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乐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刘“阿斗”,若生于盛世定为旷古明君

刘婵,乳名“阿斗”,生于荆州,蜀汉刘备长子。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刘禅被定义为扶不上墙的“阿斗”,但真实的刘禅他身上却有着作为一代明君该有的特征。

此间乐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刘“阿斗”,若生于盛世定为旷古明君

首先刘备生前重视其子学业,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大儒诸葛亮对刘禅的学业也是十分的用心,让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还让他研习武艺。这么好的教育环境,即使是再平庸的一个人,他的文治武功也绝不在常人之下。刘禅有大才。

此间乐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刘“阿斗”,若生于盛世定为旷古明君

其次刘备是个唯才是用之人。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出甘夫人和幼主刘禅,甘夫人投井自杀。抱回幼主后,刘备十分的高兴,然后将幼主摔于地上说道:“为此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不管他是不是为了笼络人心,但可以看出刘备这人在幼子和天下面前,他会先选择天下。刘备死后还下密诏于诸葛“若此子无能,可取而代之”。可见刘备在选择继承人这块上定不会草率,他膝下有四子,为何选择了刘禅。刘禅身上必有他的不可替代性。此外刘备是个看人极准的人,桃园三结义,关羽、张飞二者皆为千古名将,三顾茅庐而得天下大贤诸葛孔明。他选的继承人应该不会差。

此间乐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刘“阿斗”,若生于盛世定为旷古明君

刘婵是一个惜才爱才之主。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不得不来投靠蜀汉。刘禅求贤若渴,百里相迎,并努力消除夏侯霸因父亲被杀而对蜀汉心存芥蒂之心,宽抚道:“其父并非先人手刃,而是死于战场”,正所谓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军人的归宿莫过于战死沙场。夏侯霸也是明白人,刘婵如此宽厚大度,自己怎能不以身相报。

此间乐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刘“阿斗”,若生于盛世定为旷古明君

另外刘禅在位期间重视农业、兴修水利、体恤百姓、用人不疑、大胆放权、任用名相,先后任用了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四人为相,蜀汉这四位有名的治国能臣,都怀相国之才,被后世称为“蜀汉四相”。当然他的不干预也带来了一定的后果,在乱世过度放权是不适用的。除了治国和任用贤能方面,他还有明君该有的判断和心胸,如武都氐王苻健请降、平越隽郡夷人作乱、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连结羌胡的事情等。

此间乐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刘“阿斗”,若生于盛世定为旷古明君

在降晋后,有次在宴会上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刘禅的回答不可谓不机警,一方面,司马昭很有可能是在试探刘禅,如你还有复兴蜀汉之心,必召杀身之祸。另一方面,司马昭即使只是随口的一问,这种回答也不会招来其他大臣的疑心。只是后人出于对刘婵降晋的愤愤,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扭曲,才把”此间乐,不思蜀“解读成了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刘禅选择降晋是理智的,无谓的抵抗和牺牲是不值的,为了天下苍生,背起千古骂名。

此间乐不思蜀,世人眼中的刘“阿斗”,若生于盛世定为旷古明君

终上所述,刘禅胸有韬略,体恤百姓,知人善任,处事机警,但致命的缺陷是太过仁慈。他身上有作为一代明君该有的特征,若把刘禅放在太平盛世成旷古明君也不是不可能。以上均为笔者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