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談養生?國醫大師周岱翰提醒:忽視這個原則小心更傷身!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有約君說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現在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人注重養生保健。但養生方法五花八門,讓人應接不暇,有些人照著做非但沒有效果,甚至還引起不適。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養生的關鍵是什麼?該怎麼看待備受推崇的食療?……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養生助延年益壽 也要重生活質量

“大家越來越注重養生,這是好事,但有沒有想過養生的目的是什麼?”周教授指出,現在很多人雖注重養生,但容易走入誤區,對養生的目的沒有正確認識是原因之一。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比如,有些人一聽說五穀粥養人,便幾乎天天吃、頓頓吃,並講究各種禁忌,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碰,過得像苦行僧一樣,雖然覺得寡淡無趣、很辛苦,但為了“長命百歲”,還是在苦苦支撐。

“有些人因此過得並不開心,生活沒有質量,這還怎麼養生?”周教授說,正如《黃帝內經》所述,人的生命要經歷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即出生、成長、壯盛、衰老和死亡5個階段,這是自然規律。而得當的養生,確實有助於延緩從“壯到老”、從“老到已”的過渡。推遲老年病的到來、延長壽命是養生的長遠目的,而儘量提高生活質量、活得舒服是近期目的,兩者都不能偏廢。

忽視“三因”制宜 生搬硬套小心傷身

周教授認為,要形成能提高自己生活質量和防病益壽的個性化養生方法,《黃帝內經》闡述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是基本的指導原則:

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性別、年齡、生理、心理等因素各有不同,養生不能忽視這些個體差異。

因時而異:一日之內有晝夜交替,一年四季有時序變化,所以養生應順應天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因地而異:地理環境可以影響人體,比如嶺南地區高溫時間長、四季不明顯,春夏多雨、天熱地溼,嶺南人脾多虛弱、病多痰溼,養生應將這些地域特點考慮進去。

“瞭解了‘三因’制宜,就知道為什麼養生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而應根據個體差異和所處時間、空間的變化去調整。”周教授強調說。有些人照著別人介紹的養生方法做非但沒有效果,甚至還適得其反,問題就出在生搬硬套,忽視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比如,端午節前後雨水增多,氣溫升高,溼邪、暑邪更盛,飲食上宜袪暑利水,綠豆粥、冬瓜湯就有這種功效,有些人天天喝沒事,但對於一向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來說,這類性味寒涼的湯水喝多了卻更傷脾胃。還如,夏天暑溼重時,嶺南人會在街邊涼茶鋪買一杯清熱消暑的涼茶喝,這種獨特涼茶文化的形成跟嶺南地區溼熱的氣候特點是分不開的。

食療能治病?千萬莫痴信!

“民以食為天”,雖然養生的內涵很豐富,但食養(或稱食療)幾乎是最受關注的養生手段了。

“中醫藥學的學術特色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食療亦不離其宗,強調要因人因病辨證施膳。”周教授說,中醫臨床食養學不單著眼於食物的營養,還著眼於食物的性味,認為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氣,辛、甘、酸、苦、鹹五味,食物也不例外。因此,必須根據體質的寒熱虛實進行辨證施食,不要道聽途說,人家吃什麼有用,未分寒熱虛實、不加辨證就跟著吃,小心養生不成反傷身。

對此,周教授引用唐代孫思邈的論述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他進一步解釋說,合理的飲食是“安身之本”,就像《黃帝內經》闡明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也就是說,日常應以五穀雜糧為主食,配合五畜肉類的補益、水果蔬菜的輔助以充盈各種營養成分,才可能有健壯的體魄。雖然中醫倡導“雜合而治”,食物療法可以輔助、彌補藥物或其他療法的不足,但代替不了藥物所起的作用。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太多不切實慾望易傷身

“孫思邈《千金要方》謂‘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中醫壽命學對鮮活生命的認識‘重神輕器’,人的生命是看不見、不可數、形而上者的精氣神和看得見、可數量、形而下者的臟腑形骸在時間和空間的表現。功能、感覺是‘形而上者’、不可數的,而內臟的結構是‘形而下者’,可以用現代醫療手段檢查清楚。而養生的最高境界是對這種看不到的功能狀態的調養,也就是古人崇尚的‘神調’。”周教授說,所以,養生更應重視“養心”、“養神”。而提到“養心”,古人有“清心寡慾”之說。當然,有適當的慾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壞事,但若太過不切實甚至是不當的強求,就要及時反省了。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多欲易傷身,這不是藥補或食補力所能及的。”周教授說,現代社會物質的大量豐富又撩起人們更多的慾望,離古人提倡的“清心寡慾”、“無心得大還”的境界越來越遠。對於多數生活早已超溫飽和小康,但工作壓力相對較大的都市人來說,適當地卸下精神包袱,養精蓄銳,少做些無謂虛耗精力和心神的事,可能比吃什麼大補的藥食都更重要。

他認為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和自強的信念,感恩父母、先祖、家國;自強則要確立自己努力的方向,易經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生活,對工作,不要過於計較,不要總為個人私利打小算盤,為社會做貢獻,人生更精彩。他說:“對我而言,只要盡心盡力為病人著想,病人信任和託付我,就感到心情愉快,精神滿足,自然就不會累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清代醫家程國彭的養生忠告:“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養生誤區

誤區一:

“不該吃的東西”再喜歡也只能忍了

什麼是“不該吃的東西”?有些病人需要忌口的,有些是道聽途說吃了會影響病情、會“傷身”的,是真的不能吃、還是不能多吃?很多人都搞不明白。所以,每次出診,都有病人會問周教授:我很想吃某樣食物,不知道能不能吃?或者什麼時候才能吃?

周教授常會笑答:“那東西又不是毒藥,吃一點又何妨?”

其實,除了對某些食物過敏不能吃,或像痛風之類對高嘌呤的食物要慎吃少吃之外,日常飲食在講究均衡的原則上,還應尊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比如有的人偏愛鹹,太淡了他一點也不想吃。如果他患了高血壓,確實應該少吃鹹,但太淡了他可能什麼都吃不下去,沒了胃口,營養跟不上,身體還更差,還不如就讓他吃鹹點,只要總量控制、吃少點,問題也不大。

誤區二:

吃素“辟穀”刻意減肥防病

現在生活條件好,一日三餐營養很足,有些人管不住嘴吃多了導致肥胖,確實容易增多“三高”等疾病風險。有些上了年紀稍微有點發福的老人家因此一味節制飲食,刻意吃素甚至禁食或以不恰當的“辟穀”來控制體重,結果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周教授說,肥胖的確可引起多種疾病,但有人天生就體形偏胖,只要是在可控範圍內,就不必刻意減肥,刻意“清淡”度日盲目求瘦,以免營養跟不上、身體抵抗力下降、體質變差,甚至損害到臟器功能,就更得不償失了。

圖@視覺中國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