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我軍的武器彈藥生產是什麼樣的情況?

人在少年

解放戰爭時期共有東北、華北、華東、西北、中原等五大解放區,其中只有東北解放區建立了相對完備的軍工體系,保證本區的作戰需要同時支援其他解放區。

從1946年4月起,東北民主聯軍就開始通過在瀋陽、鞍山、本溪一帶蒐集日軍遺留下的機器和物資開始創建自己的兵工廠。至1947年11月,先後在大連、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琿春、雞西、牡丹江、集安等地建立了包括機器廠、子彈廠、手榴彈廠、鍊鐵廠、裝藥廠和木材廠等一批軍工企業,共有958臺各種機器、機床,編制人員近萬人,其中有日本人2000餘人。同時開始生產武器彈藥供應前線部隊。

至1948年上半年,東北軍工共生產手榴彈200萬枚、子彈2000萬發、迫擊炮彈100萬發、山野步炮彈50萬發。

因為技術和原料限制,東北軍工尚不能自主研發生產輕重火炮之類的武器,只能達到修理和組裝的水平。從1946年至1949年,一共修理組裝各類輕重火炮1.8萬餘門。

軍工產業的顯著成就,在保證東北戰場需求的同時也有力的支援了關內的各大野戰軍。1947年8月,東北軍工曾將2萬發炮彈經北朝鮮走渤海到膠東支援正在挺近中原的劉鄧大軍和陳粟大軍。1948年5月又支援正在華北戰場發動反攻的華北野戰軍炮彈3萬發、子彈800萬發。淮海戰役期間,東北軍工曾向華東野戰軍23萬發炮彈。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在解放戰爭中有很多人認為我軍的勝利是輕而易舉的,而老蔣手下八百萬的正規軍則是被我軍用小米加步槍打敗的,實則不然。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當時除海空作戰比國軍弱之外,其他陸軍裝備和機動炮群都是極具規模的,而武器彈藥的生產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即發展階段和完善階段。





而我軍在陸軍上和國民黨徹底上沒有劣勢的時候是在解放戰爭後期,即1948年中旬,在這個時期我軍開始了戰略進攻階段,無論兵源還是裝備都不差於國軍,尤其武器彈藥是十分的充足,而當時除了繳獲國民黨大量的裝備外還有東北這個軍工基地的源源不斷的輸出,在東北被我軍全線解放後,我軍通過鐵路將東北軍工廠生產的各類武器彈藥輸送到前線戰場,有利的支持了我軍解放全中國,所以說佔領東北無疑是我軍最為成功的一次戰略行動。



而國軍在解放戰爭前期還能依靠堅固的城防困守,尤其四平攻堅戰我軍如此血戰依然是久攻不下,而在後期,我軍攻城有了充足的大炮和彈藥,這就為我軍解放堅城濟南和錦州提供了有利的火力支持。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謝您的關注。


歷史之絕唱

首先,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的軍工生產不是完全從零開始,早在紅軍時期,各地的紅軍都有修械所。到了抗戰時期,中共的軍工隨著根據地的壯大,也逐步發展起來,但是由於根據地內缺少現代工業所需的各種硬件,所以軍工生產還是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數量質量均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但是通過艱苦努力,還是為以後的軍工發展儲備了人才。

抗戰勝利以後,解放區接收到一些小城市,在這些小城市中建立了一些兵工廠,但是這些兵工廠還是不能滿足前線的供應,部隊需要的彈藥武器等物資還是主要靠繳獲。

當共產黨在東北建立了根據地以後,建立自己的軍工體系就有了條件。當時好像周恩來說過,國民黨武器是我們的運輸大隊長,但是彈藥還是要我們自己補充的。通過在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雞西等地建立軍工生產基地,東北解放區成為當時各個解放區中生產規模最大,產品質量最好的地區,尤其是大連的建新公司,是當時全軍最大的軍工生產基地,不過建新公司的產品主要供應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消耗的20萬發炮彈,就是建新公司榮譽出品。在全國其他根據地也有一定的生產能力,但是都沒有東北解放區的生產規模大,而且產品質量也不行。

東北解放區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巨大的生產能力,是和日本原來計劃把東北作為主要的兵站基地有關,共產黨接收了日本人留下來的兵工,冶金,化工等工廠設備,並且讓它們成功的運轉了起來,這使得解放區的彈藥產量在1948年內超過了國統區,使三大戰役有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而國民黨雖然接受當時亞洲最大的兵工廠,瀋陽兵工廠,但是一直沒有充分發揮它的產能,蘇軍對於瀋陽兵工廠的洗劫的確有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國民黨自身效率低下,沒有了日本的設備,有美國呢,美國國內的軍工生產能力極其過剩,從美國搞一些機器設備並不費事,沒有做,只能說是自己的問題。


有痰

說起解放戰爭期間,我人民軍隊的武器彈藥情況,曾經有這麼一句非常形象的概括——“小米加步槍”。

(“小米加步槍”能取得勝利,離不開廣大農民的支持)

的確,面對當時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軍隊,解放軍部隊的武器彈藥補給狀況顯然處於劣勢。而且不同於土地革命戰爭,抗戰時期的游擊戰,解放戰爭時期大量出現的陣地戰,攻堅戰,使得彈藥需求直線提高,人們軍隊的彈藥補給必須以自我生產為主。

(解放戰爭時期的一處地方兵工廠)

在當時的五大解放區中,只有東北解放區具有相對完善的軍工生產體系。而這些軍工生產組織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二戰日偽政權留在北滿和大連的軍工工廠基礎之上。同時加之東北軍工人員的努力和智慧,以及日本友人的指導。在1947年時,就已頗具規模。

(1948年東北地區形成的化學生產設施)

1947年的生產狀況為,全年總共生產出60萬顆手榴彈,10萬發迫擊炮彈,500萬發子彈,同時該年還打下1948年鍊鋼和化學生產的基礎。

而東北地區軍工工業的壯大嗎,直接影響了1948年的遼瀋戰役,為東北野戰軍全殲國民黨重兵兵團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東北軍工的發展也間接帶動了其它解放區的軍工生產,

(東北軍工的發展,使得三大戰役中的諸多攻堅戰成為可能)

到了1949年3月,各區兵工廠可月產手榴彈125萬顆,迫擊炮彈41萬發,槍械子彈4700萬發,還具備了生產少量步槍,衝鋒槍,乃至榴彈炮的能力,實現了生產能力的質變。為三大戰役後兩大戰役的勝利,乃至全國的全面解放做出了偉大貢獻。

軍情解析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提問,提供更多的軍武科普。


軍情解析

知道的很少,解放戰爭時各解放區從自身出發都生產製造過武器彈藥,因各種條件限制,產量質量參差不齊。以東北地區的產量最高質量最好。遼瀋戰役時解放軍集中上千門大炮轟擊錦州,炮彈大部分是自己生產製造的,火力規模讓國軍意外和恐懼。同時東北地區通過大連到煙臺的海路源源不斷向華東解放軍提供各種物資供應包括武器彈藥,華東解放軍解放濟南和打贏淮海戰役東北解放區同樣功不可沒。說個故事,華東解放軍在碾莊圩圍殲黃百韜兵團時炮火猛烈。有一支部隊替換下傷亡慘重的兄弟部隊剛投入進攻,對面一直負隅頑抗的國軍就崩潰了,四散逃命,嘴裡喊著東北共軍打過來了。原因是解放軍這支部隊剛配發了用來禦寒具有東北特色的狗皮帽子,把國軍嚇著了。其實呢,淮海戰役期間,東北解放軍根本沒有到過淮海戰場。

撓撓頭,就知道這麼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