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来24中读书不重要,但不看“石钟”才是一件遗憾的事

能否来24中读书不重要,但不看“石钟”才是一件遗憾的事

文|孟繁伟

24中阅览馆门前有一石钟,图书馆门前有一总理题词石,操场西侧还有一块石碑,24中人通常称为三个老物件儿。石钟也是学生们投票所确认的“校园八景”之一。

石钟何时所立我没去考证,据老校友讲很早就有了,且一耸立在这个位置,不像五爱碑曾经流失一段时间后又被“追”了回来,关于五爱碑还真有些故事在里面。24中的老人儿都说这三个老物件是24中的镇校之宝。刚来24中工作时,我还真的带着好奇心去看了这三个老物件儿。你还别不信,说是镇校之宝真的不过分。原因不在于石钟是何时所立也不在于是何种材质,而是石钟上的这句话,即“定时作息养成规律生活”,其精神价值要远大于石材的价值。

对教育的理解,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说法。例如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一个心灵去摇动另一个心灵、教育是个性的成长而不是成绩获得、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等等。这些说法都对,是不同时期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所进行的诠释。大家之所以把石钟称为“老物件儿”,学生之所以投票选为“校园八景”之一,我认为还是石钟上的这句话,即“定时作息养成规律生活”,这句话看似及其平常,即无豪言壮语,也非名言警句,就是简简单单及其普通的一句话。但如果仔细琢磨琢磨却能品出极其深刻的道理,“定时作息养成规律生活”看似一种生活习惯,其实在告诉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什么规律?尊重生活的规律、尊重成长的规律、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自然的规律等。大家之所以称其为“老物件儿”,其实是认同这句话的内涵。

反观今天的教育,有多少内容尊重了教育规律?有多少活动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如此这些不尊重教育规律的事,才是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对教育不满意的原因之一。24中自建校以来教学成绩和办学质量逐年提升,仔细想来与石钟上的这句话有必然的联系,即办学方向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成绩,尊重人成长的规律和尊重教育的规律。例如在取消竞赛保送的情况下,学校反而强化了学生竞赛的工作,目的就是为学有余力的人搭建成长的平台。在全国上下大肆追求升学率而减少非高考科目课时的情况下,24中不但开齐开足所有的国家必须课程,还顶着各方压力开社团活动与校本选修课,即通过综合课程来弥补分科课程教学的不足。24中人审时度势时时处处走在教育的前沿,很早就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发展指导操作模式。在部分国家必须课程上按照学习能力探索分层走班教学,在社团活动和校本选修课上探索按照兴趣选课走班教学,现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分层选课走班教学对24中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转身而已,因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大量实践经验,学生和家长及学校的管理团队早就适应了新课程的做法。早在三年前24中就与科大讯飞进行合作,智慧课堂系统是科大讯飞在东北地区第一家合作实践基地校,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现在高一年级已经全面推开。从科大讯飞统计数据看,24中对智慧课堂产品的使用率和二次开发率在全国走再前列,逐步实现精确化、精准化与专业化的课堂教学,在学业评价方面最早引入必有学的增值评价体系。创客课程、STEMA课程、飞行模拟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教育早已走在全国的前列。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在教育经费上投入的增加,硬件可能一夜之间就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教育的真正差距不是教育硬件,而是学校的文化与教师专业化程度及教师对现代化技术手段真正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现如今24中已经成为大连市文化符号之一,是全国各所985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校,“红墙绿瓦”已经成为每一个初三学子为之奋斗的学习目标,但毕竟资源有限,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初三学生进入24中学习的梦想,就算因为成绩而不能进入24中学习,也不是什么遗憾之事,但如果在校园开放日这个时节,不来24中看看这个石钟,或者没有在石钟前留个照片,我认为这才是家长和孩子的遗憾之事。“定时作息养成规律生活”即尊重规律,应该作为你一生所必须坚守的信念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