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衆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不同於以前的單純記錄主人公真實面容的肖像畫,明清之際的文人畫家進行人物畫創作,多以簡約純粹的人物形象表現畫中意趣,主張體現畫中人與畫中景的呼應融合。觀賞明清人物畫,通過品味明清時期人物畫中獨有的“情與境”,既能瞭解明清之際傳統人物畫的面貌與發展脈絡,更可以從精彩的畫作中感受古人豐富而又強大的精神世界。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張林宗肖像圖 清 趙澄 縱53.2釐米 橫31釐米 紙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筆端刷卻世間塵—寫真

中國傳統繪畫中常將具有肖像畫性質的作品稱為“寫真”“寫照”,明清之際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和城市商業化的繁榮,寫真像也多由無名畫師或民間畫工承擔。這類作品以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為描摹對象,注重表現人物的面部特徵,藝術手法精緻而細膩。有些畫工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將像主的容貌進行美化,以符合像主或贊助人的審美要求。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明 佚名 《王鏊像》95.8cm161cm 南京博物院藏

這些寫真像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卻也常因為繪者的身份低微而被人們忽略。然而,正是這些以寫實為基礎的寫真像為我們留下了生動的先人形態,同時為我們研究明清歷史、民俗、服飾和美術史留下了豐富的圖像資料。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清 佚名 《太倉王氏像》28.5cm27.4cm 南京博物院藏

《張林宗肖像圖》便是寫真照中的典型作品。

明清更迭之際,很多畫家會由衷地為明末忠臣烈士、氣節文人繪製肖像畫,以此來紀念先人、砥礪後世。張林宗為明清易代之際著名的忠貞之士。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遇李自成攻開封圍城,張林宗助守長達五月之久。後來敵方決黃河淹城擊破防守,張林宗罵賊投水而亡。這幅作品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張林宗的遺容,而且冊中還有諸多明末清初文人名士如周亮工、黃澍等人的題字,為後人研究張林宗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清彩色繪本《慶賞昇平》“狀元”

另外,清代中興之臣曾國藩的“寫真照”也令人印象深刻。畫中的曾國藩居中而立,身後沒有任何佈景,面部刻畫高度寫實,明顯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但是依然採用傳統的暈染去塑造臉部的結構與五官細節,尤其是對曾國藩神情的捕捉和刻畫極為到位。畫中的曾國藩眼神深邃,嘴角微微上揚,若有所思。鬍鬚遮面,右手輕捻鬍鬚,這很有可能是他日常習慣的思考動作。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釋

道釋是傳統人物畫的題材之一,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以佛教、道教人物為主題的繪畫經久不衰,而且伴隨著佛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道釋畫也形成了許多經典的樣式被不斷傳播。明清之際的道釋題材雖然淪為主流畫壇中的從屬地位,但是也湧現出張路、金農、羅聘等一批擅長道釋人物的畫家。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清 金農 佛像圖 63cm133cm 天津博物院藏

他們或遠追唐宋寫意傳統融自家筆意,或注重個性另闢蹊徑。尤其一些畫家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注入畫作,同時加強對繪畫形式語言的探索,使得明清時期的道釋畫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並對近現代人物畫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淮南王求仙圖 明 張路 第一段:縱26釐米 橫153.5釐米 第二段:縱26釐米 橫162釐米 紙本

例如金農《人物山水圖冊》,全套十二開,分別繪製佛像、山水、人物故事等,堪稱金農畫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全套冊頁構圖奇絕,用筆靈活古拙。或淡墨輕染,或輔以設色,頗值得仔細品鑑,《禮佛圖》《昔年曾見》兩開疑與金農親身經歷相關,是自身的真實寫照。《湖山採菱》《荷花開了》構圖巧妙,設色淡雅,對近現代花鳥大家齊白石等影響頗大,也是今天美術界不斷臨摹取借的佳作。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清 虛谷 彭公像 63.6cm125.2cm 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之際的人物畫壇不僅名家輩出,而且畫風異彩紛呈,以此反觀今天西方語境下的人物畫造型訓練與創作,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中國繪畫中獨特的表現力?還能否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這是我們今天美術界需要反思的問題。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畫作,回望傳統、尋根溯源,為今天美術事業的發展尋求一種答案,如何使歷史悠久的人物畫向前發展,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些精彩的人物畫作,能使觀者吸取傳統書畫的藝術養分,進而對當下中國畫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意義。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明清時期眾生“像”——忠臣烈士與隱逸高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