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唐朝、明朝的宦官專權哪朝強?他們有何不同?

宦官是中國古代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作為皇帝的身邊人。他們既可以成為皇帝可以信賴倚靠的對象,也可以被朝臣收買,替他們充當耳目或美言幾句。總之,只要有權力鬥爭存在,就少不了宦官弄權。只不過每個朝代的情況不同,宦官弄權的程度也不相同。能夠達到專權有東漢、唐朝和明朝。

東漢、唐朝與明朝雖然都有宦官專權,但背景各不相同。漢朝的宦官是皇帝用來對付外戚的,失控以後也打擊了儒家士大夫集團;唐朝的宦官是皇帝用來對付藩鎮武將的,因此唐朝的宦官握有兵權,專權起來也最囂張,廢立皇帝跟玩似的;明朝的宦官是皇帝對付內閣大臣的,由於當時的中央集權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且明朝皇帝即位時均已成年。所以明朝的宦官勢力最弱,生死榮辱全憑皇帝一句話。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劉秀宅心仁厚,不但沒有大肆誅殺功臣,還與功臣們結成兒女親家,共享富貴。這使光武帝獲得了仁君的美名,但代價就是功臣與外戚合二為一,造成嚴重的外戚亂政。

漢和帝時,外戚竇氏(功臣竇融家族)專權,竇太后掌控朝中,竇太后的兄長竇憲領兵於外。因和帝非竇太后親生,且和帝之母梁貴人為竇太后所殺。所以竇家人怕和帝長大後報復,準備廢掉和帝。

東漢、唐朝、明朝的宦官專權哪朝強?他們有何不同?

當時和帝年僅十四歲,卻聰慧異常。由於竇氏限制和帝與內外臣僚接近,和帝就依靠宮中的宦官來出謀劃策。中常侍鄭眾因謹慎機敏有心計又不攀附外戚而被和帝倚重。鄭眾建議漢和帝先下詔書,以召竇憲回京輔政為名,將其騙入京師。然後伺機掩殺。

永元四年(92年),和帝詔令在外領兵的竇憲返回京師。平日驕縱成性的竇憲在接到詔書後還真的以為要回去輔政,絲毫沒有懷疑,興高采烈地啟程回京。竇憲趕到京師時,天色已晚,皇帝傳旨讓他等翌日入朝進見。當天晚上,鄭眾奉和帝之命,秘密出宮命令司徒兼衛尉官丁鴻封閉城門,並派兵把守城中各主要路口。安排妥當後,和帝命宮中禁軍分頭捉拿竇氏的親信黨徒。一夜之間竇氏爪牙全被剪除。之後,竇憲的弟弟竇篤、竇景、竇環等也被繳收印信,勒令離京,到達封地後被和帝迫令自殺。

和帝親政後勵精圖治,開創“永元之隆”。但和帝英年早逝,二十七歲即撒手人寰。皇子年幼,外戚勢力捲土重來。

漢桓帝時,外戚梁氏(功臣梁統家族)專權,大將軍梁冀囂張跋扈。之前,漢質帝在群臣朝會時,盯著梁冀說:“這是專橫跋扈的將軍。”梁冀聽了,非常痛恨,就讓侍從把毒酒加到湯餅裡毒死了質帝。擁立桓帝即位後,梁冀自恃有功,更加驕橫。桓帝對此十分不滿。但有質帝前車之鑑,桓帝不敢公然指責,就利用上廁所的時間與宦官唐衡、單超、左倌、徐璜和具瑗五人密謀誅殺梁氏,並用牙齒咬破單超手臂歃血為盟。單超等人帶桓帝詔令秘密出宮聯絡朝臣,調動兵馬,一舉誅滅梁氏。

東漢、唐朝、明朝的宦官專權哪朝強?他們有何不同?

桓帝誅滅梁冀以後,宦官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人因謀誅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稱“五侯”。單超任車騎將軍,位同三公。宦官專權由此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壓垮了東漢王朝。

唐朝末年,藩鎮節度使割據地方,朝廷無力制止。只能寄希望於較為聽話的節度使幫助朝廷打壓不聽話的節度使。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圍攻襄城,唐德宗命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軍平叛。涇源軍途徑長安,德宗下詔令京兆尹王翃犒賞軍隊。王翔只賞賜了粗茶淡飯,士兵們十分憤怒。姚令言說:“到了東都洛陽就會有厚賞,你們不要魯莽行事,這不是一條活路”。士卒不聽。用長戈把姚令言架出去了,而後大肆劫掠。

涇原兵變時,朝中大臣作鳥獸散,只有宦官霍仙鳴、竇文場等人一路護送德宗逃至奉天。宦官的忠心讓德宗大為感動,一回到長安,德宗就任命竇文場為左神策護軍中尉、霍仙鳴為右神策護軍中尉,將護衛皇帝的重任交給了宦官。剛開始,宦官帶領下的神策軍多次出征打壓藩鎮,對維護皇權起到了一定作用。唐憲宗即位之初,西川軍閥劉闢作亂,神策軍入川平亂,生擒劉闢。但到後來,宦官們與藩鎮節度使們一樣尾大不掉了。憲宗之後,唐朝皇帝皆為宦官擁立,朝政日益混亂,終至亡國。

明朝時,中央集權制度已十分完善,朝政大權皆取決於皇帝。但明太祖朱元璋認為還不夠集權,就把丞相撤了,大事小事皆有自己決斷。但全國那麼多奏摺遞過來,就是朱元璋不吃不睡也批閱不完,於是朱元璋就組建了一個秘書團——內閣。

東漢、唐朝、明朝的宦官專權哪朝強?他們有何不同?

內閣大學士的任務是替皇帝預覽奏摺,並將處理建議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然後皇帝再看奏摺與票擬,用紅字做最終批示,是為“批紅”。這樣一來,皇帝既能夠決斷所有奏摺,又省去了許多工作量,內閣制度就這樣定下來了。

朱元璋是窮苦出身,能吃得了苦,當了皇帝以後依然勤奮,勉強能夠完成工作,但他的後代就很難說了。皇帝懶政,內閣的擔子就重了,權力也大了,內閣首輔的職權反而超越了曾經的宰相。為了限制內閣,明代皇帝們任命司禮監太監代皇帝批紅。明朝有名的宦官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皆曾任司禮監主管。但司禮監只能代為執行部分批紅,皇帝可以隨時收回或改換他人,大事決策權還在皇帝手中。宦官有多大權力完全取決於皇帝有多懶。所以儘管明朝的宦官名聲也不好,但比起東漢、唐朝的前輩們,明朝的宦官已經很良心了。

宦官本為皇帝家奴,與朝政無干。但由於特殊歷史原因,宦官一次次走出深宮,在朝堂之上大肆弄權。但無論宦官如果專權,他們手中的權力只是皇權的延伸,一旦皇帝不管用了,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東漢末年,宦官不顧天下安定,大肆搜刮民財、排斥忠良。結果引發了黃巾軍起義,豪強並起。皇帝猶如囚徒,宦官又何來權力?唐朝末年,宦官儘管握有軍權,但如果沒有背後的皇權支撐,被藩鎮消滅是分分鐘的事。很多人將明朝滅亡歸結於閹黨之亂,但實際上明朝的宦官要比前輩聰明的多。他們知道一旦大明亡了,自己也就完了。所以在明朝末年,除了皇帝本人和忠心為國的仁人志士,最不希望明朝滅亡的就是宦官了。因為大臣們還可以改換君主,但他們不行。故而崇禎煤山自縊身亡時,在一旁殉葬的是太監王承恩,而不是大臣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