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金梁(1878—1962),初字錫侯,後改稱息侯,姓瓜爾佳氏,晚號“瓜圃老人”,滿洲正白旗人,駐防杭州,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舉,甲辰(1904)成進士,歷任京師大學堂提調、內城警廳知事、奉天旗務處總辦、奉天新民知府等職。辛亥革命後,歷任清史館校對,奉天省洮昌道道尹、政務廳廳長,農商部秘書等職,1962年病卒。

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金梁像

在諸多遺老中,金梁並未終身追隨溥儀,和其他遺老一樣在滿洲國中任職,而是埋首著述,過著寓公的生活。1937年,金梁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面對動盪的時局,他曾慷慨賦詩,“孰料虛生六十年,生平志業兩空傳。救亡悔不拼孤注,偷活恨難值一錢。犬馬何心徒舊戀,龍蛇同劫敢貪天。千秋再請從今始,不待重周願早全”,從中可見他晚年複雜的遺老心境。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他遷居北京,在國家文物部門任顧問等職,1962年去世。

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篆書七言聯

民國以後,金梁曾一度赴奉天任張學良老師,教授國文和書法。這一時期,他以擅長鐘鼎、篆籀為世人所知。但從張學良篆書來看,金梁和張學良篆書風格差異較大。柯劭忞撰《古籀答問書後》載,“張漢卿將軍年少好學,嘗問字息廬(“息廬”為金梁號),以此示之餘,於息廬處見將軍所習鐘鼎文,頗似愙齋(“愙齋”為吳大澂號),知用力已深,息廬亦深贊其精進此道,有傳人矣。息廬道德文章,將軍功名事業,足並傳百世”,可見,張學良習篆遵從吳大澂書風,此種做法也得到了老師金梁的認可。但不知是金梁從內心肯定吳大澂書風,還是由於自己的篆書風貌太過個性化,不適宜傳授張學良,此說法還有待發現更多新的金梁資料加以佐證。

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題《南海先生遺墨》書影

金梁書法的成就最大者應為篆書,準確的講為籀文。在他所處的時代,是書法史上碑派風格逐漸成為主流的重要時期,其間名家輩出,擅長篆書的書家層出不窮。從其篆書風格上看,他似乎避開了以李斯、李陽冰為傳統篆書的一派,也未受鄧石如、何紹基、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莫友芝、吳大澂、吳昌碩、曾熙、李瑞清等碑派名家書風的影響,而是體現出了一種倔強的復古思想。若僅從藝術面貌來看,金梁篆書在民國時期的北京書壇帶有很強的獨創性,但如果深層次挖掘並將研究的視角轉向晚明,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與他風格相近的書家作品。金梁書寫篆書,用筆露鋒,強調節奏的變化,不追求字體剛強的體魄,而是以帖學筆法駕馭篆籀,其風格與明末書家趙宧光書風極為近似。

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金梁活躍於碑風大盛的清末民初時期,卻選擇了晚明人的篆書創作理念,再次以帖學融合篆書。然而,與晚明時代不同的是,清末民初大量的金石資料湧現,加之印刷技術的進步,世人得見了更多的金石碑刻,大量的墨跡、刻帖、碑帖拓本、研究著作、書法學習指南、字彙、字典、雜誌等報刊書籍如潮水般湧入社會,而遺老金梁曾任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對故宮文物進行了著錄和整理,以自己身份之便,見到諸多的一手金石資料。他還參與過《散氏盤》發現和整理工作,能得見西周重器《散氏盤》,乃同時期的書家和前代書家的共同夢想,而金梁以其特殊的身份,不僅能見到實物,還能摩挲在手,極大地開闊了他的書學視野,為其書法創作提供了提供最直觀的書學範本。

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行草書札

縱觀金梁的一生,他經歷了時代的洗禮,在仕途上,他早年曾慷慨激昂,奮發圖強,但晚年不得不生活於矛盾的現狀中。

他的學術成就和藝術成就是不朽的,學術著作至今仍為研究清史的必備讀物,而其書法成就更是得到了一定群體的肯定。因此,撇開金梁的遺老身份,他的書法還有很多的研究價值,其藝術風格也是民國時期北京書壇的重要一支,值得為後人繼承和發展。

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篆書五言聯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金梁先生的籀文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