長卷,基於如下理由:

(1)詩中不但提及了江天月夜蘇子與二客泛舟的景象,而且提及蘇軾『踞虎豹,登虯龍』攀巖之景。而『玉宇瓊樓歸未得』並非實景,而是化用自《水調歌頭》『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字句。我們可以理解虞集作此句的用意—蘇軾獨自登高攀巖的段落是《後赤壁賦》文中的一個情感高潮,在這樣一個掩埋了三國英雄輝煌往事的地方,東坡闖入了一個無人的世界,這個世界擁有無比震撼的氣勢,在草木山谷中迴環震盪。這種難忘的景象只為他一人刺破,難免產生無人相伴登臨的遺憾與孤獨。想必過往災難中孤立無援的處境、高處不勝寒的人生感傷也再次席捲了他,久遠的歷史、難堪的過往和此刻壓迫一切的氣息,無不在訴說著鮮衣怒馬的歲月已經一去不返。因此畫面上很可能有蘇軾『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場面。

(2)『惆悵圖窮見黃鶴』一句,既點明《後赤壁賦》中的戲劇事件『孤鶴橫江』的存在,又向我們說明這幅畫的形制應為手卷。

(3)王詵擅畫山水,喜作設色的煙江雲山、寒林幽谷。這一幅《晉卿赤壁圖》很可能亦採用大全景構圖,以表現山水環境為主、人物為輔。虞集的題跋中只透露了《後赤壁賦》的三個主要山水場景,它們分別是:蘇子與客遊於赤壁之下;獨自攀巖見山鳴谷應;仙鶴橫江掠過孤舟。這些場景與今日尚存的王詵畫作具有程式的相像性。王詵創作的赤壁圖,只選取這三個核心場景加以表現也並非絕無可能。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圖五 北宋 王詵 煙江疊嶂圖 166cm×45.2cm 上海博物館藏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古人的赤壁情結——蘇軾好友李公麟、王詵筆下的《赤壁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