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前的乖孩子VS上大學後的小混混,問題竟出在填報志願上!

上大學前的乖孩子VS上大學後的小混混,問題竟出在填報志願上!

最不該出的事還是出了

剛剛上了不到一個學期的大學,“我”就接到了學校老師的電話:“您好,您是小輝的家長吧?我些事情想跟您溝通一下……”

放下老師的電話,“我”便跟領導請了2天的假,匆匆趕往孩子的大學。

一路上“我”的心都是堵堵的,老師的話一直在耳邊響著:“小輝這個學期早上經常曠課,上課也打不起精神,平時作業的質量也不高,跟同班同學的交流也少,這樣下去期末考試恐怕會有好幾門課都會掛科……”

到了學校,小輝的話更是讓“我”驚愕:“以前中學學習是為了高考能考個好大學,現在學習我不知道為了什麼?現在學的這個專業是怎麼回事,我根本就不知道,就是去上課也只是盯著老師的嘴一張一合的,還不如多睡會兒呢。同學都是各忙各的,天南海北的話也聽不太懂,還不如自己玩兒自己的。”

“我”突然醒悟了!大學的要求,不是簡簡單單地要會考試,而是轉變成為一個主動學習的角色,學會進一步認識所學專業,從基礎學習轉為專業學習,為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制定新的目標。

在報志願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只考慮不要浪費分數,而對於專業的選擇,還真的是忽略了。

上大學前的乖孩子VS上大學後的小混混,問題竟出在填報志願上!

專業比分數更關係到未來

出現這樣的問題都源於失去了學習的目標。

高考結束後,學習目標的缺失是大學生出現學習倦怠、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由於報志願時沒能很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學習中的困難便接踵而來。

小輝就是這種情況,雖然上了大學,但是仍然不能脫離父母的管理與幫助,不能把學習和未來的工作聯繫在一起,對自己的學習方向沒有明確的認知。

報志願前對所學專業的瞭解程度不夠。報志願時只對專業有一個美好想象,並沒有深入瞭解,實際學習時才發現所學專業與想象中的差異巨大,由此產生情感落差。

上大學前的乖孩子VS上大學後的小混混,問題竟出在填報志願上!

由於高考報志願時對專業的認知不到位,學習起來就會對枯燥的專業基礎課程失去興趣,如果再加上沒有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那麼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適應能力差也是當今大學生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於高中的尖子生,面對從零開始的專業學習時,不再顯現個人優勢,導致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成就感,或完成學習任務欠缺能力,對自我失去信心。

像小輝這種父母眼中的“乖寶”,在中學時成績優異,上大學後與同學之間的落差減小,甚至自己再努力也趕不上同班的“超聰明”同學,對所學專業又沒有進一步的瞭解,個人能力得不到發揮,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不願意付出努力。

上大學前的乖孩子VS上大學後的小混混,問題竟出在填報志願上!

選對專業才會前途似錦

高考報志願時只盯著分數的考生和家長,這個時候也是最傻眼的了!面對一分一檔的競爭似乎你是贏家,但是專業會給孩子上大學後的學習帶來什麼影響,就可以拋在腦後嗎?

像小輝這樣進了大學門還不知道專業是什麼的,一般只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是轉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中學習,當然這種可能性太小;二是重新認識本專業,培養興趣,這也會冒有很大的風險;三是在完成本專業學習的同時再選讀適合自己的第二專業,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說,先進了大學門,再想如何走路的想法是失敗的,因為無論是選哪條路,本人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所以報志願時選擇適合的專業尤為重要。

上大學前的乖孩子VS上大學後的小混混,問題竟出在填報志願上!

(1)充分了解所選專業,是選好專業的前提。

在選擇志願填報時,要將專業的選擇放在第一位。由於各高校間相同專業既有一致性也有差異性,所以要從所選高校的網站上,查詢到專業的具體信息,如專業性質、專業方向、專業課程設置、就業信息等,然後再綜合這些信息,分析與自己理想中的專業是否一致,只有這樣,才會在上大學後儘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上大學前的乖孩子VS上大學後的小混混,問題竟出在填報志願上!

(2)所選專業要能夠發揮個人特質,符合個人價值觀的要求。

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對專業學習產生興趣,才有利於樹立新的學習目標,才有利於主動適合大學生活。

有了對專業的瞭解,還要與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專業與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是否匹配,只有匹配度高的,才會產生學習興趣,才能形成新的學習目標,才能讓你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這便是你今後成功的第一步。

高中的同學和考生家長們,讓分數降降溫,選擇最適合自己學習的專業,讓更多的“小輝”儘快適應大學的生活,找到下一個人生目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