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間樂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劉「阿斗」,若生於盛世定爲曠古明君

劉嬋,乳名“阿斗”,生於荊州,蜀漢劉備長子。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劉禪被定義為扶不上牆的“阿斗”,但真實的劉禪他身上卻有著作為一代明君該有的特徵。

此間樂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劉“阿斗”,若生於盛世定為曠古明君

首先劉備生前重視其子學業,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大儒諸葛亮對劉禪的學業也是十分的用心,讓他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還讓他研習武藝。這麼好的教育環境,即使是再平庸的一個人,他的文治武功也絕不在常人之下。劉禪有大才。

此間樂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劉“阿斗”,若生於盛世定為曠古明君

其次劉備是個唯才是用之人。趙子龍七進七出救出甘夫人和幼主劉禪,甘夫人投井自殺。抱回幼主後,劉備十分的高興,然後將幼主摔於地上說道:“為此豎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不管他是不是為了籠絡人心,但可以看出劉備這人在幼子和天下面前,他會先選擇天下。劉備死後還下密詔於諸葛“若此子無能,可取而代之”。可見劉備在選擇繼承人這塊上定不會草率,他膝下有四子,為何選擇了劉禪。劉禪身上必有他的不可替代性。此外劉備是個看人極準的人,桃園三結義,關羽、張飛二者皆為千古名將,三顧茅廬而得天下大賢諸葛孔明。他選的繼承人應該不會差。

此間樂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劉“阿斗”,若生於盛世定為曠古明君

劉嬋是一個惜才愛才之主。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不得不來投靠蜀漢。劉禪求賢若渴,百里相迎,並努力消除夏侯霸因父親被殺而對蜀漢心存芥蒂之心,寬撫道:“其父並非先人手刃,而是死於戰場”,正所謂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軍人的歸宿莫過於戰死沙場。夏侯霸也是明白人,劉嬋如此寬厚大度,自己怎能不以身相報。

此間樂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劉“阿斗”,若生於盛世定為曠古明君

另外劉禪在位期間重視農業、興修水利、體恤百姓、用人不疑、大膽放權、任用名相,先後任用了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四人為相,蜀漢這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相國之才,被後世稱為“蜀漢四相”。當然他的不干預也帶來了一定的後果,在亂世過度放權是不適用的。除了治國和任用賢能方面,他還有明君該有的判斷和心胸,如武都氐王苻健請降、平越雋郡夷人作亂、封姜維為涼州刺史、負責連結羌胡的事情等。

此間樂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劉“阿斗”,若生於盛世定為曠古明君

在降晉後,有次在宴會上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劉禪的回答不可謂不機警,一方面,司馬昭很有可能是在試探劉禪,如你還有復興蜀漢之心,必召殺身之禍。另一方面,司馬昭即使只是隨口的一問,這種回答也不會招來其他大臣的疑心。只是後人出於對劉嬋降晉的憤憤,和《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扭曲,才把”此間樂,不思蜀“解讀成了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劉禪選擇降晉是理智的,無謂的抵抗和犧牲是不值的,為了天下蒼生,背起千古罵名。

此間樂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劉“阿斗”,若生於盛世定為曠古明君

終上所述,劉禪胸有韜略,體恤百姓,知人善任,處事機警,但致命的缺陷是太過仁慈。他身上有作為一代明君該有的特徵,若把劉禪放在太平盛世成曠古明君也不是不可能。以上均為筆者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