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時唐朝拒絕吐蕃援助只接受回紇的原因

大唐王朝一直是一個讓人心馳神往的時代,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這一段時間一直是領先世界的一個大帝國。但是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的安史之亂改變了這一切,從此之後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在大唐王朝面臨如此緊急的軍情的時候,唐朝昔日的兩個藩屬國回紇和吐蕃全都站了出來表示要幫助唐朝打退安史叛軍,最後唐朝只接受了回紇卻並未接受吐蕃的援助。唐朝為什麼做出這一決定呢?

安史之亂時唐朝拒絕吐蕃援助只接受回紇的原因

唐朝接受回紇拒絕吐蕃這個問題涉及到當時的民族關係、地緣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有諸多方面的原因,我想先從宗教層面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唐朝接受回紇拒絕吐蕃和其兩方的宗教信仰體系有關

吐蕃從松贊干布時期開始,已經確立了佛教的主導地位(之後乃至本歷史階段之後還有反覆是另一個問題)。

安史之亂時唐朝拒絕吐蕃援助只接受回紇的原因

史家通常認為,吐蕃與唐朝幾乎是同時興起、同步衰落。這一對地緣對手在200年左右的時間裡屢屢交手,吐蕃的崛起給強盛的唐帝國帶來嚴重的地緣戰略威脅和持續壓力。

在唐太宗的松贊干布時期,雙方確立了和親關係,文成公主遠嫁拉薩。隨著力量的不斷積攢,松贊干布已經有了一支將近20萬人的大軍。

公元644年,松贊干布滅掉象雄王國,征服克什米爾地區,青藏高原統一,吐蕃的霸主之勢日益顯露。

松贊干布去世後,其孫子繼位,大相祿東贊掌握政權,吐蕃繼續對外擴張。公元663年,吐蕃徹底吞併了吐谷渾。

唐太宗去世後,吐蕃與唐朝關係日益惡化,雙方在安西四鎮(今新疆南部)展開了拉鋸戰。唐朝在西域的十八個羈縻州以及安西四鎮被吐蕃佔領,唐朝在西域的擴張遭遇重大挫折。

676年,唐高宗明李敬玄、劉審禮率十八萬大軍進攻吐蕃。欽陵率吐蕃大軍在青海湖迎戰。由於孤軍深入、大將怯懦,唐軍再次慘敗,主帥劉審禮也被俘虜,唐軍遭受了又一次重創。原來已經重新歸附唐朝的安西四鎮再次臣服吐蕃,唐帝國在隴西、西域兩個方向均陷入了戰略困境。

吐蕃之所以能夠從西藏山南地區的一個部落“悉勃野部”迅速崛起成為一股與唐帝國周旋而屢佔上風的勢力當然和諸多因素有關,但是通過佛教凝聚人心,構築認同感,形成中央集權,破除部落固有勢力的權位和彼此之間的界限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再來看回紇。

安史之亂時唐朝拒絕吐蕃援助只接受回紇的原因

回紇當時的宗教信仰是薩滿教原始崇拜,其中包括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憲崇拜。

這有幾個表現,一是可汗的名號前都要加上“登裡”(Tangri,即蒼天、天神,一譯“騰格里”);二是巫師即薩滿在民眾的精神生活中發生了巨大的作用,薩滿在古代突厥語中被稱為“喀木(Kam)”,在現代語文中被稱為“巴克西(Baksi)”。

相比吐蕃,回紇是一個相對鬆散的遊牧民族。

另一方面,雖然回紇接受摩尼教成為國教是在763年,也就是助唐平叛的762年之後,但是在這之前,回紇人已經通過粟特人大量接收了摩尼教信仰,擁有“廣多之徒眾”。而叛唐的主要力量就是以粟特人安祿山為首的河北藩鎮武裝。

安史之亂時唐朝拒絕吐蕃援助只接受回紇的原因

綜上,唐朝接受回紇拒絕吐蕃幫助平叛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如下幾條:

1、吐蕃相比回紇具有一個更嚴密完整的凝聚人心加強集權的宗教體系;

2、已經有部分回紇民眾信仰摩尼教,一旦不是唐朝的盟友就會使得唐朝和安史叛軍的勢力此消彼長;

3、吐蕃已經有築城而居的傳統,一旦引為盟友,可能就會日拱一卒侵吞唐朝領土;而回紇還是逐水草而居,對唐朝的需求還是金錢和人口為主。

因此,唐朝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