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随笔杂感

好读书,不求甚解

匡天龙

读书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陶渊明的读书技巧就是“不求甚解”。他在自传性短文《五柳先生传》中写道: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四个字,丝毫不是马虎、含糊之意,而是指读书不要穿凿附会,拘泥于章句之中,因小失大。此种读书态度和方法,体现了一种酷爱读书又善于读书的气质。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随笔杂感

“不求甚解”作为一种读书方法,古今中外得其益者并不少见。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结果“不求甚解”的诸葛亮在学问和成就上,都超过了“务于精熟”的三人。宋代理学家陆象山也曾说过:“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当代著名学者金克木著有《书读完了》一书,他说“书读完了”,是指对中国古典文籍。如此大的阅读量,如果每一本都熟读精读那还了得!笔者猜度,肯定也是用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由此可见,“不求甚解”的读书法,为古今不少名人所提倡,自然是有它一番道理的。

与“不求甚解”方法相对应的是穿凿附会、拘泥于文字词句,死钻牛角尖。这后一种学习方法往往费力不小,效果却不佳。我国南北朝时,有个名叫陆澄的学者,从小好学,相当刻苦,“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只限于字面的理解,而对书中的道理,他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在学术造诣上无甚建树。后人在总结陆澄的读书方法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拘泥于章句而疏忽于会意,活脱书橱也”。

“不求甚解”读书法还有一个好处,它使读者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从而摆脱过多的微观约束,宏观地高瞻远瞩地往前走。同书本打交道,无论是打基础,搞专业,或是更新知识,都有一批首当其冲须得下功夫研读的书。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坚持有计划地、高瞻远瞩的去读,许多挡路的疑义和待拓的意蕴便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化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老是被书中的一些无关宏旨的段落和字句所缠绕,最终只会影响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随笔杂感

较长时间以来,不少人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持怀疑、否定的态度,是因为对它作了不正确的解释,把它看做是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这种读书方法。当今一个“忙”字,概括了现代生活的显著特点。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大体都可以“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如果对所读之书,本本都“熟读精思”,且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当然,对人生“垫底”的经典、自家专业书籍,该精读的还得精读,该熟记的还得熟记。否则,就会踏入“笨伯”之列,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随笔杂感

作者简介:匡天龙,作家,湖北荆州人,现居广州,从事教育工作。作品见诸海内外报刊杂志,有多部文艺专著出版。

作者邮箱自由来稿。

收稿选稿发稿:苏白传媒旗下湖北昆德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编辑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